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津,是谓五液(《素问·宣明五气篇》)。在中医临床中,可从五种体液的分泌异常,来诊断所属脏腑的病机病因。
一、汗,心之液 汗的排泄在生理上会受到心神的控制,比如,冷时,毛窍闭合而无汗;热时,则毛窍大开而多汗。汗的异常主要有自汗、盗汗两种。 ①自汗是心阳不足、心气虚,不能“守住”心液,通常还有体寒怕冷、易外感风寒的症状,应补气升阳。 ②盗汗是心阴血不足,一般为热性偏燥体质,应滋阴祛燥。
二、涕,肺之液 肺开窍于鼻,肺之津液充盈,出于鼻窍则为涕。鼻涕可滋润鼻窍,使其保持畅通,保证呼吸和嗅觉功能的正常。肺的病变可从鼻涕的异常表现看出来—— ①肺阴虚者可表现为鼻干无涕。 ②因风寒导致肺气失宣者,多表现为鼻流清涕。 ③肺热者,多表现为流黄浊鼻涕。
三、泪,肝之液 肝开窍于目,肝血及肝之津液充盈,溢于目窍则为泪。泪可滋润眼目,眼泪的异常变化可反映肝的病机—— ①肝阴血不足者,多表现为泪少而眼干。 ②肝经受风邪者,多表现为迎风流泪、两眼发痒。 ③肝经有热者,多表现为泪热发黏、有眼屎、两眼畏光作痛。 ④老年人气血虚弱、肝肾阴虚,常会流泪不止。
四、津,肾之液 肾气旺盛,肾之阴精上充于口为津(是清淡而甜的唾液),有湿润口腔和溶解食物的作用。津液的异常变化可反映肾的病机—— ①肝肾阴虚者,多表现为口苦口干少津,腰膝无力。 ②肾阳虚者,多表现为唾液清冷或流口水,同时伴有怕风害冷的症状。
五、涎,脾之液 脾开窍于口,脾之阴精上布于口,则为涎(是粘稠的唾液),主要用来溶解食物,助消化。涎液的异常变化可反映脾的病机—— ①脾胃虚弱者,多表现为口淡乏味,恶心且口水多。 ②胃火盛者,多表现为口干涎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