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红楼梦》研究的索隐派和考证派关于董小宛和林黛玉关系的描述,从而论述冒襄《影梅庵忆语》中董小宛对于曹雪芹《红楼梦》中林黛玉在女性形象创作方面的影响。董小宛和林黛玉自《红楼梦》风靡后即被联系在一起,通过本文的论述将抛弃历史上索隐派和考证派的不足之处,从而科学的、客观的论证出董小宛对于林黛玉形象在美学思想、艺术情趣等方面具有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林黛玉董小宛 创作影响 【正文】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在文学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自其诞生后即在历史上产生了众多的红学研究流派,大家都在企图解《红楼梦》的味。《红楼梦》中人物众多,描写最重要的为女性人物的描写,在《红楼梦》中创作了四百多名不同的女性形象,人物和人物之间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在众多的女性描写中最重要的当属林黛玉的描写,林黛玉因其独特的个性形象深得红学爱好者喜欢,然而在《红楼梦》诞生之前,中国文学史上另一部忆语体名著《影梅庵忆语》中董小宛的描写从某种程度上对于林黛玉的形象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作用。本文主旨在于结合冒襄《影梅庵忆语》中董小宛形象,考证出其对于《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创作的影响作用。 一、董小宛和林黛玉在《红楼梦》研究史上的影响 《红楼梦》问世之后,便不断地有一些人在那里议论它,影射谁家、所隐何事之类的问题。这类索隐派文字出现了一些很有声势、影响甚大的评著。自民国五年(1916)至民国八年(1919),就出版有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以及邓狂言的《红楼梦释真》三种索隐派的著作。因索隐派影响日益强大,个别史实甚至影响了一些饱学的历史学家,面对这种情况以孟森《董小宛考》和胡适《红楼梦考证》为代表的《红楼梦》考证派随即应运而生。他们从史料考证的角度对于《红楼梦》中一些被索隐的部分企图矫枉过正。但终因索隐派思想深入人心,直到今天索隐派和考证派对于《红楼梦》的争议依然存在。 1、索隐派对于林黛玉和董小宛关系的分析 (1)王梦阮《红楼梦索隐》中关于林黛玉和董小宛的论述 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足足写了几十万言,他们是用“以注经之法注《红楼》”的。《红楼梦索隐》出版之后的流传及其影响在当时是颇为轰动。在《红楼梦索隐》的《序》全面地说明了这部索隐著作的基本观点和内容。开头即说:“玉谿《药转》之什,旷世未得解人;渔洋《秋柳》之词,当代已多聚讼。”说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药转》和清代诗人王士禛的《秋柳》真意都很难解,人们的解释颇多分歧。而从历史上这些难解的诗意说明《红楼梦》也是真意难明、不易解释的作品。 在《红楼梦索隐》中王梦阮、沈瓶庵将小说人物和历史人物比较研究,发现“关合处尤多”,他们认为《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影梅庵忆语》中的冒襄之妾董小宛。理由如下: 小宛名白,故黛玉名黛,粉白黛绿之意也。……小宛苏人,黛玉亦苏人。小宛在如皋,黛玉亦在扬州。小宛来自盐官,黛玉来自巡盐御史之署。巡盐御史,即为“盐官”二字。小宛入官已二十有七,黛玉入京,年只十三余,恰得小宛之半。老少相形,抑亦谑矣。不特此也:小宛爱梅,故黛玉爱竹。小宛善曲,故黛玉善琴。小宛善病,故黛玉亦善病。小宛癖月,故黛玉亦癖月。小宛善栽种,故黛玉爱葬花。小宛能烹调,故黛玉善裁剪。小宛能饮不饮,故黛玉最不能饮。小宛爱闻异香,故黛玉雅爱焚香;小宛熟读楚辞,故黛玉好拟乐府;小宛爱《义山集》,故黛玉熟《玉溪诗》;小宛有《奁艳集》之编,故黛玉有《五美吟》之作;小宛行动不离书史,故黛玉卧室有若书房。且小宛游金山时,人以为江妃踏波而上,故黛玉号潇湘妃子。小宛姓千里草,故黛玉姓双木林。天然绝对,巧不可阶……小宛以母丧回姑苏,黛玉以父丧回姑苏;小宛教冒氏幼子读诗,黛玉教薛氏稚妾学诗,亦是映带笔墨。 王梦阮、沈瓶庵从林黛玉与董小宛的籍贯、爱好、姓名、才情等方面去考证,从而得出结论林黛玉即董小宛,贾宝玉即顺治帝。这种观点影响非常大,有其科学的成分,但终因其将贾宝玉直接理解为顺治帝,在历史情节上与事实不符,而落入“牵强附会”之嫌,但其后来追随者众。 (2)邓狂言的《红楼梦释真》中关于林黛玉和董小宛的论述 《红楼梦索隐》出版后,又出现了邓狂言的《红楼梦释真》,其篇幅小于《红楼梦索隐》。《红楼梦释真》与蔡元培《石头记索隐》观点基本相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明清兴亡史”。小说是“悼明”之作,将《红楼梦》理解为政治小说。他们也认为小说里的林黛玉即是董小宛,邓狂言在书中说:“书中之宝玉、黛玉,皇帝与后妃也。”还结合小说写贾宝玉梦见林妹妹要回南,解释说:“小宛南人,坟墓在焉,故夫在焉,焉得不思回南。不思回南者,非人情也。即其平日不思,而将死时之天良发现,又焉能竟淡然忘之。”这种观点不仅将董小宛和小说中的林黛玉看作是一个人的,同时混淆一个重要的史实,将历史上董小宛和清宫董鄂妃混为一谈,将林黛玉理解为董小宛和董鄂妃,而将贾宝玉理解为顺治帝。这种观点将历史上董小宛的真实死因变得非常的扑朔迷离,从而也使得《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变得难以捉摸。 2、考证派对于林黛玉和董小宛关系的分析 (1)孟森《董小宛考》中董小宛和林黛玉关系的分析 针对索隐派将董小宛和董鄂妃混为一谈,史学家孟森按照《影梅庵忆语》对于董小宛的活动系年作出详细的考证,论述董小宛非董鄂妃。“董小宛之殁也,在顺治八年辛卯之正月初二日,得年二十有八”。同时通过陈维崧诗集、龚鼎孳诗集、吴薗次诗集得知顺治八年董小宛去世,时冒襄四十一岁,而清太祖当时才十四岁,董小宛入宫说不能成立。针对索隐派认为的林黛玉即为董小宛,贾宝玉即顺治皇帝的说法,孟森对其进行一一驳斥。 清世祖出家之说,世颇有传者。其时董鄂妃之故后承恩,具在《国史》。时人因董鄂之译音,定用此两字,遂颇用董氏故事影射之。……吴梅村《清凉山赞佛诗》之所谓“千里草”也,“双成”也,皆指董鄂事,何必另于疑似之间,强指他人而代之?又何必于凡姓董之人中,牵及冒氏侍妾之董小宛?事之可怪,无逾于此。 孟森从董小宛和董鄂妃与顺治帝的年龄差别,考证出董小宛入宫之说不符合事实,而从历届诗文中推断历史将董小宛和董鄂妃混为一谈纯粹是牵强附会。否定了董小宛入宫说,即否定了顺治帝和董小宛的关系,同时否定了贾宝玉和林黛玉即为顺治帝和董小宛的说法。 (2)胡适《红楼梦考证》中董小宛和林黛玉关系的分析 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发表于1921年,廓清了索隐派的种种迷雾,指出其共同的特点是收罗许多不相干的零碎史实去附会《红楼梦》里的情节,落入了影射时事、猜度秘闻的窠臼。他据引孟森《董小宛考》,证明小宛28岁入宫,其时清世祖年方14,断无生前邀宠之理。胡适认为这种附会是十分勉强的。然而使索隐派终于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还在于胡适考得了《红楼梦》的作者为曹雪芹及其曹家家世,这是《红楼梦考证》最见功力的部分。纵观胡适考证结果,他将“红学”认定为“曹学”,认为《红楼梦》中所言所写均为曹雪芹家事,同时也就否定了历史索隐派关于林黛玉即董小宛的说法。 (3)索隐派和考证派的关于林黛玉和董小宛关系分析的局限性 《红楼梦》索隐派以王梦阮、沈瓶庵、蔡元培、邓狂言为代表,考证派以孟森、胡适为代表,考证派虽然煊赫一时,独霸文坛,其考证详尽,引经据典,推论出林黛玉和董小宛牵强附会之处,但考证派限于材料有限,很多现有材料不能充分证明其论述。与此同时一般社会大众,广大群众的趣味仍离不开索隐。这两种观点所谓双峰并峙,各有千秋。索隐即白话“猜谜”,猜来猜去,各猜各的,既不揭穿谜底,则终究无证明之日,只可在茶余饭后作谈资耳。海外索隐派似乎更加兴旺。因此在学术界考证派考证严密,分析得当,但是索隐派因其广泛的群众基础,至今仍然口口相传,大有星星之火欲燎原之势。本文将吸收索隐派和考证派的精华之处,结合《红楼梦》原著和《影梅庵忆语》原文,去探讨董小宛对于林黛玉形象的影响,而非考证董小宛即林黛玉的说法。 二、《影梅庵忆语》中董小宛对于《红楼梦》中林黛玉女性形象创作的影响 通过对于历史上《红楼梦》索隐派和考证派的分析,我们认为历史将林黛玉和董小宛联合在一起的情况不是空穴来风,子虚乌有。通过将《红楼梦》与《影梅庵忆语》的比较,我们确实发现一些董小宛和林黛玉的关合之处,在此对于历史上林黛玉到底是不是董小宛,我们不去做详细的考证,我们主要是研究董小宛这样的人物形象对于《红楼梦》中林黛玉这样的人物形象影响的作用。我们通过将冒襄《影梅庵忆语》中美学思想、艺术情趣等方面研究时发现,成书比《红楼梦》早100多年的《影梅庵忆语》确实在人物构造以及整体作文理念上与《红楼梦》存在着某些共鸣。我们透过这些共鸣可以看到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在《红楼梦》大观园中的真实体现。 1、《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受《影梅庵忆语》中董小宛美学思想的影响 (1)作者所表达的创作思想一致 鲁迅先生说《红楼梦》“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虽立足点在于作家对所写人物“并无讳饰”,却归根到底包含了“按照生活现实的本来样子和内容来描写”的原则。《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叙述和描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深厚、逼真、自然。《红楼梦》的世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虚构出来的,那环绕着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大大小小不同阶级和阶层、不同年龄和性别、不同姿容和性格的几百个人物,以及他们互相之间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所发生的依存和矛盾的关系,那环绕着贾、林、薛的爱情婚姻而展开的众多事件,以及它们之间互相勾连又互为因果的复杂关系,都像是天然浑成,一点不见人工斧凿的痕迹。 《红楼梦》开头假借石头“通灵”之口在开篇第一回将自我创作主旨和意图表现非常详细。《红楼梦》开篇第一回写到“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我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莫如我这石头所见,不借俗套,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反倒新鲜别致。”,“至于才子佳人等书,开口文君,满篇子建,千部一腔,千人一面,且终不能不涉淫滥”,“余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 本段说明曹雪芹主张艺术创作必须牢固地建立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对生活进行真实的描绘,而不是采用之前的凡是涉及到女性总离不开品头论足,夸奖柳腰,樱唇、金莲之类的俗套,浅薄肤浅,格调不高。 而100多年前的冒襄《影梅庵忆语》中叙事线索清晰,时间、地点、人物均详实可靠,尤其是故事发生的时间正好处在明亡清兴的历史转折关头,其中涉及大量重要的历史事件,通过对《影梅庵忆语》的解读,不但有助于从微观的层面了解冒襄的真实内心世界,而且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从宏观的范围去理解明末清初,在时代风云激荡下的士人和遗民心态。所有关于历史和人物的描写均使用写实的方法。 冒襄用《影梅庵忆语》表达了与董小宛的相知相爱的全过程,其在开篇时亦明确表达 “矧内屋深屏,贮光阒彩,止凭雕心镂质之文人,描摹想像。麻姑幻谱,神女浪传。近好事家,复假篆声诗,侈谈奇合。遂使西施、夷光、文君、洪度,人人阁中有之。此亦闺秀之奇冤,而啖名之恶习已。”“每冥痛沉思姬之一生,与偕姬九年光景,一齐涌心塞眼。虽有吞鸟梦花之心手,莫能追述。区区泪笔,枯涩黯削,不能自传其爱,何有于饰?”“岂至今复效轻薄子漫谱情艳,以欺地下?”。 冒襄这种文字表达了对于文学重在写实,不做虚幻的描述和泛泛之谈,要言之有物,透过事情的现象认识事情的本质。他在写作《影梅庵忆语》时完全从写实的角度,回忆起与董小宛的相知相爱全过程。而不是道听途说,断章取义。这点与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所述为文理念是一致的。 (2)作者寄托的对于女主人公的情感一致 林黛玉的精神之美,更集中更强烈地体现在她对贾宝玉的爱情之中。他们的爱情是一种新型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属于未来的爱情。这种爱情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致基础之上的,表现得非常纯真、深挚、坚贞。林黛玉本是一个“情痴”、“情种”,她为爱情而生,又为爱情而死,爱情是她的生命所系。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然而,他们的爱情又是在不许爱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的,这就难免有痛苦,甚至要为爱情付出生命的代价。再加上她诗人的气质和悲剧的性格,这种被压抑的燃烧着的爱情,只能用诗和哭来抒发,来倾泄。 冒襄与董白之因缘聚合,实有被动与主动之分,并不像一般才子佳子投诗赠扇,因木成舟的故事那样浪漫温馨。二人之结合,主要得力于董白处事的决断与百折不挠的意志及党社中慷慨尚义之士的资助。冒襄乃恪守宗族礼法之士,冒、董婚姻关系之维持端赖董白的委曲求全,一切谨遵妾媵之道。冒氏非无情,但国难当头,举家逃亡之际,二人关系中情与理的悖谬便暴露无遗。但是当董小宛为了冒襄付出生命代价的时候,冒襄在《影梅庵忆语》中表现的是一种哭的含义,只有哭才能铭记与董小宛短暂的九年光景。 (3)作者表达的女主人公文化底蕴一致 苏、扬两地在明清时期是经济水平相当高的地区,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繁荣,文人雅士充斥其中,女性文学的崛起也往往多在此。这些地方因文人的雅集而声名远扬,因文人的群居而平添了深深的文化底蕴,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着文化的熏陶,在诗情画意中体悟文人雅士的高洁。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不管是林黛玉还是董小宛均有在这些文化底蕴极为深厚之地生活的经历。而这些经历也成为了她们多才多艺的先决条件。 董小宛的原籍据《影梅庵忆语》中所言是“籍秦淮”,于崇祯九年即1636年迁徙军苏州半塘,居住了6年之久。半塘当时是苏州的繁华区域,后来历尽坎坷,终于归冒襄,遂居于冒襄祖籍如皋,如皋当时隶属扬州府管辖,她最幸福的时光是在如皋度过。而林黛玉原籍是苏州,后来其父林如海任巡盐御史,调任扬州,所以林黛玉在进入贾府以前,其活动地域在苏、扬一带。《红楼梦》第87回中林黛玉“因史湘云说起南边的话,便想着:‘父母若在,南边的景致,春花秋月,水秀山明,二十四桥,六朝遗迹’,由于《红楼梦》是文学作品,而且其中地名往往不可考,或者说是刻意隐瞒,但就林黛玉思乡一节说,她怀念的还是苏、扬两地。 因为林黛玉和董小宛的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苏扬一带文化的长期熏陶,使得不管林黛玉还是董小宛都是曹雪芹与冒襄眼中的美人,且美在神韵,无法勾勒白描,只能作含情写意。这样的女子似乎也多出现于苏、扬之地。曹雪芹为林黛玉选择这样一个出生与成长的地方,实是为林黛玉的美丽与才情作了铺垫,也惟有此地的山水风月能够孕育出孤高清洁的林妹妹。《红楼梦》中借宝玉之眼朦胧地写出林黛玉是“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董小宛在冒襄眼中则是“面晕浅春,缬眼流视,香姿玉色,神韵天然”。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2、《红楼梦》林黛玉受《影梅庵忆语》董小宛艺术情趣的影响 一个美丽的女子如果光有外表的鲜丽自然是不够的,也不能让后人百年之后仍是推崇。董小宛与林黛玉之所以成为著名的人物形象,还在于作者给我们展现了她们别样的美好情怀与艺术情趣。艺术情趣指个人的艺术志趣,志向或情调趣味。有时也指艺术情意。它体现了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个人的志趣爱好。董小宛在个人艺术情趣方面的喜好极大的影响了林黛玉形象在个人喜好方面的的建立。 (1)、林黛玉在《红楼梦》中表现的个人喜好和艺术情趣 首先从林黛玉的住所来看,因林黛玉好静,其居住的是大观园里的潇湘馆:“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杆,比别处幽静些”“窗外竹影映入纱窗,满屋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其次从林黛玉个人喜好来看,林黛玉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所不通,所以其“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放着满满的书”。通过这些我们看到的是一片静谧的幽居景象,也只有这样的住处才能让林黛玉写诗弹琴,幽芳自赏,在喧嚣的贾府内避世而居。林黛玉是大观园里的才女,作诗填词或风流别致或哀婉感人。她所处的环境是个少女的闺阁,生活中充满的仍是大家闺秀的闲情与雅意。 (2)、董小宛在《影梅庵忆语》中表现出来的个人喜好和艺术情趣 首先我们也从董小宛的居所分析起,董小宛因厌恶南京秦淮河畔的纷乱奢华,爱慕吴门的山水清丽,后搬到苏州半塘居住,此处最具江南文化性格的一处胜地,董小宛在柳树掩映的河滨建起竹篱茅舍。与林黛玉好竹的志趣相同。其次从董小宛的喜好来看,自董小宛嫁给冒襄后,其居住在冒家的艳月楼中,她超人的艺术才情赢得冒家的赞许,一生劳累,不假天年。初入冒家“夏纳凉小苑……半塌小几,恒屡移以邻月之四面;午夜归阁,仍推窗延枕……,月去复卷幔依窗而望”。说明董小宛非常爱月,通过爱月从而表达一种千古之思,自古文人皆爱月,关于月的诗词歌赋不甚枚举。而这种画面给人以高雅的艺术享受,诗情画意的描写无疑给林黛玉的形象有些影响作用。 (3)、二人表现的艺术情趣一致性。 董小宛虽隶籍南京,却厌恶秦淮河畔的繁华,后迁居苏州。董小宛在当时有“针神曲圣”之誉,恐怕与此地昆曲和刺绣的繁荣不能无关。董小宛后居于如皋,从《影梅庵忆语》中冒襄对于他们生活的回忆来看,可以说当时扬州人的生活中具有着崇尚“雅”的生活品味。无论是日常饮食精馔,还是文人气息浓厚的赏月、玩花乃至熏香制香,都流露出精致而不俗的生活情趣。 通过董小宛的这些情趣和喜好,曹雪芹在林黛玉身上表现出的一种高雅同样让人非常欣赏,在《红楼梦》第十五回中,贾宝玉给秦可卿送葬,路遇北静王世荣,世荣赠送贾宝玉念珠一串,后贾宝玉将此御赐念珠企图转赠林黛玉,林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遂掷还不取。宝玉只得收回。这段说明了林黛玉一种高洁的情趣,她对于贾宝玉的爱是非常纯洁的,不需要任何贾宝玉以外的爱,这一点上与董小宛远离秦淮河畔,远离庸俗之地的个性是非常吻合的。林黛玉和董小宛二人在个性情感上的这种高洁孤傲,才使得其在艺术情趣方面出现了与一般凡女子不同的精神层面,她们不去仰慕虚荣,把个人喜好付诸日常生活当中,葬花、弹琴、书画、诗词、曲艺等方面均达到一致性。 三、《红楼梦》林黛玉命运与《影梅庵忆语》中董小宛命运比较 1、林黛玉和董小宛的个性和智慧可以作为封建女性的赞歌 林黛玉和董小宛这样两个富有个性的女子,热爱生命、崇敬艺术。她们用诗意构建人生,用热忱让平凡的人生盛开出绚烂的艺术之花,这是古代多少女子所不如。 董小宛虽出旧院,然她素喜孤静,品格高洁,诗文书画无不精研,一生所仰尚的是宁静诗意的生活,她把生活变成高雅的艺术,用鲜花让厅室弥漫“冷韵幽香”,同时她还精于茶道,书画、鉴赏等等。而《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才情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充分表现了古代女性智慧的一面。 《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贾宝玉表达了对于林黛玉的爱,小说中将林黛玉化为绛珠仙草,还泪神瑛侍者,小说感人至深。《影梅庵忆语》是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冒襄悼念亡妾董小宛之作,作者追忆了他与董小宛的相识相爱并厮守的过程,感人至深。董小宛和林黛玉均用女性的温柔与智慧诠释了封建社会女性的才华,他们有着相同之处,在不同的人生画廊下,她们演绎着众多相似的品格、相似的人生。曹雪芹似乎有意将董小宛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 林黛玉和董小宛不仅仅在才情方面达到相通,二人在对于爱情的追求方面表现的矢志不渝也有相通之处,这些都是在封建社会中古代女性追求自由爱情的一种表现。董小宛是秦淮八艳之一,身为歌姬,名气享誉旧院,在爱情之路的铺就过程中显得较为主动。董小宛初识冒襄后便欲托付终身,在冒襄屡次拒绝之下仍然苦苦相随;林黛玉是大家闺秀,才貌双全。而《红楼梦》中林黛玉前世注定要还泪给神瑛侍者贾宝玉,因此在来贾府后便与宝玉志趣相投,朝夕相处,为了能得到宝玉,她处处留意,在贾宝玉身上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她们都在追求爱情,追索生命价值中表现出封建女性少有的坚持。 2、林黛玉和董小宛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 《影梅庵忆语》与《红楼梦》中女性形象都是诗性的、艺术的,但也是悲情的。她们既是封建女性的赞歌,也是她们凄楚的悲歌。董小宛和林黛玉均以其才情个性成为中国古代女性的佼佼者,然因时代和个人命运的问题,二人命运殊途同归。 董小宛为旧院女子,经历了风尘的不堪,这使她急于寻求生命的依靠,嫁给冒襄无疑是她理想的归宿,然而也因他的身份,她的爱情追求之路变得曲折而坎坷。她在托付终生于冒襄后,一路追随他,在这途中遭冒襄拒绝多次,若非董小宛执着的追求感动了当时文坛泰斗钱谦益并得到他们的鼎力相助,也许不会有今天的才子佳人的故事了。但是冒襄迎娶董小宛后,董小宛作为妾室,冒襄只能将其暂时“雪藏”。由于古代妾室的地位相对低下,她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以获得冒家的上线支持,尽管董小宛以其兰心蕙质赢得了冒家众人的认可,但在封建体制下,她的地位是难以改变的。明末清初的逃难,冒襄手下顾及是其父母兄弟,并企图将董小宛交付友人,这不能不说是她人生与命运的悲剧。 林黛玉是个单纯天真的少女,她幻想着与贾宝玉有朝一日获得贾家的认可,但美好的幻想无所附丽,林黛玉性格上的缺陷掩盖不了她叛逆思想的光芒。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表现得那样的勇敢、决绝,她以死向黑暗的社会表示强烈的反抗。至此,她的叛逆性格到了高峰。一个美丽、柔弱、勇敢、决绝的悲剧形象,便深深铭刻在读者心中,屹立在中国文学史上。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这绝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我们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作者通过凤姐的“嘴”和宝玉的“眼”,描绘了她天仙似的人品。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这“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则别有一种风范和神韵。 通过两人命运悲剧的分析,我认为自古红颜多薄面,在旧时代,女子的命运如同草木,于风雨飘摇中不能自保,天生的细腻情感又使她们格外关注自身的处境,限于种种规矩,她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更不要说改变。林黛玉为贵族小姐,却因父母双亡而寄人篱下,天生的敏感性情使她不能同史湘云一样活波开朗,她进到贾府“不要多说一句话,不要多行一步路”。而董小宛出事也很低微,虽盛极一时,但终究与别的女子不同,在董小宛的潜意识里面自己自己的身份不能和别人相比,在她对冒襄的多次追随中可以看出一个风尘女子的无奈,到了冒家后也是妾侍待遇,“凡九年,上下内外大小,无忤无间。其佐余著书肥遁,佐余妇精女红,亲操井臼。以及蒙难遘疾,莫不履险如夷,茹苦若饴,合为一人。”这种心力交瘁的生活是造成董小宛早亡的主要原因。 【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红学研究史上索隐派和考证派两种不同的观点,认为索隐派将历史人物董小宛与小说人物林黛玉强拉硬拽,将二人认定为同一人的理论是错误的,而考证派又因为没有大量的文献材料使得考证捉襟见肘。同时因红楼索隐存在大量的群众基础,也使得即使考证极为详尽,但茶余饭后老百姓谈论的依然是那些索隐派的观点。本文抛弃了历史索隐派的不足,结合考证派的分析,吸收了顾启教授在《冒襄研究》中的基本观点,不管是林黛玉,还是董小宛,作者均表现了女主人公志趣的高洁和傲岸的性格,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活脱脱如在眼前。通过作者这种描写使得生活美成为艺术美,显示出卓越的语言技巧。这些对于《红楼梦》诗情画意的描写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为有了《红楼梦》的出现,历史红学家才将董小宛和林黛玉并驾齐驱。也许正因为有了这些索隐,《红楼梦》和《影梅庵忆语》才在中国文学史上闪耀着光芒,共同发挥着其文学魅力。
【注释】 1、《红楼梦研究集刊》第二辑P33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王梦阮、沈瓶庵 《红楼梦索隐》P1,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3、曹雪芹、高鹗 《红楼梦》P1,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4、冒襄《影梅庵忆语》p1上海书店1982年印行《美化文学名著丛刊》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 《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2、王梦阮、沈瓶庵 《红楼梦索隐》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3、红楼梦研究集刊编委会 《红楼梦研究集刊》第二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4、顾启 《冒襄研究》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5、顾启、王利民、丁富生 《冒辟疆和董小宛》中华书局2004年版 6、冒襄《影梅庵忆语》上海书店1982年印行《美化文学名著丛刊》 7、王以安 《细说红楼》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 2002年出版 8、吴定中《董小宛汇考》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9、黄贤忠《影梅庵忆语》与冒襄的士人易代心态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5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