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浪漫说历史 古装电视剧中出现八百里加急这个词。八百里加急经常用来形容紧急情况下信息的快速传递。古代依靠驿站来进行文件的传递。驿站的的距离大概是20里一个,公文上标注有“马上飞递”的字样,公文传递要求日行300里如果有紧急情况,也可以提高传递速度,有400里600里,这里的400里600里都用来表示快马的传递速度。速度最高可达到800里。这就是八百里加急的来源。紧急文件的传递方式是使用驿站的快马。快马都极速奔跑,即使是驽马,也可以日行千里。用“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来表示公文传递的紧急程度。不止是影视作品,文学作品中也对此有生动的描写。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曾写过“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的诗句描写行进速度之快。那么古代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 直到唐代,官府对此有了官方的规定,要求快马一日可行180里,快则要求日行300里,最快可达到日行500里。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6天收到消息,可见传递速度之快,速度达到了日行500里。历史上有过记载,南北朝的北周宣帝曾在洛阳曾亲乘驿马,日行300里。由此可见,唐朝最紧急的公文传递速度可达日行500里,必然是最高的御马级别。根据唐代的换算关系来看,1里大概是454.2米,现在看来,800里加急的速度再快,之前也要两天的时间才能到达。《大唐六典》中有过记载,唐朝的驿站最繁盛是共有1639个驿站,从事相关事务的人员足足有两万多人,仅驿兵就有一万七千人,占到总人数的3/4还多。 可见驿站的发达。其中邮驿又分三种,分别是陆驿、水驿、水路,各驿站又有相关的驿舍、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来保证驿站的正常运行。在驿站往往有“驿丁、“驿夫”,也可以叫“驿卒”或是“驿隶”,他们在各地的驿站中工作,地位较低,工作繁重。邮驿中的陆驿的驿丁要背负文书,无论烈日当空还是大雨倾盆,寒风刺骨还是炎炎夏日,都要行走在传递文书的驿路上,承担传递官府文书的重任。唐朝的法令例律对邮驿的失误也有着严厉的处罚,稍有差错,便要承担责任。依照例律规定,驿站的驿长应承担每年上报驿马的死损情况,经费支出等情况。驿长应承担驿站驿马的死损费用。 对于驿站的人员马匹数量,如有谎报,则以“杖一百”惩之。驿丁的惩罚更为严格,按照规定,驿丁到达驿站,必须换马。对于追求时效性的文书传递来说,文书的传递速度关系重大。文书延迟一天,即杖责八十,两天翻倍。对于文书传递这样重要的工作,一般不会遇到半路抢劫这样的工作。原因之一在于抢劫的成本高,如有强盗半路劫去公文,一定会遭到官府的围剿追杀。驿站会遣派多人携带同样的文书,即使路遇强盗,也可以将信息传递出去。军情紧急文书如遭延误,罪加三等,如导致战争失利,处以绞刑。在《唐国史补》中记载过一个因疏忽导致文书签发失误遭免官的案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