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凭这条渠,秦始皇统一了两广,世界拥有“船闸之父”!

 零壹贰012 2018-06-23

古人有“开门见山”,

咱今天也不拐弯抹角,

来个“开门见河”——

说一说“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灵渠。

凭这条渠,秦始皇统一了两广,世界拥有“船闸之父”!

关于灵渠,许多朋友都有这么一个基本印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还要统一南越(即今广东、广西及越南一带),于是开凿灵渠,连通湘江、漓江,通畅了中原和南越的军用航道,终建南越三郡:桂林(今广西)、象郡(两广西部、越南中北部)、南海(今广东大部分,初辖番禺、四会、博罗、龙川4县,郡治在番禺县,即今广州老城区一带)。

下面,

我们就从以上基本印象开始,

由浅入深、梯次变长地介绍这条“渠”。

一个创意沟通两大水系

历时4年,灵渠约于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凿成通航。于是粮草行,兵马动,又三四年后,南越定,“四海一”。

秦始皇发兵南越,首先想到的还是经湖南、江西,度南岭入越(粤),即俗谓的岭南地区。南岭自广西、湖南、江西,由西向东,有五道著名的山岭隆起,故狭义的南岭即指此“五岭”。“五岭逶迤腾细浪”,那是革命家的豪迈,或者是现代红军的本事,对于秦始皇的军队来说,却绝对是“蜀道难”。兵士们或可像猴子一样勉强穿越,辎重粮草的运输却“难于上青天”。在古时候,但凡长途运输,首选水路。而岭南岭北,却无水可通。负责后勤运输的史禄在地图上看了看,发现在南岭西边的大山深处,向北流的湘江和向南流的漓江同时发源于那里,两江源头最近相距不到 2 公里。一个创意就在这位工匠型人物的脑子里豁然一划:开一条渠,连湘漓二源,不就沟通了岭南岭北的水路吗?

人物资料

史禄,“禄”或是其名,“史”却非其姓,这又是一位连姓氏都没留下的工匠型人物。“史”是官衔,全称“监御史”,根据以官冠名、以职为姓的传统,就被称为“监禄”或“史禄”。考虑到“史”更像一个姓氏,我们下边就统称其为“史禄”。

史禄的上述创意竟然就把大中国给统一了。如果说他还是一位小人物的话,那么他的目光却是宏大而深邃的,在当时的条件下,他已能一眼看穿中国地理的全貌。

让我们也来看一下: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汇洞庭,入长江。漓江水,甲天下,过梧州,汇西江,直通广州珠江。南岭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湘江等河流向北流,大多进入长江水系;漓江等向南流的河流,大多进入珠江水系。

由史禄想到、最后被命名为“灵渠”的那条渠,沟通的不仅是湘、漓二水,还是是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凭这条渠,秦始皇统一了两广,世界拥有“船闸之父”!

灵渠,具体位于湘桂交界、今广西兴安县境内。我是在广州写这篇文章的,面朝大海,把右手往后伸一下,手指就能感到灵渠之水的清凉,因为这么近,这工程更与广州直接相关,写起来就多了一种亲切。

无泵时代,如何使水往高处流?

我们重在介绍工程技术。对工程技术感兴趣的请随我上溯美丽的漓江,到兴安实地踏看一番(那里的风景也绝对是美的)。其他同学可以点赞和转发啦!

灵渠,不要以为真是一条小渠沟,那样的话秦始皇的运粮船和“水军”就不能开过来了。灵渠,实际上就是一条运河,所以也叫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最初,它叫秦凿渠。灵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凭这条渠,秦始皇统一了两广,世界拥有“船闸之父”!

却说那一年秦国以史禄为总工程师,要在兴安凿渠,按照图纸,史禄们要把兴安县东面的湘江源头——海洋河(流向由南向北)与兴安县西面的漓江源头——大溶江(流向由北向南)连起来,湘、漓二水就通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两条江最近相距既不到2公里,是不是直直地凿通两公里就可以了?不可以。因为存在着落差。南岭地势,北低南高,具体到海洋河与大溶江之间,有着7米的落差。即海洋河低,大溶江高,高低差7米。这样,直线沟通二水,水却不能流向7米的高处。想流,必须在海洋河修一座7米高以上的大坝。这在当时是无法做到的。史禄们想到的办法是,舍近求远,将大坝向上游移移,那里地势就高些,最终只需要砌筑一道两三米高的大坝就可以了。两三米高的大坝,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可以做到。

那是海洋河一处开阔的水面,拦水大坝筑起来了。

接着就是开渠。先开一道弯渠,将水引入左边的大溶江,这是南渠。在大坝另一头,再开一道北渠,让它弯弯曲曲地向北流一段,再掉头向西交接湘江主道。从平面图看起来,北渠大致就像茶杯上的把手附着于杯体那样,只不过这把手是弯了四五道小弯的。南渠和北渠通过大坝相衔接,就是完整的灵渠。渠总长34公里,宽约10米,深约1.5米。平面图显示出来,就像一段向左(西)弯曲的绳子。

凭这条渠,秦始皇统一了两广,世界拥有“船闸之父”!

湘水和漓水就这样通了。但是内行还是要问,为什么南渠、尤其是北渠要弯来弯去,增加长度、增加成本呢?这仍然是为了减小落差,继而减缓水的流速。如果直线修渠,落差就大,顺流而下的船只,就会变成飞流直下,难以把控;逆流而上呢,则又势必艰如攀岩。所以这是迂回逐步增高的办法,跟修盘山公路是一个原理。

可是我们回头还要介绍拦水大坝,因为更高的匠心体现于坝。那坝的结构不是通常的一字形,而是开口朝外的人字形,其夹角为108度。如此设计,就把奔面而来的江水的正压力变成侧压力,并一分为二,分别引入南渠、北渠。人字坝左边那一段长约120米,叫小天平坝;右边那一段长约380米,叫大天平坝。大小天平坝边长长短比例为3比7,这样也就把海洋河水按3比7比例分开,3分入南渠,7分入北渠。水满时,南渠北渠的水深恰好都是1.5米。大小天平坝的高度也有限制,使其保证1.5米的通航水深,而当洪水来临,又可保证余水从坝上泄入湘江故道,以避免决堤。

把镜头移动一下,我们还可以看到,与大小天平坝相衔接的,还有一个石砌堤坝,与江水平行,堤坝另一头呈锐角状直插海洋河水中流,故先在这里就将海洋河水一分为二了。这坝头前锐后钝,形似犁铧,此坝就以“铧嘴”知名。

凭这条渠,秦始皇统一了两广,世界拥有“船闸之父”!

是不是似曾相识呢?这铧嘴与都江堰的鱼嘴从结构到功能,都是那么相似。而大小天平限高的理念也与都江堰飞沙堰的理念一致。是不是受了都江堰工程的影响?非常有可能!都是秦国嘛!

现在的铧嘴是经清光绪年间整修的结果,前端已不似铧嘴,位置也有变移。

世界上最早的运河船闸技术

亲,读完以上部分,灵渠的工程技术之妙你已经掌握了八九不离十了,如果有约,如果想睡,可以转发关机喽!但是肯定还有一小部分网友有更高需求,所以还要继续往下读。因为下边还要介绍一项开世界之先的“灵渠技术,”并且还有更加好看的“大历史”故事。

灵渠通航,以陕西西安为出发点的秦军,先取汉水顺流而下,到武汉长江;再过洞庭到长沙,从湘江逆流而南,到达南岭深处的灵渠;先过北渠,再经南渠行漓江;尔后下西江,入珠江,到广州,定南越。从地图上看,大抵循行了一个反S形的航运路线。

凭这条渠,秦始皇统一了两广,世界拥有“船闸之父”!

秦军征南的统帅,名义上是灭了楚国的大将王翦,但实际上的执行者是王翦部下屠睢(suī)、任嚣。初,屠睢从灵渠入广西,却被广西越人杀死。任嚣继之,率“楼船之士”再过灵渠,终于筑成了史上最早的“广州城”。任嚣老死在南海尉任上,指定他信得过的老部下、时任龙川县令的河北真定(今正定)人赵佗接班。赵佗后来就于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自建南越国,先称王,后称帝,也曾两度称臣于汉。随其反复,灵渠也几度封开。

灵渠的意义已经不限于军事,也开通了一条经济航道。赵佗与大汉中央交好时,中原先进的铁器必从灵渠源源南运,供应南越垦荒,南越发展就快;而当交恶时,灵渠封闭,虽可图阻制战火南延,却也会使得岭南像断了奶似的振兴乏力。

赵佗再度称臣于汉的时间是汉文帝继位第二年(公元前179年),此后直到第三代南越王,南越均作为大汉的臣属之国,交往畅通。至第四代南越王,时在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相吕嘉挟国叛乱。汉武帝即任命路博德为伏波将军、杨仆为楼船将军,以楼船之师十万人、东西共分五路南伐。西路一支由越籍人戈船将军郑严率领,“出零陵(今湖南永州),下离水(即今漓江)”,即经灵渠,顺漓江而下番禺。经一年,公元前111年,吕嘉叛乱荡平,有93年国祚的南越国随之而灭,汉朝在南越地区开置儋耳、珠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等九郡。广大岭南地区从此统于中国,此后虽还有五代十国时期刘氏南汉王朝55年的“小插曲”,但终无碍灵渠清波一畅南北。

灵渠始作,史禄居功在首。关于史禄,明代岭南学者欧大任《百越先贤志》给了一条信息:“其先越人,赘婿咸阳。禄仕秦,以史监郡。禄留揭阳,长子孙,揭阳令定,其后也。”

这是说,史禄的先人本来就是岭南人,“唔知为乜”就到了咸阳,而且当了上门女婿。而在秦时,当上门女婿是“有罪”的,不能当官,须三代以后才有准入资格。秦始皇发到岭南的兵(兼强制移民)就多由几种“有罪的人”组成:逃亡者、上门女婿和商人。史禄却当了官,可能当上门女婿的是他太爷,到他这一辈,可以无罪了。史禄后来住在了粤东揭阳,他的孙子史定还当上了揭阳县令,武帝平越时降汉。

以上身世情节联贯起来很可以拍一部戏的。但颇有史家以欧大任的记载为妄。所以关于灵渠的初建者史禄,其身世记录还是以“不详”为妥。

凭这条渠,秦始皇统一了两广,世界拥有“船闸之父”!

东汉名将、另一位伏波将军马援(前14至49年)是另一位有功于灵渠的人物。建武十六年,交趾(今越南北部)女子征侧、征贰姐妹叛汉。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光武帝拜马援为伏波将军率楼船将士二万余人征讨。征交趾的楼船,是必过灵渠的。过灵渠,马援见其已是年久失修,便组织力量重新维修疏浚,以利通行。

灵渠作为一条运输通道,早已从军运变成商运民运。据当地老人回忆,一直到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这条水路都通行繁忙,盐、糖、铜、鼎锅、药材等物资无不经此北上汉口,南下广州,且沟通海外。

但灵渠终因水浅,每年秋后,有连续长达四个月的枯水期无法行船,此一问题非疏浚可以解决。于是就有了陡门。

凭这条渠,秦始皇统一了两广,世界拥有“船闸之父”!

所谓陡门,就是具有船闸作用的建筑物。修建陡门,无非竹木为材,先在渠中嵌入木的陡杠,杠上缚以竹的杩槎(马脚),杩槎再现缚以陡拼(竹篱),陡拼外又密敷以陡簟(简易竹席),这样陡门就成了。关闭陡门,壅高水位,船浮载而至,就敲开陡门,船只则欢快前行。陡门不止一座,而是间隔多有,唐时(868年)有18座,北宋时(1058年)增至36座,迭次开启,百斛大船,亦能巍然过岭,成一奇观。

凭这条渠,秦始皇统一了两广,世界拥有“船闸之父”!

明代驴友、地理学家徐霞客老师行至灵渠,看陡门过船后在《徐霞客游记》中写道:渠至此细流成涓,石底嶙峋。时巨舫鳞次,以箔阻水,俟水稍厚,则去箔放舟焉。

由于陡门的设计,清代风流诗人袁枚路过时,也看到灵渠奇观,遂有《由桂林溯漓江至兴安》诗句: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灵渠陡门,与长江葛洲坝原理相同,是世界上最早运用的运河船闸技术,堪称“船闸之父”、之祖父、之曾祖父、之高祖父、之高曾祖父、之太祖父、之太玄祖父……(此处省略1000字~)

灵渠陡门,始建于何时?宋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说史禄凿渠时便同时建筑了陡门,但“陡门”迟至唐代(868年)才见于鱼孟威的记载。

凭这条渠,秦始皇统一了两广,世界拥有“船闸之父”!

鱼孟威(生平不详),任桂州刺史时,途经灵渠,见灵渠毁坏多年没人管,下令重修,“其陡门悉用坚木排竖”,并“增至十八重”,完工后撰写《桂州重修灵渠记》一文。而以“灵”名“渠”,也始于鱼孟威。一个“灵”字,曲尽工匠匠心,彰显了人的灵长地位。

据鱼孟威文,在他之前,中唐政治家、洛阳籍著名诗人李渤(772~831)在桂管观察使任上视察兴安,也对维修灵渠有重大贡献。他对铧嘴和陡门有重大改进。我们已知,南北二渠都是在陡坡上修的。李渤在地势更陡的南渠,“陡其门以级直注”,即在陡段筑门蓄水,使水一级一级地变深,可行舟,也可减缓流速。也有人说,陡门就是由李渤首创的,解决了灵渠能通不能蓄的问题,一利航行,二也使附近农田得灌溉之利。

凭这条渠,秦始皇统一了两广,世界拥有“船闸之父”!

从元代(1355年)开始,史禄、马援、李渤、鱼孟威被尊为“灵渠四贤”,并修四贤祠塑像以祀之,带旺旅游,以迄于今。

史禄无疑为四贤之首。今到灵渠四贤祠,可见其塑像,瘦脸深目,似是带着岭南马坝人种的典型特征。

◆主要参考资料:

《淮南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史记》,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南越开拓先驱赵佗》,胡守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撰文 | 独孤放牛 (詹船海)

编辑 | 李冠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