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宋王权与道教

 hongzhuanyidui 2018-06-23

道教在唐朝成了皇室家族宗教,进而演为国教。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唐太宗下诏: “朕之本系,出于柱史,鼎祚克昌,既凭上德之功;天下大定,实赖无为之德。宜有改张,阐兹玄化。自今以后,应斋供行立于称赞,其道士女冠宣在僧尼之前,庶厚本之俗,畅于九有尊祖之风,贻诸万叶,告报天下主者施行。”这对道教而言,是一件莫大的事,可看做是东汉末年汉室承认道教以来,道教从一个民间宗教组织,经过王权承认,发展为唐朝国教的成功。这个诏书申明了两点:一是申明皇室李姓出自老子;二是申明道儒佛座次,将道排在儒佛之前。所以,有学者认为这是唐朝施行的扬道抑佛的政策。

如果说唐朝的太宗、高宗时期是道教发展为国教的奠基时期,那么唐玄宗时期就是唐朝崇道的高峰时期。唐玄宗的崇道政策基本上较完整地代表了唐朝的治国思想和宗教政策, 其做法主要有:

一是在全国掀起崇拜老子的高潮,在高宗封老子为“玄元皇帝”封号的基础上, 于天宝二年 (公元743年),追封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又追封为“圣祖大道玄天皇大帝”,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再尊封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以来一再下诏,令全国各地建造祭祀老子的“玄元庙”。不断将崇拜老子的活动抵至高潮。

二是老君庙成为学习研究老子、庄子、文子、列子的“学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又改玄元庙为太上玄元皇帝官,号老子为太上老君,庄子为南华真人,文子为通玄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庚桑子为洞虚真人,他们所著之书,自此时始称经。此为道教学术思想向宗教经典的转化,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特色,即老庄道家思想既可以是世俗学术学问,也可以是道教宗教思想。 三是唐玄宗自己拜著名高道司马承桢为师,据《旧唐书.司马承桢传》载: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唐玄宗曾遗使迎司马承桢入京,自己亲自接受道教法箓,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道士。并敕京都太清宫主崇玄等四十余人编纂《开元道藏》,于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完成,时称(三洞琼纲》。这是道教史上的大事,道教在唐代与佛教在隋代一样,开始有了自己的经典,道教的发展亦

因此进入全盛时期。

宋代仿唐崇信道教, 特别是北宋历代帝王都崇信,有167年的时间。最典型的是宋太祖、太宗、真宗, 徽宗和南宋高宗、理宗时期, 至理宗时传播《太上感 应篇》又将崇信道教的思潮欣起高潮,此后直至宋室王朝结束均在崇信道教的文化氛围中。而且《宋史.艺文志》载:宋代“缙绅先生,谈道德性命之学,不绝于口”,由此可略为窥见唐宋王权对道教的重视。唐宋王权与道教的关系,不论是合作也罢,借用也罢,道教在唐宋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大理主道坛联系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