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近现代爱国诗词选(三)

 微湖渔夫 2022-08-06 发布于山东

图片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嘉应州(今广东梅县)人。光绪元年(1875年)中举,次年出国,先后任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外交官。他在思想上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回国后积极参加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活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清廷放逐回乡。他在诗歌创作上,是为其政治主张服务:突出地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领土的罪行。他的诗反映了清朝末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富有爱国主义精神;在表现手法上也有突破,当时被誉为“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有钱仲联注《人境庐诗草笺注》等。


冯将军挽歌

冯将军,英名天下闻。
将军少小能杀贼,一出旌旗云变色。
江南十载战功高,黄褂色映花翎飘。
中原荡清更无事,每日摩挲腰下刀。
何物岛夷横割地,更索黄金要岁币。
北门管钥赖将军,虎节重臣亲拜疏。
将军剑光初出匣,将军谤书忽盈箧;
将军卤莽不好谋,小敌虽勇大敌怯。
将军气涌高于山,看我长驱出玉关;
平生畜养敢死士,不斩楼兰今不还。
手执蛇矛长丈八,谈笑欲吸匈奴血;
左右横排断后刀,有进无退退则杀。
奋梃大呼从如云,同拼一死随将军。
将军报国期死君,我辈忍孤将军恩?
将军威严若天神,将军有命敢不遵!
负将军者诛及身。
将军一叱人马惊,从而往者五千人。
五千人马排墙进,绵绵延延相击应。
轰雷巨炮欲发声,既戟交胸刀在颈。
敌军披靡鼓声死, 万头窜窜纷如蚁。
十荡十决无当前,一日横驰三百里。
吁嗟乎!
马江一败军心慑,龙州蹙地贼气压。
闪闪龙旗天上翻,道咸以来无此捷。
得如将军十数人,制梃能挞虎狼秦。
能兴灭国柔强邻,呜呼安得如将军。

【说明】
这首诗作于1885年。冯将军指冯子材(1818—1903),广东钦州人。在中法战争中任前敌主帅,年近七十。1885年3月,冯率领将士大败法军于镇南关(今广西睦南关)和谅山(今越南北部重镇)。镇南关和谅山的大捷是清廷对外战争中一次罕有的胜利,但腐败无能的投降派却认为是一次对外乞求和平的好机会,遂于6月9日与法在天津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


  

海水一泓烟九点,壮哉此地实天险。
炮台屹立如虎阚,红衣大将威望俨。
下有洼池列巨舰,晴天雷轰夜电闪。
最高峰头纵远览,龙旗百丈迎风飐。
长城万里此为堑,鲸鹏相摩图一啖。
昂头侧睨何眈眈,伸手欲攫终不敢。
谓海可填山易撼,万鬼聚谋无此胆。
一朝瓦解成劫灰,闻道敌军蹈背来。

【说明】
这首诗当作于1894年11月21日旅顺被日军攻陷后。旅顺失陷之前两个月,日本军舰在鸭绿江口袭击北洋舰队,即甲午海战,邓世昌、林永升浴血奋战,表现了为国家民族不怕牺牲的英勇精神。旅顺军港为北洋第一海防要塞,旅顺被日军占领,宣告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开端。



千声檐铁百淋铃,雨横风狂暂一停。
正望鸡鸣天下白,又惊鹅击海东青。
沉阴曀曀何多日,残月晖晖尚几星。
斗室苍茫吾独立,万家酣梦几人醒。

【说明】
这首诗作于1901年。写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的同时,“又惊鹅击海东青”,沙俄以“护路”为名,先后出兵17万多人占领我东北瑗珲、哈尔滨、齐齐哈尔、吉林、沈阳、营口、锦州、丹东等地,所到之处烧、杀、抢、奸,无恶不作。(沙俄通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侵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相当于10个浙江省的面积。)



图片


张景祁(1827—1900),原名左钺,号韵梅,淅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同治进士出身,曾任福安、连江等地知县。晚年渡海去台湾,宦游淡水、基隆等地。他从少年时代起,即饱经内忧外患,位卑不敢忘忧国,每有所感则以诗词表达,具有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的情感。


曲江秋·马江秋感

寒潮怒激,看战垒萧萧,都成沙碛。挥扇渡江,围棋赌墅,诧纶巾标格。烽火照水驿,问谁洗、鲸波赤?指点鏖兵处,墟烟暗生,更无渔笛。

嗟惜,平台献策,顿销尽、楼船画鹢。凄然猿鹤怨,旌旗何在?血泪沾筹笔。回望一角天河,星辉高拥乘槎客。算只有鸥边,疏荭断蓼,向人红泣。

【说明】
这首词作于1884年秋。马江即马尾,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附近。1884年8月,法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舰6艘,向我马尾军港的水师发动袭击。水师官兵浴血奋战,终因清廷无能而惨败。作者在两个月前目睹法军攻毁台湾基隆炮台的惨景,由台内渡时又险遭法舰追捕,而今马尾军港又遭法军洗劫,“看战垒萧萧,都成沙碛”。败军的战场,惨不忍睹。诗人只好向死难的将士哀悼,“向人红泣”(喻指泣血)!


秋霁·基隆有感

盘岛浮螺,痛万里胡尘,海上吹落。锁甲烟销,大旗云掩,燕巢自惊危幕。乍闻唳鹤,健儿罢唱从军乐。念卫、霍,谁是汉家图画壮麟阁?

遥望故垒,毳帐凌霜,月华当天,空想横槊。卷西风、寒鸦阵黑,青林凋尽怎栖托?归计未成情味恶。最断魂处,唯见莽莽神州,暮山衔照,数声哀角。

【说明】
这首词当作于1895年。甲午战败导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条约明文指出:“中国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作者正任淡水(今台北)县令,此时此地怎禁诗人的悲愤心情:“燕巢自惊危幕”,“卷西风、寒鸦阵黑,青林凋尽怎栖托?”颇有曹孟德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何依?”慷慨悲凉的格调。然而,诗人念念不忘的却是如何击退敌人的侵略,像西汉名将卫青、霍去病那样来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



图片


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号长素,广东南海县人。光绪进士。他是君主立宪变法维新运动的思想家和领导人物,自1888年10月到1898年1月,曾先后七次上书光绪帝(其中一、二、四次上书未达),都是要求实行维新变法,挽救国家危亡的。史称的“百日维新”失败后,康有为逃到日本,设立保皇会,反对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遂堕落为反动派。他的前期诗歌富于激情和爱国的理想,颇激发一部分中青年读者,有《南海先生诗集》、《康有为诗文选》。


  

粤海重关二虎尊,万龙轰斗事何存?
至今遗垒余残石,白浪如山过虎门。

【说明】
这首诗作于1887年。虎门位于广东东莞县西南海中,东有大虎山、西有小虎山,对峙如门,是我国南海海防要塞。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对虎门炮台更有所增设,并御英帝炮舰于虎门之外。1840年11月,琦善以钦差大臣身份到达广州后,一反林则徐所为,虎门炮台遭到破坏。作者乘船路过虎门时,四十多年前的往事不禁涌上心头:“万龙轰斗事何存?”当年的海防要塞,如今只剩下一堆堆的残石了!


出都留别诸公五首选二

沧海惊波百怪横,唐衢痛哭万人惊。
高峰突出诸山妒,上帝无言百鬼狞。
岂有汉廷思贾谊,拚教江夏杀弥衡。
陆沉预为中原叹,他日应思鲁二生。

天龙作骑万灵从,独立飞来缥缈峰。
怀抱芳馨兰一握,纵横宙合雾千重。
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
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

【说明】
这组诗当作于1889年9月,原自注为:“吾以诸生上书请变法,开国未有,群疑交集,乃行”。康有为提到的“上书请变法”,是指1888年第一次上书光绪皇帝,内容为:请求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以图中国富强。由于清廷内部当权的顽固派阻挠,不仅没把“上书”交给光绪,反而遭到嘲弄。作者感到愤慨万分,留下诗句,遂于1888年9月11日离开北京。

第一首,抨击朝中顽固分子,并剖诉为变法不惜献身的精神。第二首,谴责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并表示坚持变法图强的宗旨。


公车上书

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輶轩出议和。
辽台膴膴割山河,抗章伏阙公车多。
连名三千毂相摩,联轸五里塞巷过。
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
杠棺摩拳,击鼓三挝。
桧避不朝,辞位畏诃。
美使田贝惊士气则那,索稿传钞天下墨争磨。
呜呼,椎秦不成奈若何!

【说明】
这首诗作于1895年。原题为:“东事战败,联十八省举人三千人上书,次日美使田贝索稿,为人传抄,刻遍天下,题曰公车上书记。是时主和者为军机大臣孙毓汶,众怒甚,孙畏不朝,遂辞位”。1895年,清廷因甲午战败事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李于4月17日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5月2日,康有为、梁启超联络在京举人3000人上书光绪,内容为:反对《马关条约》及拒和、变法、迁都三事。



图片


丘逢甲(1864—1912),字根仙,台湾苗栗人。清末进士,杰出爱国主义者、诗人。1895年4月17日《中日马关条约》将台湾等地割给日本的消息传出后,丘啮指血三次上书抗议清廷,并散尽家产、筹备军械、招幕义军,被推为大将军。义军在徐骧、丘逢甲领导下,英勇奋战,发挥了强大的威力。日本原以为凭仗着《马关条约》,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占领台湾。实践证明,中国军民有着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光荣传统。丘到大陆后,先支持康、梁变法,后又支持辛亥革命。他一生创作诗歌近万首,现存千余首,大多是盼望收复台湾、实现祖国统一的豪迈诗篇。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誉其为“诗界革命之巨子”。存有《海日楼诗钞》、《仓海丘公逢甲诗选》等。


九龙有感

群峰叠翠倚楼间,一角颓云夕照殷。
忽忆去年春色里,九龙还是汉家山。

【说明】
这首诗当作于1861年春夏之间。1860年10月24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割去九龙尖沙咀,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的中国领土。1898年6月9日,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深圳河以南、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及附近岛屿的中国领土,即一般称的“新界”,期限为99年。(按:到1997年6月9日,香港地区应归中国版土。)“忽忆去年春色里,九龙还是汉家山”。作者眼看着国土一天天沦丧,能不痛心疾首!



愁云极目画成阴,飞鸟犹知恋故林。
破碎河山收战气,飘零身世损春心。
封侯未遂空投笔,结客无成枉散金。
梦里陈书仍痛苦,纵横残泪枕痕深。

【说明】
这首诗当作于1895年10月台湾义军战败后。1895年4月清政府将台湾、澎湖列岛割给日本,台湾人民愤慨至极,组织义军抗日长达五个多月之久。作者被推为义军大将军,兵败后离台内渡。诗中对抗日受挫被迫离开故乡而忧心如焚。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说明】
这首诗当作于1896年4月17日,即《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一周年。“去年今日割台湾”,作者怀着热爱故乡的深厚情感,并对清政府的卖国行为无比愤慨。



图片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气,浏阳(今湖南浏阳县)人。近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中日甲午战后,痛感帝国主义列强的凶残与贪婪,积极参加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成为激进派领袖。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奉诏进京,授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变法。变法失败后,拒绝避难,被捕入狱,慷慨就义,为“戊戌六君子”之一。其诗常常将咏物和言志融为一体,情辞激烈,笔力遒劲。梁启超《饮冰宝诗话》评“其诗亦独辟新界而渊含古声”。存有《莽苍苍斋诗》、《谭嗣同集》等。



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
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
松挚霄汉来龙斗,石负苔衣挟兽奔。
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向武陵源。

【说明】
这首诗作于1889年。当时沙俄、英帝等国在侵略中国领土上都不甘落后,莽荡的祖国河山到处是洋人洋枪、一片杀气腾腾。作者在诗中表示:在国家多难的时刻,不应该像秦人那样隐居在“世外桃源”里。


和友人除夕感怀四首选一

年华世事两迷离,敢道中原鹿死谁?
自向冰天炼奇骨,暂教佳句属通眉。
无端歌哭因长夜,婪尾阴阳剩此时。
有约闻鸡同起舞,镫前转恨漏声迟。

【说明】
这首诗作于1893年。是作者参加康、梁变法运动后的次年除夕夜,与友人唱和。诗意在于极盼社会变革的早日到来,以便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中去。


有感一章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说明】
这首诗作于1896年春。时在《中日马关条约》之后,“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国土一天天的沦丧,国势一天天的衰微。这,怎禁一个热爱祖国、且有志于变法图强的人不去为国分忧呢!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说明】
这首诗当于1898年9月21日变法失败,作者被捕后写在狱中壁上的。谭在入狱之前曾拒绝亲友劝其暂避国外的忠告,他表示“各国变法无不流血而成功,中国变法而流血,请自嗣同始!”诗中引用东汉的两个历史典故,表示对张俭、杜根的思慕与期望。“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种对变法事业充满信心、对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的慷慨精神永垂于世。



图片


缪钟渭,生平不详。


纪大东沟战争吊邓总兵世昌

阴云黯惨海气黑,王濬楼船誓杀贼。
两军鏖战洪涛中,雷霆铿鍧天异色。
高密后裔真英雄,气贯白日怀精忠,
炮石攻击乱如雨,血肉激射波涛红。
敌舰纷纷多击毁,我舟力尽亦沉水,
不分猿鹤与沙虫,全军尽葬鱼腹里。
将军历险得生出,“当留此生待异日,
志存灭虏图再举,畸谓将军节遽失?”
将军大呼曰“不然,宁为玉碎毋瓦全,
誓与士卒共生死,人死我生何腼颜?”
呜呼人生孰不死,死亦要贵得其所,
重如泰山轻鸿羽,流芳遗臭俱千古。
将军视死甘如饴,凛凛大节青史垂,
嗟彼军前身伏法,畏敌如虎亦奚为?

【说明】
这首诗当作于1894年“甲午海战”后。1894年8月18日,日本舰队侵入黄海大东沟附近向中国北洋舰队进攻。邓世昌指挥致远舰英勇作战,在炮弹用尽、兵舰重伤的情况下,命令开足马力向日主力舰(吉野)冲击,以与之同归于尽。不幸中敌鱼雷,邓与全舰250名官兵壮烈殉国。“将军历险”四句,是说邓落水后因有救生圈而不沉,友舰派人救援劝邓上船,以待来日再消灭敌人。“将军大呼”四句,是邓对救援者的回答:“誓与士卒共生死”。刻画了邓世昌为捍卫祖国领海而不惜捐躯的英雄形象。“嗟彼军前身伏法,畏敌如虎亦奚为?”是指济远舰管带方伯谦,置致远舰受重创于不顾,仓皇逃走,终于受到正法,遗臭千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