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交易员从不外传的T+0战法,牢记十六个字,功力至少增加十倍

 lyfd2003 2018-06-24

想起投资界,我们就会想起赫赫有名的股神巴菲特和芒格,这两个人可是当今投资界最有名的天才。他们搞投资也有了50多年了,早就是大智慧级的人物了。但是如何才能成为想他们一样的人呢?

芒格曾经说过:“如果你们真的想要在某个领域做的出色,那么你们必须对它有强烈的兴趣。还有就是,你们一定要非常勤奋才行。”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我们人生最好的老师,任何人想要在哪个领域取得成功,其实是离不开兴趣的,如果没有兴趣,我们做任何事都是枯燥无味的,何谈成功呢?但是想要取得成功光靠兴趣和强烈的赚钱欲望还是不够的,必须要付出非常勤奋才行,因为机会永远是留给又准备的人的。没有勤奋付出的事永远是空想,是空想主义。这世界上永远不缺空想主义。

李嘉诚先生也讲过:“在20岁以前,事业上的成果百分百要靠双手勤奋换来,在20岁到30岁之前,事业上的成果已有些小基础,那10年的成功,百分之十靠运气,百分之九十还是要勤力得来。之后,机会的比例也渐渐提高”。李嘉诚说的这句话也不排除运气,确是不愧是华人首富,能说出人生命运的哲理

但是大多数人只想靠运气而取得成功,其实是不合常理的,又不是中彩票,做人得顺其自然。

现在,终结一下芒格和巴菲特多年的投资经验:

1、大部分投资者的心太浮躁、担心得太多。成功需要顺其自然,用平常心加耐心对待,但是机会来临的时候要非常的争取。

2、根据股票的波动性去判断投资的风险是很傻的。这样会两种风险:第一种,血本无归。第二种:回报不足。有些很好的生意的波动性也是很大的,比如See’s糖果通常一年有两个季度都是亏损的。反倒是烂生意的业绩很稳定。

3、那些“息税折摊前利润”其实就是废品。

4、巴菲特和芒格提到的“折现现金流”,但是我从来没有看见他算过这个。(巴菲特回答说:没错,如果还要算才可以得出的价值那就太不足恃了)

5、如果你买到了一个价值低估的股票,那你最好等到它涨到内在价值在卖掉,这是很难算的。但是如果你买了一个伟大的公司,那你就坐在那待着就行了。

在股市,浮躁的投资者思路,戳中大多散户心声:

1、永远满仓,保证金余额只要够买一手基金都不落空。

2、市场在反弹时永远按自己的成本来计算盈亏,从不计算自己被套的个股从低点上来已经有N多抄底的人赚钱,不到自己的买入价绝不卖出,而当股价下跌时又后悔当时为什么不卖,可是当下一次再出现反弹时依旧犯同样的毛病。

3、不知道在买入股票时还有止赢止损位,一旦股价跌破买入价就永不卖出,直到下一轮牛市解套为止。

4、不知道买股票还会亏钱,可能也听说过一赚二平七亏的股市谚语,但永远把自己划入聪明人,赚钱人的行列,觉得别人都比自己苯,比自己蠢。

5、在买入股票时甚至连这家公司是做什么的可能都不知道,听人家讲,听股评讲,自己可能连想都不想就勇敢地冲进去。

6、赌徒心态严重,一次亏损恨不得下次不仅填平损失还要大大捞一票,可又不知道自己上一次为什么会亏损,不好好学习,因而在同一个地方无数次跌倒还不总结经验教训,总认为自己没错。

7、连最基本的股票市场A、B、C都没搞明白就敢把自己的血汗钱投到股市当中来。

8、胆小而又贪婪,从不知道要适可而止,不明白股价只是纸上富贵,卖出落袋才是真金百银。

9、总按照自己的标准去判断市场消息,大势,个股,错了也不悔改,一错到底直致严重套牢。

10、赚钱是自己本事,亏钱是别人的责任,骂政府、骂社会、骂分析师、骂向自己推荐股票的所有人,从不反思自己的错误。

11、看不清人性的自私、丑陋、险恶与贪婪,不懂得去保护自己。

12、看不清市场的险恶,总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判断利好消息、管理层、基金、机构、券商甚至于所有的市场参与者,最后受伤的永远是自己。

13、不虚心学习,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当,广东话说“知多少扮代表”,以为自己知道其实是什么也不知道,下次被套的还是你。

14、赚点小钱就满世界嚷嚷恨不得让地球人都知道,亏了钱还不敢承认。

投资决策的13个人性弱点

1、损失厌恶: 人们总是喜欢确定的收益,讨厌确定的损失。

假定你打开交易软件,发现上周投资的某只股票毫无征兆的涨得非常好,盈利超过50%(持仓成本为16元/股,现在涨到了24元/股),您会如何操作?

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获利退出,落袋为安,部分老司机可能会选择部分卖出,收回本金和部分利润,留着剩下的一部分利润在股票里,再博一把。

在这里,无论是全部卖出,落袋为安,还是部分卖出,收回本金,反应了人们在盈利情况下,对于风险(不确定性)的厌恶。

人们会一直保持风险厌恶吗?不一定!

还是上面的例子,假定股价不是大涨,而是大跌了50%,(持仓成本为16元/每股,现在跌到8元/股),您会如何操作呢?

心理学家发现,大部人会选择继续持有,等待反弹。因为此刻卖出,意味着浮亏变为实亏,这是一般人不愿意接受的,为了避免确定的损失,人们甚至变得更加愿意承担风险,持有股票,期待反弹。最后,盈利(赚1000元)带来的快乐程度要小于同等额度亏损(亏1000元)带来的痛苦。如此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散户手里的好票拿不住,烂票一大把。

2、禀赋效应:人们对于自己所拥有的资产给予更高的估值。

你有没有过和某只股票“谈恋爱”的经历?

人们爱上一只股票的理由太多了:它可能是自己人生中买的第一只股票,或者,自己或亲人曾经在那家上市公司工作过,对于那段光荣岁月有着刻骨铭心的回忆,又或者,一直是某家上市公司的超级粉丝,觉得该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体验非常棒,也可能是自己最欣赏的大咖领导的公司或者推荐的股票,“大神,请带我飞”……

是的,人是情感动物,偏向于将感情与自己所拥有的资产进行连接,给予相应资产更高的估值。一般情况下,这种效应问题不大,但是,当资产价值大幅波动时,禀赋效应使得人们因为感情的原因,不愿意及时止盈止损,最终承受损失。

3、代表性偏差:人们习惯于简单根据过去的经验对新信息定论。

如果你听到某某分析师说“我认为股价下一步将会……,因为2011年的经济指标和现在相似,当时股价……”,听到这种话的时候,要小心了,这里可能存在着“代表性偏差”。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们在街头随机访问一些路人,问他们“到底是心脏病危险还是中风危险”,得到的回答往往是这样的,如果他们身边有人不幸患上了心脏病,他们会说心脏病危险,而如果身边有人中风,则更可能说中风危险。

其实,这个问题需要医学家对大量的病例进行细致地研究,才能得出结论,人们习惯于简单地套用过去的经验去预测未来。

回头来看前面分析师的那句话,2011年至今,虽然经济指标类似,但无论是产品规模、法律法规,还是监管态度、投资者的成熟度,我们的资本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仅因为一些指标的类似,就推出股价会有相似的走势,这个结论的靠谱性是有待进一步考证的。

固然,从过去相似的事件中去总结归纳经验,是经济/金融学常用的研究方式,但结论的得出需要严格的论证、推导和检验。简单地通过套模板得出的结论肯定是有待检验的。然而,你去翻翻券商分析师的研究报告,存在大量这样的语句,受过专业训练的分析师尚且如此,何况个人投资者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