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浓缩的都是精华。对于中药汤剂,很多人认为中药煎煮的越浓药效会越高,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可以说是有失偏颇的。那么中药汤剂要煎煮到哪种程度算是正好呢?中药的浓度是哪些因素决定的呢?下面具体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煎煮中药的过程,就是中药有效成分不断向溶液释放、溶解的过程,当药液中有效成分溶解到一定浓度后,溶解和析出过程达到平衡,就不会再释放有效成分了。此时如继续煎煮,药液中的某些芳香类成分挥发,还会使其他一些有机物质遭到分解、破坏和转化,导致药效降低。 再者,药液被过度浓缩,会影响口感,容易引起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而且会影响治疗依从性。某些矿物类药物含有重金属,久煎甚至可能造成重金属中毒。 此外,中药过度浓煎,还很容易使药物煎焦。煎焦的药物有效成分被破坏,特别是有些药物,生用和焦用的功效、主治疾病也不一样,甚至相反,该清热的不能清热,该补血的不能补血,结果导致药性改变,药不对症,反而加重病情。 那么,中药煎多久才适宜?一般药物是先大火煮沸,再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30分钟为宜;如果是解表药及芳香类药物,一般在大火煮沸后用小火维持5~10分钟即可。  煎中药饮片是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不断释放、溶解的过程。如果有效成分已经溶解释放到药液中后,再连续不断地煎煮,反而让药液中的非有效成分(树脂、树胶、色素等大分子化合物)不断溶出,可能使有效成分遭到破坏,导致药效降低。 一般来说,用于治疗热病的清热药和治疗四季外感风寒、风热疾病的解表药煎煮不宜过浓。宜用武火,时间宜短,煮沸时间为l0~20分钟即可,并趁热服。 用于治疗虚损性疾病的滋补类中药,质地坚实、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药物(矿物类、贝壳类、甲壳类、骨类、化石类药物)以及毒性较大的药物(炙川乌、炙附子等)等应较长时间煎煮,利于有效成分溶出,降低或消除毒性。 总之,中药不是越浓越好。药液熬得浓或稀是根据药性和疾病的不同决定的。 另外,老人用药还须注意4点: 停药问医生。患多种疾病时,老人可能要看多达3~4位医生。不同科室医生会根据专科治疗需要,考虑是否用药。患者应告知医生正在用的药,以免影响判断。必要时需要多科室医生同意,才能停换药。 用药别“跟风”。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程度也是不同,有些老人发现自己用某种药效果不好,但其他人用效果却很好,这多是因为病情有差异,以及体质不同造成的。用药应遵医嘱,不能看到其他人用着效果好,就随意换药。 营养不乱补。如果没有明显的营养素缺乏,不建议擅自长期补充,以免影响正在服用的药物的效果。 种类须控制。很多老人会自行使用非处方止痛药和止泻药。它们虽然副作用较小,但由于老人可能记不清需要服用的剂量、时间和顺序,如果服用不当(如间隔时间不够、剂量错误等),易引起过量。如果是复方药,还可能增大与长期服用的药物发生相互作用的风险,建议老人咨询医生后使用。 中药治病现在非常受人欢迎,煎煮汤药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要把握好中药的浓度,科学的煎煮中药,才能保证药效,才能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