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又称《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道德真经》。相传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是先秦诸子分家之前的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是被译成外文发布量最多的中国文化名著,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文意深奥,包涵广博,版本不一,千家千解,本着“直译为主、删繁就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对《道德经》作以直译简译,这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第一章
【导读】首章开宗明义,提出“道”的概念,解释其名称、内涵、表现及观研方法。
道可道(道,可以言说),
非常道(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名(道的名称,可以用言语表述),
非常名(但不是通常言语所能表达清的)。
无名天地之始(说“无”,它存在于天地浑沌未开之前),
有名万物之母(说“有”,它是宇宙万物产生的本原)。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要从“常无”中来观察感悟其奥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要从“常有”中来观察发现其端倪范畴)。
两者同出异名(无与有这两者同出一源而说法相异),
同谓之玄(这种同一称之为玄)。
玄之又玄(玄妙深奥又玄妙深奥),
众妙之门(它是打开一切玄妙的总法门)。
第二章
【导读】二章阐发圣人无为之道。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
斯恶已(这是因为有丑在作乱);
皆知善之为善(皆知善之所以为善),
斯不善已(这是因为有恶在作祟)。
故有无相生(因此,有和无互相转化)、
难易相成(难和易互相造成)、
长短相形(长和短互相显现)、
高下相倾(高和下互相依靠)、
音声相和(音和声互相和谐)、
前后相随(前和后互相接随)。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处无为之事(以无为来对待事物),
行不言之教(以不言来施行教化),
万物作焉而不辞(顺应万物自然兴起而不横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为而不恃(尽力做为而不自恃己能),
功成而弗居(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
夫为弗居(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
是以不去(因此不会失去什么)。
第三章
【导读】三章阐发圣人无为而治。
不尚贤(不推贤尚能),
使民不争(使人民不争名夺位);
不贵难得之货(不以难得之货为贵),
使民不为盗(使人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不看引发欲望的事物),
使心不乱(使心里不产生邪乱妄念)。
是以圣人之治(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方法是):
虚其心、实其腹(净空人民心灵,满足人民温饱),
弱其智、强其骨(弱化人民心志,强健人民体魄。),
常使民无知无欲(常使人民无投机取巧之念,无争名夺利之欲),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使那些智巧之人不敢肆意妄为)。
为无为(用无为之道治理天下),
则无不治(就没有治理不好的)。
此文为原创,难免有错漏失误,才疏学浅而强为献芹,解读经典以抛砖引玉,欢迎大家批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