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填好志愿,首先要了解我们填志愿是在做什么。 从本质上来看,填志愿需要我们把意向书交上去,由考试院根据政策依次录取。这份意向书就是我们的志愿表。所以归根到底,填好志愿表要做的就三个模块:选学校、挑专业和填志愿。 而根据多年的报考经验,完美菌发现有10个步骤基本上可以完美涵盖这三个模块的基本要点,做好下面的10个步骤,各位同学和家长在高考之后快速掌握志愿填报技巧不是什么难事。 这一期,我们来了解“选学校”的三个基本步骤。 选学校 第一步,初步定位能上的大学1.分数决定批次,排名决定你能填报的大学 高考的本质是全国性的选拔考试。而志愿填报只是利用这场选拔考试的结果,在可以报考的大学里面挑选能够考上的大学。 每一年高考出分以后,各省的考试院就会根据各省的考生人数、各类计划的招生规模等等划定批次线,也叫控制分数线等等。这个分数线限定了考生可以报考的批次,而批次直接影响各位同学可以选择报考哪些大学。 而每一个省市都已经开展了多年的高考录取工作,不同的大学在不同省市的录取排名已经是基本恒定的,仅会因为一些因素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所以在公布各位同学分数、排名的同时,其实能上什么大学已经有一个大致的范围了。 所有,有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来识别我们能上的大学——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如果这所大学的最低录取排名低于或者等于考生的排名,那这所大学基本上就可以看作是能上的大学了。而历年各高校的最低录取排名情况大家可以从以下三个渠道获取:
2.利用“冲稳保”报考策略,对大学进行分类 当然,“能上”仅代表同学有机会被录取,接着我们还需要根据录取可能性的高低对大学进行分类,方面我们可以合理编排志愿表。 经过多年的实践,其实大众早已经有一套简单清晰的策略去最大程度地利用平行志愿的了。这样的一套策略略就是“冲稳保”志愿填报策略,相信有不少的家长也有了解的。 “冲稳保”策略的核心,其实就是把能上的大学作进一步的细分。从这些大学里面,根据录取可能性的高低分成“冲刺”、“稳妥”和“保底”三个层次的院校,然后利用平行志愿的优势,从录取概率小的大学(冲刺的)开始,到录取概率大的大学(保底的),逐一尝试投档,以保证能够被最好的大学录取。 常见冲稳保的定义可以大致这么理解: 冲刺:过去几年该大学的最低录取排名与考生的接近,或者认为今年有可能刚好被录取的大学。 稳妥:过去几年该大学的平均录取排名要低于、等于考生的排名,没有什么意外考生就会被录取的大学。 保底:过去几年该大学的最高录取排名都要低于考生的排名,那这个大学就是一定能被录取的大学。 举个简单的例子,16年、17年的华南理工大学录取北京理科考生的排名基本维持在3900名上下浮动。
基于上述的对比规则,大家可以很快地通过对比录取排名和自己的排名来筛出能上的大学,并根据录取的可能性进行分类。即使实际的录取结果会因为大学扩招、志愿撞车等情况产生波动,但根据理念的排名筛选出来的结果都足够可信的了。这一切都是基于各位同学的排名的,详细的,完美志愿的院校大全里面就已经为各位用户提供了院校的录取数据。注册登录即可查看哦! 当然,对于公布成绩的时候并未一同公布排名的省市,各位同学就需要根据考试院一同公布出来的分位表(又叫一分一位表或者成绩分布统计等名称)来进行换算,把自己的分数转换成当年的省排名。 第二步,了解能上的学校详情,精选心仪学校在第一步里面,我们给大家介绍了怎样通过排名定位,快速判断能上的大学。但是,分辨出能上的大学仅仅意味着知道你的成绩有机会被哪些大学录取,下一步更重要的是根据不同的维度,辨识出适合考生自己的高校。毕竟从生涯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大学的选择应该要与个人的发展目标相结合。 那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考察一所大学呢? 1.看大学的层次 在某种程度上,根据主管部门、参与的教育工程项目等的不同,大学的层次会一点点区分开来。那我们各位同学在考虑大学层次的时候,可以考虑一下下面的这些内容:
这一类的头衔都代表着高校的层次,而从某种程度上上级单位对高校资源、资金的投入和高校的发展水平层次都可以通过这些标签来判断。高层次的大学与其他高校最突出的差异就是就是资金投入这方面。 2.看办学实力
办学实力的评估会相对更复杂一点,从师资力量到各学科的发展情况,这些资料繁复而且细碎。在实际考量的时候,建议要结合心仪专业类型与大学的办学条件,一一对比众多高校的在特定领域的办学优势和发展。 在往年的报考中,出现得比较多的一种想法就是“只要我上到某某大学,在坏也差不到哪里去“。如果我们考虑到高校学科发展的差异,这样的想法不值得提倡。高考志愿,应该是结合发展平台(大学)和发展方向(专业)来考虑的,缺一不可。 3.看考生生涯目标与大学的适配性
考生生涯发展目标与大学的适配性,这个其实也不难理解。举个简单的例子,同学以后如果想考研深造,那就可以选择学术氛围浓重一点的高校;如果同学希望在后续可以快速进入职场,那就选择北上广深杭成这些城市的大学,依次类推。 4.看大学的招生简章! 大学招生章程是很多家长和同学很容易忽略的一个参考内容。每一个院校的招生简章都有关于招生录取的重要内容,包括专业录取原则,各专业的办学地点会否有变动,学费标准的说明,转专业的相关规定等等。 仔细研读高校的招生章程才能了解院校的录取的情况和规则,减少录取风险。很多时候,通过针对不同高校的专业录取规则,要设定对应的专业选择策略来尽量让自己被心仪的专业录取的。在一些特殊情况,不少院校甚至可以通过“转专业”这种形式在入学后转到心仪的专业上面! 所以,大学的招生章程是一定要看的!不过为了优化筛选大学的时间成本,大家可以在完成初步的大学筛选之后,可以在针对心仪的大学去研究的。 第三步,查看填报热度,降低择校风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互通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也就意味着各位同学和家长在高考之后搜集资料的形式,甚至资料的内容都会高度相同。那么各位就要认真考虑一个问题了——你看到的好大学,别人也一样可以看到。 我们先不讨论高考大省,相同分数的同学有数百到上千人,我们仅仅看一下高考人数只有数万的北京理科的志愿投档情况。在2017北京理科的录取过程中,厦门大学尽管只招收37人,但是第一志愿报考厦门大学的同学整整有256人,其中有91位同学就在第一志愿报考了经济学类。但经济学类仅仅只招6人!!! 这表示,因为忽视了高校的填报热度,有200多位同学浪费了第一志愿!回到我们的正常报考过程中,我们在挑大学的过程中高校的填报热度也是必须纳入考虑范围的重要维度。 那怎样才能准确了解填报热度? 填报热度的关键是关注同一高校的有效考生数量和分布。换句话说,就是能够考上这大学的考生里面,关注这个大学的考生数量以及他们的成绩分布。 但是不管是家长还是同学,还是一些志愿填报专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都是难以准确把握高校的报考热度的。主要原因是个体在报考过程中能够接触到的考生样本量少,而且接触到的考生成绩分布不均匀,难以判断的每一位同分考生对不同高校的关注程度。 完美志愿在前几年就开始了热度监控方面的不同尝试。一方面,由于2017年有数百万的用户在线使用完美志愿,我们在样本量上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其次,完美志愿在数据、算法、技术上面的技术能力能够有效把动态的热度数据,转换成各位考生的填报反馈。 根据后来的统计,填报热度监控中预测最准确的大学,推测的结果与实际的录取结果在±2分以内。 我们总结了一下,能够实现准确预测报考热度的产品应该具备的一些条件,大致如下:
除了完美志愿每一年推出的报考热度精准监控以外,往年也有家长使用百度指数等统计平台来大致估计。各位同学也可以尝试照着这样的一些条件去搜寻一些第三方的平台使用。 最后,如果大家在挑选大学的时候能够根据上述的三个步骤一步步进行,就可以很轻松精选出能上的大学,并为后续的专业选择和志愿表制作打好基础了! 接下来,我们将陆续跟大家分享“挑专业”和“填志愿”的几个基本步骤,请继续关注完美志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