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之前的大清帝国,经历了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次回光返照,洋务运动三十载,西征阿古柏,北拒露西亚,南败法兰西,东打日本兵,内剿农民军,在“自强与求富”的口号中,大清国一副国泰民安欣欣向荣的景象,称“同光中兴”。 可惜好景不长,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面对大清国的百万陆军,日军在山东和辽宁两个半岛分进合击,竟犹入无人之境,连被日本人自己讥讽为“愚将”的乃木希典也成了一代“军神”。 昔日号称“远东第一”的北洋舰队,虽然多年没有采购新式战舰,但定远和镇远这两艘铁甲舰乃是“遍地球一等铁甲船”,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日本联合舰队拼尽全力也没打沉。 李鸿章受翁同龢等清流派大臣的诘难,北洋舰队的燃煤和炮弹不许进口,结果供应的全是劣质煤,造成锅炉老化,航速严重下降,劣质的炮弹连口径大小都对不上,否则在黄海海战也不会连一艘船都没击沉。 这样的陆军,这样的海军,这样的朝廷,甲午战争不输才怪。 甲午战争之前,清朝至少有两次机会教训日本,甚至占领其本土,消灭日本舰队。一次是长崎事件,一次是琉球案。 在长崎上岸的北洋水兵跟日本警察起了冲突,发生械斗,不少人被砍伤。北洋舰队的洋教官琅威理得知后十分愤怒,要求停泊在长崎港内的北洋舰队装填实弹,调整炮口对准长崎市区和停泊在港内的其他日本船只,准备炮击,给日本人点儿颜色瞧瞧。 可惜琅威理的提议被胆小怕事的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拦了下来,李鸿章也只口头上警告了下日本人,让对方赔钱了事,错失了以武力挫杀日本锐气的大好时机。 长崎事件只是清政府没能将利益最大化,也不算吃亏,但“琉球处分”事件真是让人怒其不争了! 从朱元璋建国开始后,琉球就是明朝的藩属国,使用大明年号和历法,官方文书也一律用汉字。明亡后,琉球又请求清朝册封,继续保持了朝贡关系。 中国古代的朝贡体系,对于藩属国的内部事务干涉很少,礼节的味道更重一些,中原王朝也不会真在意这些番邦进贡了多少东西,但这些小国一旦有难,作为宗主国的中原王朝就会替他们出头,万历援朝抗倭之战和甲午战争的起因都是如此。 而日本觊觎琉球已久,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就已经染指琉球,武力强迫琉球纳贡,当时明朝自己也一大堆烂摊子事儿,也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等到明治维新的时候,日本野心越来越大,先是强行把琉球划归鹿儿岛县管辖,又诱骗琉球国王王子来到东京成为人质,废除了清朝皇帝给琉球王的册封,把琉球王室纳入了日本“华族”。 在1875年,日本干脆直接派兵占领了琉球全境,强迫使用日本明治天皇年号,不许再向清政府纳贡。琉球国王尚泰对日本人说,我不能“忘却中国累世之厚恩,失却信义”! 琉球亡国后,琉球王派人来到清朝哭诉,请求帮助复国,清政府对待此事态度十分消极,打算给点儿散碎银子就把他们打发回去,顺便让驻日公使提出了抗议。 清政府万万没想到,日本人竟然怕了自己,抗议有效!日本提出琉球群岛的北部归属日本,群岛的南部即包括宫古、石桓、八重山群岛在内的先岛群岛都割让给清朝。 琉球国的官员却跑来说那里的土地太贫瘠了,没法生存,希望清廷不要答应,为他们争取一些好地方。清政府本来就没真打算管,这样正好就坡下驴,拒绝在条约上签字后就不了了之了,直接让日本人吞并了琉球全境。 清政府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暴露了自己的懦弱无能,日本人终于意识到大清国不过是一只纸糊的老虎。20年后,日本人卷土重来,但这次谈的可不是什么琉球问题了,而是签订了《马关条约》! |
|
来自: 昵称VChmUhmv > 《历史每天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