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齐云轲 (辛亥革命后的梁启超) 【作者简介】齐云轲,男,教育工作者。2007年以来,在各级各类媒体发表作品六十余万字。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孔子学会会员、河南省青少年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汝南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新蔡县作家协会特邀理事。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梁启超绝对是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后世对他的评价,主要是从资产阶级改良派舵手、思想家、历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进行总结;其实,他还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文学家。别的不说,甲午海战中国惨败后,年方弱冠的他写了一首《水调歌头》,仅凭这首佳作,他就足以跻身杰出文学家的行列,在文学史上占下一席之地。 一、一蹶不振的国势 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是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分隔线。 一直自视极高,憧憬着万国来朝、四方朝贡的大清帝国被所谓的蛮夷英国打得丢盔弃甲,狼狈不堪,毫无还招之力。割土赔款、开放经商口岸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赔钱买卖”被迫做了又做,天朝盛国的颜面扫地,自尊心被几乎击得粉碎。如此奇耻大辱,非但未能激起统治阶级的上进心,他们反而更加拼命的搜刮压榨底层百姓,激起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强烈反抗和不屈不挠的斗争。 内忧外患、多灾多难的大清王朝在风雨飘摇中,宛若一艘年久失修的破烂大船乏力地行驶在历史的洪流中,时刻面临颠覆的命运。统治阶层也通过种种努力,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效果都不明显,国内依旧动乱不安,对外战争一败再败。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仍以中国惨败、割地赔款告终。李鸿章代表中国政府被迫与日本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人们隐忍多年的怒火,举国上下难以置信:一个历史上一直向中国学习、向中国纳贡、向中国臣服,就连其国名也是中国女皇武则天所赐的弹丸岛国竟然敢藐视大清帝国的权威,向大清帝国宣战,偏偏还击败了它的宗主国,简直岂有此理!!! 在这种情况下,年仅二十一岁的梁启超难禁心中的万千情愫,挥笔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 二、荡气回肠的佳作 “拍碎双玉斗,慷慨一何多!满腔都是血泪,无处著悲歌。三百年来王气,满目山河破碎,人事意如何?百户尚牛酒,四塞已干戈。 千金剑,万言策,壮悲歌。醉中呵壁自语,醒后一滂沱。不恨年华去也,只恐少年心事,竟以泪消磨?愿替众生病,稽首礼维摩。” 词作开篇就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拍碎双玉斗,慷慨一何多!”玉斗本是十分珍贵的东西,为何要拍碎呢?而且拍碎的还是“双玉斗”,是什么事让词人如何愤怒呢?作者自问自答:“慷慨一何多!”这里虽未明言慷慨所指,但是时人都心知肚明。中日《马关条约》规定,中国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后因其他列强干涉未能得逞,但清朝必须出钱“赎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此外,中国政府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此条约使日本获得了巨大利益,刺激了其他列强,致使他们侵略中国的野心更加膨胀,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此后外国列强迅速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慷慨一何多!”五个字掷地有声,既有对贪得无厌的侵略者的抨击,更有对清朝政府软弱无能的反对和愤慨!那么多的国家财富、国家主权、国家利益说送人就送人了,一点都不心疼吗?如此“慷慨”地赠送给敌国,敌国会懂得感恩吗? “满腔都是血泪,无处著悲歌。”字字滴血,令人不忍卒读!“三百年来王气,满目山河破碎,人事意如何?”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至此已经过去280年了,近三百年来,何曾遭受过这般奇耻大辱?将清朝兴起之地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这是对清朝统治者莫大的讽刺!一个连祖宗龙兴之地都无法保住的朝廷,还妄谈什么王气?青年梁启超无奈又无助的问了句:人事意如何?对于未来该如何,词人有点不知所措了。 “百户尚牛酒,四塞已干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有志之士无比愤慨,破口大骂李鸿章是卖国贼,但是仍有不少人,尤其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人,认为《马关条约》该签,李鸿章签的好,使清朝的江山社稷免受日本铁蹄直接蹂躏,以保护统治阶级利益,使他们依旧可以笙歌燕舞、纸醉金迷。尽管“四塞已干戈”,但是“百户”们依旧吃吃喝喝,对即将到来的灾难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这是何等的可悲、可叹、可恨啊! 词的下阕却给人以无限的希望:千金剑,万言策,壮悲歌。不惜一切代价买来“千金剑”,指的是加强国防建设,以御寇破敌,“万言策”是为国家中兴建言献策,救亡图存,“壮悲歌”是要矢志不渝,无论前路有多少困难,都要一往无前,哪怕自己成为一曲悲歌谢世,也要视死如归。这里为后来他与康有为等人一道发起公车上书、维新变法打下了思想基础。 “醉中呵壁自语,醒后一滂沱。不恨年华去也,只恐少年心事,竟以泪消磨?”对于积重难返的国势,梁启超看得清楚,国运举步维艰,自幼立下大志的他不由得为国洒泪,甚为痛心。无论清醒还是喝醉,都不忘国事,何况自己此时刚二十出头,报国正当其时,岂能如此垂泪消沉下去? 词的结尾表明了青年梁启超的心迹:“愿替众生病,稽首礼维摩。”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为国为民矢志不移,愿替众生治疗此“病”,也愿意为众生去“病”,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救亡图存的运动中去,至于结局如何,则何须去想。 此词情感充沛,感染力强,达到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统一,给人以无尽的震撼,充分体现了青年梁启超过人的才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实为一首值得反复研读的佳作! 《马关条约》签订现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