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就听说云南文山州广南县有一个叫坝美的村庄,恍若陶渊明先生<桃花源记>中的描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都说坝美是世外桃源,今天我也来到坝美村亲身感受陶渊明笔下的美丽意境。 坝美100多户人家全是壮族,北宋年间为躲避战乱,从广西逃到十分偏僻的坝美,逐渐繁衍生息,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 这个村子不通公路,进出村子的方式显得很特别,只有两条水路与外界相通,而这两条水路又是穿山而过的 ,那流水后面进村的山洞叫桃源洞,长约1公里,坐船进入约20分钟。 乘船行舟进入黑漆漆的溶洞,外面喧哗声突然就消失了,连流水声也消失了,静悄悄的,只听见艄公撑船的竹竿入水之声和石洞内嘀嘀嗒嗒的滴水声。成千只燕子在洞内飞舞欢叫着。洞里凉爽宜人,黑乎乎的,只有艄公的头灯亮着,依稀可见大大小小倒挂的钟乳石。 据艄公说:他戴头灯主要是为了便于游客克服恐惧心理的,其实他们完全可以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溶洞里自由划船的。 我们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渔人,正经历深邃而神秘的喀斯特水溶洞,前往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被人们称为当今桃花源的村子坝美。 突然,前面出现一道亮光,抬眼看去,原来是山顶有个小洞,光从那里泻进洞来。 艄公解释说:这段水路将经过三天三夜,就是在这段水路中,有三个这样的天窗,所以就会有三段水路是黑的,三段水路是明亮的。 在经过一段最黑暗的地方后,有光从水面上映来,眼前豁然开朗,洞口出现在眼前,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出洞上岸,眼前的一抹亮丽使我睁大了眼睛,这里有河谷、流水、翠竹、水车、农田、茅舍、山花,诗意难比,面对如此养眼的景色,我们所有的车马劳顿即刻消失殆尽。 村里的千年大榕树见证了这个小村的历史,树根盘根据错节裸露在地面上,也是村民纳凉、聊天的地方。 夕阳西下,晚霞满天,金黄的云块散布在天空中, 红霞碎开,金光一道一道地射出,刹那间,万道金色霞光浸染了半天,山、树、云,都成了金色一片。 本来想留宿村里的,但由于朋友安排了在县城住宿,所以傍晚该出村了。 出村从另一个方向经过一段美丽的河道,再通过一个长约700米叫中洞的溶洞,上岸坐老乡的马车前行约2公里。 最后来到出村的最后一个溶洞——汤那洞,坐船在暗黑的溶洞行驶约800米。 从那烟雾缭绕的溶洞口出村来,才仿佛从遥远的世界回到了现实。 坝美,曾经拥有一个远离现代文明的世界,汽车、电话甚至电灯都隔绝在古老村寨之外。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她是文明世界的理想生活,是坝美人的现实生活。 没有与市场经济的大潮相碰撞时,坝美人虽清贫却也悠闲安乐,当坝美人推开外面世界的那扇窗时,声名利欲也随着现代文明一起奔涌进来。坝美跟祖国大地上其他地方一样,也开始大兴土木搞旅游接待,收取门票,我不能断言坝美的未来,只是企盼着坝美人能回归到曾有的无争与宁静,生活富足的同时也能坚守住心中的那个美丽的桃花源。 《桃花源记》原意不在写景,而是借歌颂乌托邦式的“桃花源社会”,来发泄对黑暗、污浊的现实社会的不满。真正的桃花源也许就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那是我们的精神乐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