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上海的一则报道说,那时最常上影院的五类人是:谈恋爱的年轻男女、厌倦舞台剧的有闲妇女、无聊的富商、逃避生活的青年以及影评人。抛开当时文字形容的文艺腔不论,这个人群和今天的影院观众已相差无几了。但无论如何,大光明大戏院不是穷人阶层去得起的电影院,搁在今天讲,也就是五星级的影城级别。 2018上海国际电影节将近尾声。资深的影迷不仅挑电影还会挑影院,尽管抢票的时候可能没有多少挑挑拣拣的余地,不过看法还是要讲出来的。据说,在电影节里著名的大光明一号厅差评不少,因为厅太大,人太多,坐在里面体会不到那种观影的氛围。不过无论如何,在上海老牌的影院里,大光明都是数一数二的。 这里不再多介绍那个邬达克的大光明,而是要来说说,一个曾经让上海男人“扎台型”的大光明;一个让80后的童年,丰富多彩的大光明。 这是一座拥有很多“第一”头衔的影院:“远东第一影院”、中国第一家宽银幕电影院、第一家四声道立体声电影院、第一家四星级电影院、再到后来,第一家推出周末通宵场”的电影院。
“看电影,吃爆米花”,早在30年代就已经是上海人的流行。张爱玲曾这样描述大光明的奢华:“电影院里的水汀开得暖暖的,有存衣服务,把大衣脱下来交给侍应生,他交还你一只有号码的铜牌,散场后拿铜牌领回大衣,有条不紊。”
因为联合院线的缘故,这里放映的都是美国八大影业公司的影片,20世纪福克斯、华纳兄弟、派拉蒙等等,不光票价高,英文不好的,还真坐不进去。 上世纪30年代大光明戏院的电影海报
1947年大光明刊登在报纸上的广告
1938年大光明戏院的电影票 大光明看电影,不仅是一个特别好的去处,更重要的,也能说明一个小青年路道粗,有办法,能够满足小姑娘的虚荣心。况且还可以孵冷气,不谈恋爱也照样光明。所以大光明的售票窗口,除了早场早早场,其他场次几乎永远是亮着“客满”的红灯,尤其是晚上7点半左右开场的第四场,大概就是上海很长一段时间最紧张的电影票。 即使在文革中,即使在改名为“东方红”的年代里,大光明依然是上海人的休闲生活的旗杆。再革命的主题,再虚假故事,总能够在大光明这么一个充满了“南京路香风”的电影院里,发酵出合乎上海人需求的物质和情感。 文革结束后的头几年,大光明却一直是被认为,是资产阶级思想严重回潮、流氓阿飞习气最严重泛滥的重灾区。沪上知名的论坛“宽带山”上,曾流传过当年的一个传说,“大光明捉垃三”:说是夏天有一些女青年裙子里面不穿短裤的,被工纠队员当场“请”到了办公室,而且被请到办公室的不是一、两个。 这样的传说,已无从考证。 如今的大光明已经退出了时尚领地,但是它曾经是上海时尚的标杆。在上海人的潜意识里,大光明就是上海最有档次的谈情说爱的地方。为啥?隔壁是国际饭店,对面是人民大道和人民公园,再往东走就是市百一店,这是南京路的香风,在此荡漾的节奏啊! 说到放电影,当年大光明可是常年雄踞“首轮影院”的第一位。大光明的优势,就是拥有最大的放映厅,是八九十年代几乎所有电影活动和单位团体包场的首选之地。
1980年,《405谋杀案》上映之后,取得了万人空巷的轰动效果,最为了不起的是,影片当年创下了观影人次过亿、以及票房收入过亿的纪录——要知道:当时最顶级的上海大光明这样的电影院,一张电影票票价才三毛五分钱,其他中小城市票价大体都在一毛钱左右,也就是说估计至少有6亿人次看过《405谋杀案》这部电影。
1993年,《霸王别姬》在大光明首映 首映当日,当年的追星族们把大光明的玻璃门都挤碎了
看懂上海粉丝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