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煤矿工程师搞循环农业,变废为“宝”,养肉牛致富

 安惠阳 2018-06-23

张明文,原是一家煤矿的总工程师,前年,他放弃了职位和高薪,回乡当起了牛倌,让乡亲们感叹不已。张明文今年40多岁,年轻时曾养过水牛,最近10多年一直在外地一家煤矿当总工程师,有着地位,拿着高薪,但煤矿的特大的安全压力,使张明文心里并不很轻松。张明文回家探亲,发现村里的村民大多外出打工,山上的林地杂草丛生,密不透风。

煤矿工程师搞循环农业,变废为“宝”,养肉牛致富

想起在外地曾经见过在山上养牛,牛都长得特别好,肉也比圈养牛肉好吃,便觉得山坡是放养肉牛的天然草场,萌发出了回家养牛的想法。于是,张明文辞去工作,先后到山东、内蒙古等地考察养牛技术,建起了牛棚。首批60头小牛崽住进了张明文的牛棚里,但第一次“试水”就让踌躇满志的张明文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小牛犊买来1个多月就进入了冬天,气温迅速下降,而张明文修的牛棚是敞篷的。

煤矿工程师搞循环农业,变废为“宝”,养肉牛致富

还没过完,一大半的小牛犊冻死了,存活下来的仅有11头。生性不服输的他经过总结,得知了最适合幼牛生长的温度是15——19℃,他于是马上将牛棚改造成牛屋,防止了冷风浸入屋内,并勤换垫草,保持牛屋干燥清洁。在张明文的精心呵护下,后来添买的小牛犊全部存活了下来。“这批放养的66头肉牛现在每头都有300多公斤,到年底,牛儿长到700至800公斤左右,又可以上市了,”村民们看到,只要是晴天,张明文都亲自带着牛群到周边的山坡上吃草,从早上8点多到下午4点多,最远的走过10公里外的坡上放牛。

“现在心情很好,没得压力,很轻松,每天走路,呼吸山里的新鲜空气,我身体都好多了。”张明文说。谈到销路,张明文成竹在胸:“销售不成问题,现在都是网上联系客户。

煤矿工程师搞循环农业,变废为“宝”,养肉牛致富

张明文通过网上查讯,得知牛粪可以利用起来做果树的肥料,牛粪经过发酵处理后可以喂鱼,牛粪还可以下到沼气池产气。去年,他花了2万多元建起了一口100多立方米的沼气池,将牛粪做原料,产气又供肥。张明文把原有的10多亩残次林地改造成坡地种上牧草,又反租了临近外出务工农民的6亩坡地,种上了梨、樱桃、李子、白果等经果林木,沼液沼渣成为了果树和牧草的上等农家肥,而自家门前的池塘里也养上了白鲢、草鱼, 基本形成了循环利用的生态环保的农业链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