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姐导语: 随着手机的普及,孩子拥有自己第一部手机的时间也越来越提前。有些家长在给不给孩子买手机方面犹豫不决,害怕孩子过度使用变得失控,反而引发亲子矛盾;或者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等等。临近暑假了,暑假2个月,千万别让孩子沉迷于手机中,不妨看看这篇文章! 林志颖曾在《爸爸去哪儿》里说过自己很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不给孩子玩手机。 “我以前会给他玩iPad或者手机,现在不给了,因为那些东西很新奇很刺激,偶尔玩玩还可以,一旦沉溺,他看书的时候就会静不下来。在学习上也会表现得没有耐心,所以这也是0到3岁必须养成的习惯。” 不过早地给孩子接触手机,提早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来防止电子产品带给孩子的不良影响。 那么对于稍大一点的孩子,如何做呢?以下是一位美国妈妈为孩子制定的玩手机的家规: (向上滑动) 亲爱的格雷戈里: 现在你已经骄傲地拥有一部手机了。太棒了!你是一个优秀的、有责任心的13岁男孩,理应得到这份礼物。不过在接受这份礼物的同时,你还得遵守一些规章制度。 请把下面的使用合约从头至尾读一遍。我希望你能明白,我的职责是把你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对社会有益的年轻人,从而能够适应新技术且不被其左右。 如果你没能遵守下列约定,我将终止你对这部手机的所有权。 第一点 这是我的手机,我付钱买的。我现在把它借给你用了,我是不是很伟大? 第二点 手机密码必须要让我知道。 第三点 如果电话铃声响了,就一定要接听,因为这是一部电话。接起电话要说“你好”,要有礼貌。永远不要因为来电显示是“妈妈”或者“爸爸”,就故意不接。永远不要这样做。 第四点 周一至周五晚上7:30、周末晚上9:00,准时把手机交给我或你爸。我们会把手机关机,到第二天早上7:30再开机。 第五点 手机不能带到学校。你要学会与那些你用短信联系的人面对面地聊聊天,因为这是一种生活技能。如果遇到只上半天课、外出参观学习以及有课外活动等情况,可另行考虑。 第六点 如果手机掉进厕所、摔到地上或是不翼而飞,你得承担更换零件的费用或负责维修。你可以做家务、存零花钱或者把一部分生日礼金存起来。这样的事难免发生,你应当做好准备。 第七点 不要利用这个高科技产品说谎、愚弄或者欺骗他人。不要在电话里说一些伤害他人的话。要做一个良友,或者干脆远离争端。 第八点 远离色情内容。用手机上网时,只能搜索和浏览那些可以坦然与我分享的信息。如果你对任何事情有疑问,可以找个人问问,最好是问我或者你爸。 第九点 在公共场合要把手机设成静音,并收起来放好,尤其是在餐厅、电影院或者与另一个人交谈的时候。你不是一个无礼的人,不要让手机改变这一点。 第十点 不要发送或接收你或者其他任何人身体私密部位的图片。不要笑。不要以为你很聪明,有一天也会被诱惑去做这样的事。这有很大的风险,可能会毁掉你中学、大学乃至成年后的生活。这永远是个坏主意。网络空间浩瀚无边,其力量远比你想象的强大,你很难让任何诸如此类的大事不留痕迹,包括坏名声。 第十一点 不要无休止地拍照和录像,没有必要把一切都记录下来。要用心体验生活,这些生活经历将会在你的记忆中永存。 第十二点 有的时候可以不带手机出门,并且决定这么做时要心无挂碍,不要觉得不安。手机不是活物,也不是你身上多长出来的东西,要学会抛开手机生活。不要总是生怕自己错过了什么,要让自己的内心更强大。 第十三点 下载一些新潮的、古典的或者与众不同的音乐,不要像你的无数同龄人那样,全都听一模一样的歌。你们这一代人有着史上无人能及的便利条件,可以接触各种各样的音乐。好好利用这个优势,开阔你的眼界。 第十四点 不要总盯着手机,抬起头来,留意你周围发生的事情,看看窗外,听听鸟鸣,散散步,和陌生人说说话。保持一颗好奇之心,不要总用谷歌寻找答案。 第十五点 假设有一天你把生活搞得一团糟,那时我会收回你的手机。我们会坐下来谈心,然后再从头开始。你和我都在不断学习。我是站在你这边的“队友”,让我们共同面对。 我希望你能同意这些条款。以上所列举的大部分告诫,不仅仅适用于这部手机,也适用于你的生活。 看了这位妈妈的做法,各位家长有收获吗? 其实,在生活中,不只是小孩,往往很多大人也是沉迷在电子产品里,有时候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一个个都是低头族。你是否想过,为什么你的孩子会沉迷手机呢? 因为孩子是有样学样啊,所以我们家长在要求孩子的同时,也要约束自己,放下手机,用你空闲的时间多多陪伴孩子,别等到某一天一抬头,才发现孩子已经长大了,而你缺席了他的成长。 关于“玩手机”,这些,爸妈必须知道: 01 玩手机是如何影响成绩的? 破坏专注力 拿起手机想要查一道题,却被一个页面上闪出的新闻吸引; 坐在书桌前想要写作业, 随手拿起手机找同桌吐槽下英语老师; 正在为一道题的解法苦思冥想,脑子里闪出一句歌词,不由自主拿起手机找歌听一听; 时间就这样匆匆过去,好像一直在努力,却总是熬到12点还没有把该做的作业完成。 无法长时间地集中精神,缺少对某个问题深入持久的了解和思考,这似乎已经成了手机操控下的现代人的“通病”,“专注”状态正变得越来越难得。 手机带来的满足感太容易获得,而一旦你习惯了这种“唾手可得”的满足感,就不愿再去做那些“高投入”的事情了。比如在高度自律的状态下完成作业、思考问题。 沉迷手机的学生很难在学习上进行持续的、深入的思考;而没有深入思考,浅尝辄止是无益于掌握高难度内容的。 占用宝贵的时间 孩子学习之余的时间并不多,有些孩子把碎片时间用来看几页课外书、做几个健身小动作、跟爸妈聊聊天说说话,有些孩子见缝插针一有时间就想拿起手机,而一拿起手机就再难放下。越玩越想玩,越不想转换频道进入学习状态,于是进入恶性循环,成为手机上瘾患者。 罗振宇在2018年跨年演讲中说: 游戏大佬们制作的王者荣耀让人十分钟有个兴奋点,而吃鸡游戏三分钟就要有一个兴奋点,而甚至要追求一分钟一个兴奋点,说白了就是只要让你坐到游戏跟前,根本就下不来,想下来也不要你下来,你下来那就是制作游戏的人的失败了。 而到底是你聪明还是游戏制作者聪明? 别人在课下拼命学习,你却在找尽时机想尽办法不惜熬夜玩手机;别人在课堂上专心听,你却在胡思乱想、打盹闹瞌睡;别人下课或休息或准备预习,你却兴奋地跟同道中人聊起升级打怪。谁能考出好成绩,还用说吗? 破坏与周围人的关系 孩子一旦爱玩手机,父母必然恐惧担心,着急上火,或直接干涉,拔网线、砸手机,争吵责骂;或到处寻方找策,一想起来就暗自垂泪,为孩子未来担心;老师则怒其不争,反复劝说无用后,干脆听之任之;处在压力之下的孩子,不管在手机中获得多少乐趣,一旦面对现实,立马觉得压力特别大。这是大多数沉迷手机孩子的生存状态。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自己意愿与家长老师的矛盾,使他们处在一个不和谐的关系中,不可能有发自内心的快乐,也不可能在被逼学习的高压环境下获得真正的进步。 02 如何把孩子从手机里拉出来 作为家长的你,也要换一种认识,不再去简单的制止,而要认识到手机问题反映的是孩子对它的精神依赖。本着耐心,循序渐进,给孩子一个放下手机的过程。 理解和接纳 对于我们看不惯的东西,也许深入了解其中的趣味和吸引力,会获得不错的效果。 比如,孩子喜欢听手机里的音乐,那我们就跟着一起听一听,说不定你同样会爱上他爱的音乐,这时候一起聊聊歌星和音乐,听孩子讲一讲你不知道的歌星的奋斗史、音乐背后感人的故事,一是可以跟孩子交流感情,二是满足了孩子的倾诉欲,让孩子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岂不是其乐融融、两全其美。 规定时间,对犯规有惩罚 美国硅谷的很多高管,包括乔布斯在内,他们都会限制子女使用数码产品的时间,比如禁止他们在非周末晚间使用数码产品,并且周末可以使用数码产品的时间也很有限。 爸妈可以给孩子规定玩的时间,比如每次玩不能超过半小时,如果这次按时归还下次就还可以玩,如果这次不按时归还下次没得玩,按照规矩来做,慢慢地孩子也会习惯于遵守。 一味地抵制,只能换来孩子更深的渴望,所以家长要注意,堵不如疏。 指引孩子有“路”可走 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孩子走上一条可行之路,能让他们把心愿投之于实践、付之于行动,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成就感,这样,孩子才能更有方向感,才不会再沉迷于虚幻。 具体做法可以是培养孩子一些书法、乐器等方面的兴趣:可以是跟孩子一起运动、一起阅读;还可以鼓励孩子多和他人交往,增加孩子投入生活的乐趣;等等。 言传不如身教 如果你整天打游戏或者在孩子面前无所事事玩手机,你再怎么训斥孩子——去,去读书去,你觉得会有效果吗?最好的方式应该是身体力行,陪着孩子一起读书,我不太相信一个在良好的书香门第熏陶出来的孩子会沉迷于手机网络不能自拔。 现在一些重视教育的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好地扮演了监督者、陪伴者、激励者的角色,在对孩子手机的使用问题上有着清醒认识,并身体力行希望将手机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 而一部分思想上偷懒的家长,还看不到手机对孩子的危害,还抱着用手机换取孩子的消停,或者用手机收买孩子的欢心这样的心态,纵容自己的孩子沉迷于手机中不能自拔。 要知道:我们今天所做的努力,不过是为了有一天回想起来的时候,不会觉得,是自己亲手把孩子毁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