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是一个人最深的历练

 Lanfanlan 2018-06-24

女神俞飞鸿又上了一次热门话题。

 

这两天,她前几年参加窦文涛《锵锵三人行》的访谈被人重新翻了出来,引发了争议。

 

节目里,她和两位男性文人窦文涛和冯唐,讨论婚姻、年龄等话题,其中不乏金句。

 

自始至终,俞飞鸿都端坐在那,说话也轻声细语。但就是这样表面上的文文静静,却有种不动声色的力量。

 


十点君很喜欢一句话,每临大事有静气。


这样的人面对纷繁的世界,能够始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从容做自己;情虽多,但心不乱,始终认清人生的方向。


我们如何能够获得这种从容宁静的力量呢?最好的方式就是阅读,阅读人物故事。


在被成名弄得心浮躁,不知该如何选择未来时,俞飞鸿回家看书,看各种各样的人物传记。


一个人看了越多别人的生活,对于自己想要的生活,就会越清晰。对于世情世态,人生选择,就会更有见识。


其实,十点君也特别喜欢读人物传记。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无法在生活中与各类智者打交道。但在书里,我可以与未曾谋面的他们交流。


今天给各位推荐一个公众号——十点人物志,专注记录有趣、有智慧、有阅历的人物故事。

每天一个人物故事

10天读一本人物传记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俞飞鸿:安静,是一种力量


有人觉得,静是一种软弱,殊不知静水潜流,以静制动,最伟岸的力量,往往就蕴含在平静无澜之下。

 

俞飞鸿就是这样一个平静外表下,蕴藏着深厚功力的女子。

 

她是杭州人,出身好,爸爸是清华大学高材生,妈妈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从小就是标致的江南女子,长得漂亮,街坊邻居眼里的洋娃娃。

 

在很多时候,俞飞鸿其实大可用美丽的特权,让自己的路走得更加轻松。但她却牢牢记住了父亲的一句忠告:“你一定要让内在变得饱满,切勿做一个绣花枕头稻草包。”

 

这句话,足足影响了俞飞鸿一生。不要毫无灵魂的文静,要平静而有力。

 

于是她尝试生命的各种可能性,不断拓宽人生的边界,在不同经历中增强自己的底蕴。


 

因为优秀的英语和出众的表演素养,大学还没毕业,就被邀请去美国好莱坞参演电影《喜福会》,本该星途璀璨,却出人意料,毕业后留校当起了老师。

 

拿了铁饭碗也不“安分”,后来又去美国留学。她总担心,优渥的家境和良好的教育,更有美貌加持,一路走得太顺了。她要把自己完全抛向陌生的环境,没有任何人的帮助,去独自成长。

 

我如果一直留在学校里,什么风浪也没有经历过,只是学会了照本宣科,那我又如何去教别人呢?

 

回国后演了电视剧《牵手》,让俞飞鸿在90年代末就红遍了全国。那时候中国电视剧刚刚市场化,演员的钱太好赚了。

 

但面对潮流,她主动把自己置身局外,只在一旁静静地看着,清醒而警觉。她开始经营内心,琢磨着什么样的日子,什么样的状态,才是真正喜欢的。

 

俞飞鸿退掉片约,回家看书,看各种各样的人物传记,每天静下心来聆听心里真实的想法。在历史、哲学里,去探究别样的道理。

 

此后十多年,她都是间歇式地出现在观众面前,接戏有一搭没一搭,刻意与大家保持一定的距离。有人提醒她说:“你这样迟早会被观众遗忘的。”

 

她却说:“没人需要一辈子被人记住。”

 

大浪淘沙,留下来的才是真金。

 

如今,许多同时代的女星早已淡出视野,但就是这个被人说“迟早被遗忘”的俞飞鸿,却还能和许知远、窦文涛这类知识分子坐而论道,见识和涵养一点都不落下风。

 

就这样静静的,散发着无声的力量,高贵而优雅,使俞飞鸿成为这个年代中令人钦羡的不老女神。

 

长按下方识别二维码

解密俞飞鸿的女神进化史

 


李健:坚定从容,是一个人最好的状态

 

如果说俞飞鸿是一开始就与喧嚣保持距离,那么李健的厉害之处在于,在喧嚣中走一遭,仍能独善其身。

 

爆红后的李健,做的第一件事,是消失。

 

《我是歌手》结束之后,是收获名利的黄金期,别人都趁热打铁,他却趁着别的工作机会,出国度假了。

 

在外面待了一个月才回来,然后就闷头做唱片,平时就在家喝茶、听歌、看书,拒绝了大部分活动和采访。

 

少有的采访,他也希望每个访问都有质量和意义,如果大家都问同样的问题,他会反问“为什么”。

 

为什么?像在问别人,也是在审问自己的内心。

 

静下心来听心声,不是被喧嚣和欲望驱赶着跑。这是理智,也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李健的静,是一种因理智而来的大智慧。他从不自诩为明星,自始至终,他都是一个创作者。而一个创作者,就应该让自己远离热闹中心,主动地“被边缘化”。

 

在他眼中,学会拒绝是一种幸运。因为人一旦成名,属于自己的时间会越来越少。但创作者只有长时间地在自我世界中思索,才能形成自己的艺术思考力,作品才真正经得起他人和时间的推敲。

 

李健处变不惊,名利未来时,他不慌,名利来时,他平静。

 

他也曾经历过漫长的蛰伏期。从“水木年华”组合离开之后,他沉寂了整整八年,28岁到36岁,这段人生的黄金时期,他一直不温不火,换作他人或许早熬不住了。

 

一次马东问他,那段时间就不焦虑吗?

 

答曰:“完全没有,每当我有创作灵感,这些烦恼就都忘了。而且,在所谓最不行的时候,我对自己还是很有信心。”

 

他总是维持清醒的理智:“别觉得自己那么渺小,也别觉得自己那么伟大。”

 

理智平和、心静笃定的人,人生总是走得更踏实而坚定。

 

长按下方识别二维码

品味李健的生活智慧


 叶嘉莹:把一件事做了一辈子

 

94岁,叶嘉莹把毕生1857万元财产,全部捐给了南开大学,用于设立“迦陵基金”,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94岁,叶嘉莹的一生,就只做了一件事:把中国古典诗歌传承下去。

 

她是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曾在台湾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名校任教,著有《杜甫秋兴八首集说》《唐宋词名家论稿》《迦陵论词丛稿》等著作。

 

作为诗词研究泰斗,叶先生默默耕耘70余年,从未间断,倾心尽力,桃李满天下,将中国古典诗词和文化的火种播布于世。

 

一生只做一件事,这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必须是心极为静的人,才有这个耐性,甘愿沉得下心来。



她17岁考入辅仁大学,追随诗词名家顾随学习古典诗词。每次上课“心追手写,希望能把先生所说的话一字不漏地记载下来”,积成八大本笔记和十余册活页记录。

 

后来,这些笔记跟随叶嘉莹辗转几十年,从大陆到台湾再到北美,即使在最危难的时候,笔记本也随身携带。

 

教书间隙,她编写《杜甫秋兴八首集说》,当时没有复印机、打印机,叶嘉莹就在大热天,每天挤公交去找书,一个图书馆接着一个图书馆地跑,找到那些版本较好的书,然后再一个字一个字摘抄下来。

 

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高温难耐的台湾夏天,她就这样整整跑了几个暑假。所谓“心静自然凉”,没有静心和耐心,怎么可能坚持得下来?

 

因为在台湾大学教学出色,她被派去美国交流,教外国人学中国古典诗词。到了美国,对方要求必须用英文讲课。

 

用英语讲中国古典诗词,这实在太艰难了。叶嘉莹寄居在同事的地下室,一字一句查英文字典,备课到深夜两点。第二天,就用蹩脚的英语去给学生讲诗词。

 

渐渐地,选中国古典诗词的外国学生,从原来的十几人,增长到了后来的六七十人。


 

在海外教书多年,有一天,叶嘉莹读到杜甫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时,突然沉默,然后做出了一个决定:“我要回国,我要把自己一生交给诗词。”

 

1979年,当她坐上返回大陆的飞机,已经54岁了。随后几十年里,她把家安在了南开大学,每年一半时间在中国教书、开讲座,一半时间在加拿大做研究。

 

九十多岁高龄,本该在家含饴弄孙。而叶嘉莹却只身一人,八方皆讲堂。只要她站上讲台,总是精神奕奕。

 

教书七十余年,叶嘉莹每天凌晨2点半上床睡觉,6点半准时起床看书。很多人都说她应该歇一歇安度晚年,她只说了一句:

 

中国古典诗词,这么好的东西不讲,我上对不起古人,下对不起青年。

 

她的女儿赵言慧说:“我母亲一辈子都在和古诗词谈恋爱。”

 

叶嘉莹一生,见证了中国过去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也因此多遭坎坷,但任凭身世浮沉,惟有诗词这件事,能让她静下心、耐下性子,仔细研磨,就这样做了一辈子。

 

由耐心中取静,才能做到了不起的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