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博物馆里富养孩子

 泊木沐 2018-06-23

陈丹青在《局部》第一季的《千里江山图》那集中,一边感叹着时年 18 岁的王希孟敏感澎湃的艺术感知力和少年野心,一边随口琐碎到“有心的朋友,可以坐地铁到故宫去看”。后来他的朋友史航笑说,这真是一句又恳切又老实的话了,“他连地铁都提到了,就生怕你不去。”

博物馆,可以说是一个国家最平等的公共场所之一。它比歌剧院亲民,比画册课本立体。大卫作为雕塑,你见过各种尺寸的图片,也记得他有 5 米高,可你翻看画册的时候,还是不能随时绕到他身后,去看到他的屁股以及肌肉走向。

约翰·佐法尼《乌菲兹美术馆收藏室》

不过,博物馆就提供了这样一个,既立体又亲切的自由审美现场。它始终以一个尽可能包容的姿态,欢迎这个世界上所有寻求未知的人们。而多元的文化力量和丰富的内容,也足以让孩子们在博物馆里得到精神上的富养。

想起中国民间流传的一句训言,“穷养儿子富养女”。然而少有家长能明白“穷”和“富”的真正含义,偏离了适当的分寸,穷养和富养到头来也不过是为粗鄙鲁莽找借口,为娇生惯养找理由罢了。

梵高《耳朵上扎绑带叼烟斗的自画像》

说到这,想起陈丹青有次向阿城请教,“搞收藏有什么秘诀没有?”,阿城随口回答到“你把眼睛养娇贵了,就够了。” 他说的娇贵,就是要埋头看真迹。习惯了真迹,看到赝品自然就会觉得刺眼。

而博物馆就很朴实,很恳切地把世界包容了进来,并向你敞开。对孩子们而言,一件展品就可以激发起好奇心和求知欲,收获的除了是对美的鉴赏能力之外,更多的则是欣赏世界的某种新的角度。

小汉斯·荷尔拜因《托马斯·莫尔爵士肖像》

可现实中,即便我们了解了看展的必要性,但方式方法上又不免陷入误区。比如,有的父母采用佛系看展式,就是孩子爱去哪玩去哪玩,只不过是换一个地方遛娃。

还有百度百科式,父母仿佛一个行走的“百度百科”,将展品的背景知识一股脑儿地倒给孩子,一路下来口干舌燥,孩子也兴致索然;还有全权托管式,让孩子紧紧跟随讲解员的步伐,不时给孩子认真的表情拍张照片。

达芬奇《抱银貂的女子

在这几类看展方式中,父母和孩子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只是将自己或他人的见解强加给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会对博物馆产生“无趣”的印象。

记得在英国伦敦的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的中国展厅前,有位金发小女孩儿睁大眼睛贪婪地看着眼前的一件清宫官服上的花纹迟迟未挪步,她的妈妈告诉她“它们来自中国”。过了半晌,小女孩嘬着手指头走在妈妈身旁,她清脆的声音仰头问到:“妈妈,我们可以去中国吗?我是说,去旅行。”

博物馆在一个国家里用有限的空间为孩子展示出了这个世界的无限可能。一件展品就能激发起一次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一次文化的探知也许亦能化解很多文化间的臆想与种族偏见。借助博物馆这个最基础的平台带给孩子一个懂得尊重与平等的成长环境,我们何乐而不为?

如今资讯发达,资源广博,许多世界著名的博物馆和美术馆都已免费对公众开放。博物馆是一个国家的会客厅。与法国卢浮宫(Musée du Louvre)、俄罗斯冬宫(Winter Palace)、纽约大都会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并称世界四大博物馆的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是世界上第一座对民众开放的博物馆,藏品有卢浮宫的20倍之多。

其实,艺术与文学相近,是对人的感知力的培养,习惯的养成也同样需要父母的引导。在一个家庭中,只有当父母从内心爱上艺术的那一刻,这一切才真正发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