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李小李和老李》

 舍得斋主 2018-06-24
沪语版电影《大李小李和老李》很适合上海小囡看
朱光
  ◆ 朱光

  56年前谢晋在执导电影《大李小李和老李》之际,他可能考虑过要体现“全民健身”,要注重发挥滑稽戏演员的优势,要呈现肉类加工厂以及上海自行车队、柔道队、举重队等体育团队的特长等因素,但是估计他并没有考虑过要让半个世纪后的上海小囡也看得开心。

  在《大李小李和老李》重新配音成沪语版,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映时,我们发现,原来这个版本真的很适合上海小囡看。这部“年龄”可以做上海小囡“外公外婆”的影片,其实也未必被80后父母熟知,这部被业内简称为“三李”的黑白片,看起来并非一个能引起共同话题的谈资。

  可是,值得关注的是,这部主题为注重锻炼身体的上海闲话喜剧片,确实寄托着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在十分有趣的情境里学学上海话,知道锻炼身体好还很开心——例如“大块头”和老李为躲避做操躲进冷库的片段:大块头敲了敲挂在钩子上的一排排死猪“梆梆梆”,再敲了敲自己的身板“梆梆梆”,爸妈就会告诉孩子在上海话里这就叫“冻得梆梆硬”。而这一段,更是全片平行蒙太奇运用地最恰到好处的地方。老李和跟班大块头为了躲避运动进入冷库却因为失温而不得不运动起来。冷库外,肉类加工厂的职工们正在热火朝天地做广播操。冷库里的冷,与做操的热;冻得发抖而乱跳的老李和大块头,与整齐地做着最后一节跳跃运动的职工们——这种对比而产生的喜感已经超越语言可以形容的境界了,电影院里一片笑声可以作为例证。这是片中,不肯运动的老李首次主动运动。

  在看的过程中,还会慢慢发现更多适合上海小囡的惊喜。例如,原来,这也是一部展现上海城市和乡村风貌的景观片,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过去的上海,并联想到当下的发展。故事发生在肉类加工厂,仔细辨别,会发现厂房,就是眼下的时尚地标1933老场坊——1933年工部局建造之初,就成为当年远东第一大屠宰厂,宰的主要是牛。如今,这里还有两个剧场,1个100座左右的微型剧场,1个700座的中形剧场,还举行各类时尚发布会,也是文艺青年摄影圣地,建筑有着独特的透视感,源自古罗马巴西利卡建筑风格。大李还动员了妻子秀梅参加了自行车队,她们的训练场地,就是江湾体育场。半个世纪前的江湾体育场,看起来空旷而广阔,也因为其周边还没有高楼大厦遮掩蓝天。眼下,五角场一带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让江湾体育场上的“天空”也似乎变小了,这里也不再成为主要的体育赛场。至于片中提及的“体育宫”,也真实存在,并确实在发掘运动员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片中,还有肉类加工厂与叶塘镇举行拔河比赛的场景。拍摄地看起来特别像水乡,尤其是拔河比赛的背景——石拱桥,与朱家角放生桥十分相似。在河边拔河也真是十分贴切的场景选择。时尚地标、江南水乡、体育场馆,依然是21世纪之后举行亲子活动的主要场所。

  其次,这部充满幽默感的影片,从开头就让大人小孩忍俊不禁。片头和片尾,都运用了动画手法描绘出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就连海报都是“三李”人物漫画像。画漫画的徐景达,有着广为人知的另一部动画代表作——《三个和尚》。他是中国动画学派的重要人物之一。片中,每当告一段落,还会用一个圆形抠像聚焦人物,这一手法与早期迪士尼动画的手法也十分类似。片中的人物塑造也卡通化,夸张化。当大李在新华书店巧遇卖广播体操宣传画的长辫子女营业员时,忍不住向她学起体操。因为她辫子长,所以每做一个动作就要甩一下辫子,这个小动作也被大李一并学了去……

  至于俯拾即是的上海闲话的妥帖运用,更是一本生动的教材。例如,原先普通话称呼“大块头”为“大力士”——后者听起来更像是一个吃了菠菜才会有力气的大力水手。拔河时,普通话是“挺住”,上海闲话是“屏牢”,似乎能让选手更加屏住呼吸,抓牢绳子……而带有宁波口音的医生、带有苏北口音的加工厂工人,更是体现出上海的五方杂处。

  此外,几乎每个出彩的配角都有内外结合的性格特征,例如“大块头”、“近视眼”、“长辫子”,人物塑造得丰满,情节推进得有趣,这才显得剧本十分扎实——留心看,编剧由于伶领衔,含谢晋共6人。于伶开创了“国防戏剧”,后来还担任过上影厂厂长、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是当代著名编剧。相反,该剧的摄影、美工、化妆等其他工种都只有一个人,这样的配置,也充分说明了当年拍电影最注重的还是剧本。

  这部电影适合孩子看,说明了一个真理——一部伟大的作品,可以是过了数十年后依然可以给孩子看的非儿童专属作品——这是很多电影导演不敢挑战的难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