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要知道“愧疚”并不能带来亲密啊

 徒步者的收藏 2018-06-23

你要知道“愧疚”并不能带来亲密啊


在很多很多的案例里,我都发现,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需要“愧疚”,他们被愧疚所困,也在不同关系里,创造甚至有些时候是迫使他人产生愧疚。那么,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对“愧疚”如此“热衷”甚至乐此不疲呢?


要了解愧疚,我们需要看到,“愧疚”有个形影不离的伙伴,就是“基于对错的评判”。无论是在自己或者我们想令他人愧疚的场景里,都一样。

 

如果有一件事情,我们觉得自己做错了,但又无法承担,那么我们很可能就会陷入“愧疚”。那么这时候,我们的内在发生了什么呢?我们逐步拆解开来看待,这里先有个评判,那就是按照社会道德或其他标准或自己惯有的信念,我们心里做出了一个判断——自己错了。然后呢,跟着这个评判的是,这个错误很可能又是我们无力承担或者无法改变的,那么我们的内在怎么处理或者说消化这个“错误”呢?我们就只好用“愧疚”来惩罚自己了。

 

举个例子,小A是个典型的都市白领,然而他内心深处却始终觉得愧疚,因为出身农村,地处偏远,父母一辈子操劳,攒了点钱,自己上学就花没了。而毕业后的自己,也不过是大城市芸芸众生里的一员,找份工作不能说差,但是也就刚刚够生活,买房是很遥远的梦想。尽管自己也一直在辛苦打拼,可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实现小时候许下的光耀门楣的诺言,却真是不容易。于是,这种对不起父母的感觉就始终如影随形的跟随着他。

 

这个例子里,首先小A有一个“基于对错的评判”,那就是“不能让父母过上好日子,是我的错”。然后,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自己尽管努力,可又真的没有太多能力脱颖而出,至多只能做个辛苦的加班族一点点积攒资源——这是他的无力感。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内在就选择了“用愧疚来惩罚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爱和忠诚了。

 

然而,这是真的吗?愧疚真的能够表达出爱和忠诚吗?事实却不尽然。了解小A越多,越深入他的潜意识,就会发现他其实跟父母从不亲近。原因也很简单,父母不可能理解他的辛苦,他们还停留在供孩子上了大学,就应该一切都好了的陈旧认知里。而小A也不能去跟父母诉说自己的艰难,因为说了就好像是推卸责任,好像是不想“管”父母一样,是不孝的表现。同时,愧疚也折磨着小A,让他每一次面对父母,都要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对自己的惩罚使得这种压力更加被扩大了。在这么多的隔阂里,亲密又怎么可能发生呢?连接都断了,爱又在哪里表达呢?

 

值得注意的是,在自己感觉愧疚的情况下,对方不一定真的有责怪我们的意思,然而,这并不重要。只要我们自己满足了上面的几个步骤,我们还是会被自己的愧疚裹挟。看不见对方的“没有责怪”,甚至有些人对方越是没觉得要责怪自己,越是要愧疚越是要惩罚自己。所以说,愧疚的核心还是跟自己的关系。

 


那么,如果是反过来的呢?又是什么令很多人热衷于让他人感到愧疚呢?当我们拼命地想让他人愧疚的时候,又发生了什么呢?

 

显然,如果我们觉得他人应该愧疚,那么首先我们也有一个“基于对错的评判”,显然根据我们认为的某种“常识”或者“道理”,对方做错了。然后呢,还有一个跟着的情况是,对方没有认为自己错,或者没有以我们想要的方式表达出他认为自己错了。这都可能会触动到我们的无力感。然后,我们就很可能如同被按下按钮一样地启动了,我们拼劲全力试图去跟对方证明,是他错了,他应该愧疚。直到对方产生愧疚为止。因为如果他不愧疚,我们就不知道如何平息自己的无力感。

 

也举个例子吧,小Z刚刚升任了主管,手下带了一个小团队。然而,初次做领导的她,并不知道到底该如何去把握好做主管的职责。为此,加班变成了她生活的常态,手把手一个个教,大事小事自己都得跟,稍微一撒手,底下人就出错,搞得她焦头烂额,体力也难以为继。然后她特别委屈,时不时开会就要跟几个组员哭诉。

 

我问她,你感受一下,自己每次哭诉抱怨背后想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什么让你那么抓狂呢?她说,他们不愧疚啊。我哭诉完,也就有效那么一两天,过后还是老样子。然后,只能再来一轮啊。他们为什么就不知道愧疚呢?

 

然后,她才惊觉自己原来是希望别人愧疚的。那么,愧疚背后她想要的是什么呢?逐步深入内在,她发现自己有个想法,那就是“得让别人知道自己的付出”,不哭诉别人就不知道,不知道就没有回报,自己的付出就付之东流了。

 

再继续深入下去,她发现自己在家庭当中也是一样的,她习惯于让他人愧疚,老公甚至父母,都要让他们愧疚,才感觉安心。因为在她的思维模式里,如果对方愧疚了,就是知道自己错了,知道自己错了,他们就会去改。然后我就能得到补偿了。而她想要的补偿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关注”,而对她来说“被人关注就意味着我是重要的”。

 

然而,事实上她得到的是什么呢?是组员破格升级,离她而去;是家庭关系总是感觉缺点什么,始终不亲不近;是说起来人们都说,小Z啊,人还是不错的,可是跟谁好像也无法深入交往,亲密的朋友也没有两个;是她始终都在这个“用抱怨和哭诉唤起他人的愧疚”的循环里打转。除此之外,真的就没有别的了。

 

她渴望亲密,因为亲密可以带来关注,而关注让她能够感受到更强的“存在感”。但事实上带来的却是很难亲密的结果,自然其他就更谈不上了。这是很多习惯于让他人愧疚的人,内心共同的诉求。然而,他们看不见的是,“愧疚”并不能带来他们想要的。

 


原因也很简单,当你想勾起别人的愧疚的时候,一种情况是别人可能会反抗。按照他们的认知来说,他们确实并不一定认为自己错了。而你却想把你的判断强加给他们,这对他们的自我来说会感觉到威胁,感觉到受损害。因而,叛逆甚至是故意不承认自己错了的情况,也是可能发生的。没人喜欢被逼迫着不断去感受一些不舒服的感觉,而自己还不认为那是自己应有的感受,所以他们当然会疏远你,而你也不可能通过逼迫他们产生愧疚感,而跟他们亲密。

 

另一种情况是,别人成功的被你勾起了愧疚感,然后呢?然后他们会被自己的愧疚困扰。而他们的潜意识也能感觉到,你是在勾起他们的愧疚,而自己哪怕努力补偿,也不一定被看见被承认。这也包括确实有些人了解了你的抱怨,开始未必愧疚,他们尽快尽可能地做出了一些自己认为合适的应对措施来弥补,然而在你来说,却是无效的。因而,愧疚也就跟随着他们了。

 

再然后呢?他们可能看见你,就不自觉地被勾起那个还未能补救的愧疚,那么这个心理压力可想而知了。没有人愿意跟一个“债主”亲密交往,这是自虐的。人类潜意识地本能是会排斥的。于是无论是否意识到,他们就都自动选择了疏远这个勾起自己不适感觉的人。就像上面小A的例子中,他下意识地在情感上疏远父母一样。这可能完全未被觉察,也绝不是主观故意的,但还是会发生。

 


所以说,无论你是自己感觉到被愧疚困扰,不能自拔,还是沉溺于抱怨里,总想唤起他人的愧疚,都是时候看到愧疚的真相了——愧疚只会把自己和他人,都拖入情感的死循环里。而那并非是你所需要的


如果你感觉到愧疚,那么不妨跳出来,寻找更具建设性的方式面对那些曾经被你打上错误标签的事物,并作出积极的改变。一旦你面对了无力感,无力感也就开始逐渐消失了。而你也会发现,事情还有着多种多样的走向的可能。虽然我们不可能做到完美,或者说做不到自己预想的那么好,我们就是有犯错的可能并且确实可能犯过错,但我们依然可以是“好”的,是自我接纳自我认同的。

 

而如果你习惯性地希望令他人感觉到愧疚,那么你要回到自己,看到自己付出感的背后是什么。如果你的付出只是换取“关注”的手段,那么你应该了解的是,这是一种预设。而他人并未与你达成这样的协议——你付出很多,我就要关注//重视你。所以,他人也不必然以你想要的方式来回应你,这是很正常的事情。甚至有可能,他人的正面回应也可能跟你的预设不一样,因而你未必能看到,你被自己的预设蒙蔽了双眼。

 

而一旦他人没有给你你想要的回应,你的无力感就被触动了,所以面对无力,依然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接纳自己的无力,我们真的控制不了他人的反应,也不可能控制所有事情的走向。但我们可以面对自己。

 

所以,你需要的是,重新评估一下,自己的界限和底线到底在哪里才是对最合适的?究竟什么是自己心甘情愿去做的,什么超出了这个范围?然后,放下这种控制性地预设,面对无常的现实,敞开地去看待他人的回应和事情的结果。这时候,我们也就不再需要强迫般地需要让他人感觉愧疚了。

 

这当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然而无论如何“走出愧疚”的过程,也是卸下控制的防御,逐步接纳作为“人”的并非全知全能的过程。然后在这个过程里,真正感觉到自己的生命,那是天然的,它的本身是不以外在条件变化为转移的——那就是你的核心自我,你真正的价值,你内心稳固的存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