分享

苦恼学生不爱读书?他的这十招,让孩子在阅读中自由成长……| 观点汇

 剽悍前行 2018-06-23

中国教育报好老师

ID:edumedia100

关注


时代发展飞快,越来越多的孩子沉迷在手机的世界里。

 

如何让孩子爱上读书,如何在自己的班级里打造一个好的阅读生态呢?

 

关于儿童阅读的教学和推广,深圳实验学校小学部语文名师周其星老师一做就是十几年。无论是做阅读教学还是做阅读推广,他总会想着去突破,他总能冒出很多新点子,然后带着大家一起去做各种尝试。

 

周老师将自己10年来做阅读教学的经验总结成10招,助我们一同为孩子构建一个彩色的阅读教室。在这间教室里,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安全,享受到爱;在这间教室里,有形形色色的书,童话或者其它文学,数学、科学和历史乃至哲学都不可少;在这间教室里,有精彩的活动,有向上的热情,有约定好的规则,还有好玩的课堂……




为孩子构建一个彩色的阅读生态环境


1.打造彩色的阅读环境,坚持躬身示范

在我们班上,增添了红、黄、蓝、橙、绿五种颜色的书柜。不同的书柜里面,放着不同类别的书,每一本书的书脊上,贴着不同颜色的小圆点,正好对应着相应颜色的书柜。小圆点下面还会有一个大写字母,是这本书书名的第一个字的首写字母。整个书柜里的书按照字母表的顺序依次摆放,孩子可以根据彩色圆点和大写字母让这本书准确而迅速地抵达手中,又物归其所。


除了教室环境以外,孩子作为阅读新鲜人,需要去效仿好的样子,而这正是我们为人师者所应坚持的日常。

 

你希望孩子做到的,你自己也要做到。对我来说,每天早早地来到教室,手捧一本书安静地阅读,已成为我的生活日常。孩子们走进教室,看到老师在专注地读着书,他们自然也会学着老师的样子,拿起书来读。

 

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可以率先示范,躬身践行,不找理由、不寻借口,坚持阅读就变得自然简单,水到渠成。这既是最好的陪伴,也是最好的引领。


2.配备大量优质的童书,老师要在书目选择上下功夫

彩色的书柜里,一定会摆放着丰富多彩的优质童书。

 

孩子的时间毕竟有限,我不建议孩子们自己从家里带书来放进班级书柜里,这样很容易良莠不齐。

 

作为教师,需要把控书的品质关,不妨定期地拟出一份优质书单,然后可以让爱心家长根据书单认捐部分书籍,这样可以确保彩色的书柜里全是高品质的好书。

 

随着年级升高,以及各种新书的不断出版,书柜里的藏书需要逐学期更新,从图画书到桥梁书再到文字书,童话、散文、诗歌、成长小说,数学、科学、军事、历史和哲学,确保每个孩子拥有更多的选择。

 

3.推行有趣有效的借阅机制

当书柜里有了足够丰富的好书之后,接下来就该引导孩子把书读起来。

 

可以给每个小朋友配备一个小书袋,一种很普通的帆布书袋,然后让孩子自己在上面尽情涂鸦——画上飞翔的书,涂上飞舞的蝴蝶,还有一些花鸟树木,再加上自己的班级和姓名。放学后和爸爸妈妈一起亲子共读。

 

当书流动起来,不断被打开,它的价值才会被充分激发。

 

为了规范和完善借阅机制,可以给每个孩子准备一张比一本书稍大一些的借书卡,上面贴有自己的照片,每次从书柜里借书时,要把借书卡插放在该书的位置上,还书时再抽出来,接着用同样的方法去借阅下一本书。

 

借阅卡的使用,确保班级图书有借有还,解决了曾经让我苦恼很久的频繁丢书的问题,而平素繁琐的书柜整理工作也因之变得更加轻松。



4.需要完备的阅读升级评价与阅读档案建设

为了及时而全面地了解孩子的阅读状况,帮助孩子建设一份完善的阅读档案和阅读地图。

 

我为每个孩子准备一本阅读存折,每读完一本书,需要简单记录该书的相关信息,如书名、作者、出版社、页数等基本信息,其中还有一些简单的阅读反馈,例如对本书的评价、认识了书中哪个主要人物、想为书中的哪一点点赞、家长对孩子本次阅读的评价等。

 

阅读量的统计不是根据字数或册数来衡量,而是根据书的页数来计算,我们把它称之为“经验值”。经验值可以累积,不断相加,不知不觉变成一个庞大的数字。

 

我们参照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运行模式,每读完五百页即可升级一个行星,让孩子知道,好书读得越多,离太阳越近;海量阅读会使我们远离黑暗,接近光明。

 

这样的升级机制,可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也为他们从小就建立起一份完备的阅读档案。这些构成了阅读教室里自由自主的阅读生态。


5.晨诵,唤醒孩子语言的生命节奏

对于孩子们来说,走进阅读教室,每日的阅读是从晨诵开始的。宝贵的早读时间,要多诵读经典的文学作品。


在一年级时,我们会读有趣的童谣,进入二年级以后朗读金子美铃的《向着明亮那方》,三年级朗读顾城的诗,到四年级以后开始读泰戈尔和纪伯伦……这些优美的诗句让孩子的精神得以滋养,让眼神更加明亮,让心灵格外澄澈。


一边朗读现代优秀诗文,另一边强调古典诗文的背诵,一二三年级诵读《小古文100课》,熟读民国的语文教科书《新国文》,四年级以后开始学习钟叔河先生编撰的《念楼学短》,让孩子们尽快走进更多经典的文言文,亲近古典文化。


诵读的内容,必定贴近孩子当下生命成长节奏的文字,是为了孩子语言生命的发展奠定根基。


6.每周给孩子腾出一点时间,静静读书

阅读教室的课表上,每周至少有一节阅读课,由阅读教师带着孩子分享故事,共读一本书,这是发生在文学课堂上的阅读活动——

 

围绕一本书,师生进行文学的欣赏与讨论,或者关注人物性格,或者探讨主题要义,或者研究阅读策略,或者赏析写作特点,或者链接生活,或者回到语言本身……

 

在我们教室的外墙上,布置了一个“自由阅读交流区”,分设了“主题”“人物”“情节”“语言”等板块。

 

孩子们围绕每个月的共读书,每有阅读心得,都可以写在便签贴上,贴在相应区域,供大家各抒己见,相互阅读,自由交流。

 

作为一名阅读教师,要让教室里充满浓郁的读书氛围,远离功利化阅读,度一段美好的文学时光。


7.故事妈妈是阅读教室里的特别风景

阅读教室里面还要有故事妈妈,故事妈妈是孩子生命成长中的重要人物。故事妈妈与阅读教师,恰好构成了人文教育的一体两面。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牵着他们的小手的,一边是老师,一边是家长。


在我的教室里,所有报名志愿担当故事妈妈的家长,根据规模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三到四名故事妈妈,隔周一次进课堂活动,每次活动,都会紧扣教材单元主题,或者节日节庆,或者班级管理需求,确定特定主题,围绕主题,再选相应绘本,选好以后,还要细细打磨反复练习,选配乐做幻灯设计问题安排奖品毫不含糊,每个孩子都格外期盼这一天的到来。

 

在我的教室里,每位故事爸爸或故事妈妈,都要穿上美丽的故事衣来到教室,给孩子们带来生动活泼或者温暖动人的故事,也给孩子的童年种下爱与公益的种子。

 

每次故事妈妈进课堂,就像一次隆重的仪式,让孩子们充满期待和向往,也让家长们深度卷入其中。




8.坚持每月精读,让阅读技巧得以落地生根

我们应该让孩子长时间地沉浸在整本书的阅读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同学的合作,在充分的聊书实践中,获得预测、连接、比较、迁移等阅读技巧,最终回过头来,还能有效地促进单篇以及群文阅读的能力提升。

 

在我看来,阅读本就有两种样态,一种是自发的随性的,一种是功利的有目的的。对于孩子来说,前者比较好理解,也是我们一直鼓励的——自由自主的海量阅读。至于后者,如何引导孩子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把一本书读深读透读出绵长的滋味,百班千人就是很好的典范。

 

孩子终究是阅读新鲜人,需要成熟的阅读者进行引领,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


9.奉持主题阅读,让研究促进可持续性阅读

通过主题阅读,可以引领孩子抵达更辽阔的世界,能满足不同层次与兴趣的孩子获得长足的发展,对孩子阅读能力乃至研究能力的提升,更是大有裨益。


以我们全科班课程实践为例,我们会推出不同的主题课程,并根据课程的需要,筛选并确定不同主题阅读书单。

 

例如“虫之美”主题时,我精心整理出一份含有96本“虫之书”的主题书单,家委会将书采购回来放置于教室书柜,孩子们可以自由借阅相关书籍并作登记。

 

两个月后,班级阅读状况非常可观,不少人达到了九十本以上的阅读量,其中某些在成年人看来都颇为晦涩的书也让孩子看得津津有味。

 

上一个寒假,我们三年级的孩子,一直在研究“钱”字,他们上网搜集相关的资料,阅读整理和钱有关的书目,并进行提炼总结。这样带着研究目的、集中精力去读某一类书,所得一定远远超过泛泛而读。


10.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像一块吸引孩子的磁石

丰富的活动往往能够充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好的教育形式来自于孩子的真实需要。我们班的孩子,自发在班级里开起了书友会。而这书友会的成立,其实来自于班上一位小朋友的诉苦:

 

“老师,我读书没有朋友,读完书后,我好想有个朋友跟我一起聊一聊书里的内容啊。”

 

在整本书阅读实践中,孩子们固然可以获得课堂交流的机会,在深入研读中提升阅读能力。然而,回到生活和日常,他们未必有这样的聊书机会和心情。

 

因此,随着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见长,一种来自民间的阅读需求应时而生。喜欢同一类书籍的同学,完全可以组成一支阅读小分队,大家一起看书,一起聊书,不亦乐乎。 


阅读教室里,当然还有其它各类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例如“读书大王”PK,“书香家庭”评选,寻找“一本最老的书”,“最美的书”展览,读书小报展示,我与作家面对面……通过活动唤起孩子们的读书热情,吸引家长参与到阅读中来,一起打造良好的班级阅读书香生态,构建彩色的阅读教室。

 


有人问星星老师:“你觉得自己的教室带给孩子们的是什么?影响了他们什么?”


星星老师回答道:“我眼中阅读教室的意义,在于代表着另一种可能——尽量自由而开放,尽量丰富而生动。它是自由的——用阅读促进个体最大限度地得到激发;它是开放的——向家长开放,向活泼泼的童年开放。”



给孩子开一份私人订制的书单


那么,刚才提到说老师需要把控书的品质。不少老师问了,现在市面上有那么多给孩子读的书,有各种各样列给孩子的书单。

 

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该如何为孩子做一份书单呢?一定要注意这四点。

选择书单需要有成人视野 

甄别好书单的第一条,一定是要有品位,书的品位映照出读书者的品位。

 

一份书单可不是一本武林秘籍,你不会因为随手收藏就变为武林高手。书单里的书你都买了看了吗?几份不同的书单摆在面前,你有进行细细比较、一一甄别了吗?你班里或是家里的孩子有哪些书已经看过?这次又适合看什么书?以后会看什么书?你心里是否设计了一个大致的精神图谱?

 

一份好的书单里,渗透着设计者的苦心。既有他的逻辑在,也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性,对于有心的读者来说,起得应该是他山之石的作用。

 

作为孩子的阅读引领人和伴读者,我们既不能按兵不动,也不能一味地按图索骥,而是自己先下水趟路,然后陪着孩子一起过河——打开那些看起来不错的书,然后挑出几本像样的来,跟着娃儿一起读,一路聊。


选择书单需要有儿童立场 

选择书单时,要问问孩子们自己的看法。了解他们的阅读需要之后,再开出一份大致适合他们年龄段的书单。

 

大家不要看到分级书单就激动,然后一股脑儿地收藏转发,或立即推荐给班上的孩子。你还要再追问自己几个问题:这些书,我自己了解不?适合班里的孩子不?书与书之间有没有构成一定的逻辑联系?是不是只有文学类的?还有其他类别的吗?


选择书单更推荐主题阅读书单 

一个主题带给孩子更多选择的可能性,也带给孩子更开阔的视野,阅读更深入,更跨界,更多元,还能与写作交织在一起,有利于深度学习的发生。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推动主题阅读书系的建设,而这个主题书系,是跟我的课程体系相结合的,我要让置身其中的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以主题为核,展开更丰富也更深入的跨学科学习。 


选择书单要有课程意识 

老师在选择书单时,需要有课程意识,要和教学搭配进行。


老师需要研究孩子们的阅读史以及阅读偏好,结合孩子一段时间以来的学习情况和班级这段时间课程的实施情况,开出来的书单才更具针对性,也算得上相对适宜。

 

在此过程中,最好还要有时不时的沟通,了解到他们的阅读进程、阅读困惑、阅读心得,方为靠谱的推荐。



文章第一部分原文刊载于《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6年第1期 作者 周其星 (周其星老师近期在原篇基础上进行了删改)

本文编辑 | 郭可畅

责任编辑 | 杜京虹


感谢周其星老师的支持与帮助

用名师案例服务教师专业成长,快来订阅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