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被写进心理学教材,不一定要成为大师,你还可以当病人呀

 刘淑姿 2018-06-23


提起心理学,有人可能会想起弗洛伊德、荣格、马斯洛。但是,心理学史上不只有心理学大师,还有那些为大师们提供素材的患者们,他们的故事也同样熠熠生辉:因为他们曲折的人生故事为心理学家们提供了更多更广的思路。心理学界的大功臣,那些心理课本上的经典人物案例,不来了解一下么?

 

那些人都是谁,他们后来怎么样了?今天这篇,带你一次了解清楚。

 

先来看心理学史上著名的患者们,感谢他们和心理分析师的密切合作,为心理和精神类疾病的探索开拓了新篇章。

 

1

第一个接受“谈话治疗”的人

贝莎·帕朋罕 

(Bertha Pappenheim)



贝莎·帕朋罕是德国犹太女权主义者和社会工作者先驱。不过,她在心理学史上留名是因为另一个名字,安娜·欧(Anna O.)。安娜是最早接受精神分析疗法的病人之一。

 

1880年,在维也纳的一所房子里,安娜卧床不起,并出现了包括幻觉、性格改变和不停地讲话的多项症状。彼时,名为约瑟夫·布洛伊尔(Joseph Breuer)的心理分析师被安娜的家人邀请至家中对她进行治疗。


布洛伊尔在认真检查后,并没有找到安娜的任何躯体性原因。在之后的18个月里,这位医生几乎每天都会看望安娜,并与她谈论她的想法和感受,包括她对她父亲的悲伤。而随着安娜的诉说越多,她的症状似乎消失得越多。这就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精神分析或“谈话治疗”

 

时隔八年后(1888年),她在德国成为了一名多产作家,撰写故事、创作戏剧和翻译文本等。同时,她也是一名有影响力的社会工作者,她为孤儿院工作的妇女建立社交俱乐部,并创立了德国犹太妇女联合会。安娜于1936年去世,享年77岁,终身未嫁。

 

安娜的案例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史上里程碑式的成就典范:她的案例启发了弗洛伊德关于精神疾病更多的思考,为后来精神分析法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弗洛伊德与安娜的治疗师布洛伊尔合作写下了安娜的案例,并将其发表在《癔症研究》一书中。

 

不过,关于安娜的故事仍有争议:一部分心理学史研究者认为,安娜的确患有癫痫等器质性疾病;另一些则认为,安娜其实并没有被治愈而是对布洛伊尔产生了移情,后者惧怕并草草结束治疗。

 

移情

源自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指人将自己潜意识的想法和欲望转移到心理分析师身上。


2

著名多重人格患者

克里斯·科斯特·西斯摩尔 

(Chris Costner Sizemore)


 

西斯摩尔也是心理学史上最出名的患者之一,1957年拍摄的《三面夏娃》这部电影,就是根据她的心理医生写的同名书改编的。


西斯摩尔在上个世纪50年代被诊断为多重人格障碍(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这个疾病如今被称为解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简称DID)。

 

西斯摩尔拥有伊娃·怀特、伊娃·布莱克、简以及许多其他人格。在一些文字记录里,西斯摩尔出现的这些人格被认为是对童年创伤时的应对,比如:她曾目击看到她的母亲严重受伤的情景,还看到过一名男子在一家木材厂被锯成一半的惨状。

 

不过近年来,西斯摩尔表示,她的不同子人格在过去数十年内逐渐融合统一。在1977年,西斯摩尔出版了她的自传,我是《伊芙》(I’m Eve),她还在 2009年出现在BBC的《Hard Talk》访谈节目中。

 

案例分析

西斯摩尔认为她过去的不同方面属于她不同人格。例如,她表示她的丈夫是与伊娃·怀特而不是她结婚,伊娃·怀特才是她的第一个女儿的母亲。


3

被当做女孩养大的男孩

大卫·利马 

(David Reimer)



利马在8个月大时就因一次拙劣的割礼手术失去了阴茎。心理学家约翰·曼妮(John Money)建议利马的父母将他作为一个女孩子抚养,并让他接受进一步的手术和激素治疗,以协助他的性别重置


这个案例被曼尼发表,并在当时引起巨大的轰动。人们认为这个案例相当成功,支持了“性别乃后天决定,与先天性别无关”这一观点。


约翰 曼妮 图片来源:Wikipedia.com


但事实上,性别重置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利马的“男性化”从未远离。14岁时,利马被告知了过去的真相,并开始再次重置性别,重新成为男性。后来他公开了自己的故事,意图来阻止类似性别后天性的重置行为。2004年,利马因抑郁症、经济困难和婚姻问题选择自杀,年仅35岁。

 

此后,约翰·科拉平托(John Colapinto)以利马的经历为蓝本撰写了《回归自然:被当做女孩养大的男孩》(As Nature Made Him: The Boy Who Was Raised as a Girl )。利马本人的经历也成了BBC两部纪录片的主题。

 

除了遭受心理疾病困扰的患者们,还有一些人坎坷的经历也启发了心理学家在人格、认知记忆和社会环境的探索。


4

被铁棍穿破脑袋的人

菲尼斯·盖奇

(Phineas Gage)



在1848年的一天,一根铁棒直穿过了盖奇的脑部。那天下午4点,盖奇正在工作,未来给新铁路开辟道路,他负责填塞炸药以炸开坚硬的岩石。事发时,他的助手还没有做完点燃炸药的防护措施,即用铁棒夯实好泥土。盖奇误以为听到了下一步指令,点燃了炸药。结果,用来夯实泥土的铁棒击中他的面部,穿过他的脑组织,自头顶穿出。


图片来源:io9.gizmodo.com


盖奇却没有当场死亡。当时没有抗生素,医生只能用消毒液处理盖奇头部的感染和脓肿,但是盖奇却活了下来,不得不说这是个奇迹。


他后来康复以后,作为马车司机在智利工作。照片证据表明,经历过事故的盖奇依然生龙活虎。但是,盖奇的人格却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他不仅在理智水平和行为上表现得像个孩子,而且浑身充满了动物性的激情:这些与受伤之前的他相比,判若云泥。

 

他的头颅后来被博物馆收藏。医学影像学模拟了他受伤的情景,其大部分右额叶皮质并未受损。不过,在经典的教科书上,盖奇仍被当做额叶受损影响人格的典型案例:最近的分析显示,很少有教科书会跟上新的证据。


5

没有长期记忆的H.M.

亨利·古斯塔夫·莫莱森 

(Henry Gustav Molaison) 



他是100多位心理学家及神经学家的研究重点,并被超过12000本期刊文章提及。为了保护他的隐私,在文献中他经常被缩写为H.M.

 

27岁那年,H.M. 在癫痫手术中被切除了大部分双侧大脑的海马组织,之后他的记忆出现了极端的缺失,几乎不能产生长期的记忆(存在一些例外,比如1963年以后,他意识到,美国总统已经在达拉斯被刺杀)。这令当时的专家感到惊讶,因为当时他们相信记忆遍布于大脑皮层,切除部分脑组织并不能让人记忆丧失。

 

在他死后,他享受到爱因斯坦般的待遇,他的大脑被仔细切割并保存起来,制成3D图集。有一部电影改编自他的传记《没有记忆的人——他怎么思考世界》(Permanent Present Tense, The Man With No Memory and What He Taught The World)。



6

无人帮助的受害者

凯蒂·吉诺维斯 

(Kitty Genovese)

 


吉诺维斯之所以在心理学经典案例中留名,是因为她令人悲痛的受害遭遇

 

1964年,28岁的吉诺维斯在她经营的曼哈顿酒吧营业结束后并返回公寓。当她下车朝公寓走去时,遭遇了歹徒温斯顿·莫斯利(Winston Mosely)的袭击并被残忍杀害。据说当时,有38人见证了吉诺维斯的死亡,但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进行帮助


这场悲剧对心理学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它激发了“旁观者效应”的研究。旁观者效应,是指当有两个及以上的人在场时,个体会倾向于不对受害者提供帮助;在场的人越多,人们越不容易提供帮助。后来的研究分析,出现旁观者效应的原因,是因为个人责任感会被其他人的存在稀释。

 

此后,心理学家们还发现了更复杂的原因。在吉诺维斯的案例中,没有一个人报告自己“的的确确”目击了致命的袭击。这表明当初的38人未施以援助之手更可能是因为旁观者对事件的不确定,即模糊性很高,事件没有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

 

在今天,现代心理学对旁观者效应的理解变得更加细致。有证据表明,在某些情况下,当人们和受害者一同属于一个社会类别(例如全部是女性)时,他们更有可能采取行动去帮助。


7

被恐惧支配的孩子

小阿尔伯特

(Little Albert) 

 


小阿尔伯特是行为心理学家约翰·华生(John Watson)给一个11个月大的婴儿的绰号,他与同事包括后来的妻子罗莎琳德·雷纳(Rosalind Rayner)试图通过条件反射引发小阿尔伯特的恐惧。这项1920年的研究缺乏科学性,且实验中不断引发了小阿尔伯特的强烈恐惧情绪,触犯了伦理道德,因此成为了一个臭名昭著的研究。

 

近年来,关于小阿尔伯特真实身份的探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一派认为小阿尔伯特很早就去世了。比如,美国阿巴拉契亚大学的霍尔·贝克(Hall Beck)领导的一个小组在2011年宣布,小阿尔伯特实际上是道格拉斯·梅里特(Douglas Merritte),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一名奶妈的儿子,(华生和雷纳曾在此大学任职)。在贝克小组的叙述中,小阿尔伯特因早期实验导致神经受损并于6岁时死于脑积水,这加剧了华生和雷纳研究的不道德性。

 

但是,这一说法受到麦科文大学的罗素·鲍威尔(Russell Powell)领导的另一组学者的挑战。2014年,他们明确指出小阿尔伯特更可能是威廉·巴格(William A Barger,在他的医疗档案中记录为Albert Barger),他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另一位奶妈的儿子。

 

教科书作家理查德·格里格斯(Richard Griggs)对所有证据进行了权衡,认为巴格的故事更可信,这意味着小阿尔伯特事实上死于2007年,享年87岁。


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这些典型案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启发心理学家们不停思考。正是有了这些典型案例,心理学才能深入地探索人格和自我认同、先天与后天,以及心灵与身体之间的联系。


感谢每一个推动心理学发展的他们。


- The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