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疱疮”又称“天疱疮”,多见于儿童,好发于夏秋季节,多发于头面、四肢等暴露部位。主要表现为: 1.初起为少数散在的红斑或水疱,约绿豆大或黄豆大,迅速变为脓疱。 2.亦有开始即出现脓疱者,水疱最初丰满紧张,边缘有轻度红晕。 3.以后脓疱内脓液开始下沉,似半月状。 4.疱壁薄,易破露出潮红糜烂面,可结成蜡黄/色或灰黄/色痂。 5.相邻的损害常互相融合,使痂皮互相连接,自觉瘙痒,病程长短不定,少数可延至数月,一般愈后不留痕迹。 6.因搔抓以及分泌物的流出,不断地把其中的细菌等带到其他部位,以致新的损害不断发生,往往绵延数日到数月不等,夏季时表现重,冬季时较轻,但一般没有自愈的倾向。 病因: 现代医学认为,脓疱疮是一种由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皮肤病。致病菌绝大多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外伤、患有瘙痒性皮肤病、表皮受损、机体抵抗力降低以及湿热气候等都为发病原因。 中医学认为,由于夏秋季节暑湿邪毒入侵,气机不畅,疏泄障碍所致;另外,当皮肤有损害和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更易发病。 脓疱疮常见的并发症有淋巴结炎、疖,重者可发生败血症、肾炎等,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及时治疗。 脓疱疮治疗方法的选择: 1.药物治疗:可以服用清热解毒类的中成药:银黄片,每次1片,每日2次;或牛黄解毒片,每次2片,每日3次。脾胃虚弱者,可服用参苓白术丸、补中益气丸等中成药,每次3克,每日3次。 2.外治: (1)疾病早期,疱壁未破,可用下述药物止痒: ①1%樟脑液或膏,每日涂搽多次。 ②10%硫磺炉甘石洗剂,在患处以及周围涂擦,每日数次。 ③青黛散(青黛30克,煅石膏60克,滑石15克,黄柏30克)适量,用麻油调匀后外擦,每日2~3次。 (2)脓疱破溃后,可用下述药物消炎解毒: ①黄连、吴茱萸各等份,研成细末,香油调匀,涂抹患处,每日换药。适用于局部糜烂有结痂者。 ②马齿苋30克,败酱草15克。水煎,晾凉后外洗或凉敷患处20~30分钟,每日1次。适用于渗液较多者。 ③用鲜丝瓜汁和鲜马齿苋煎水洗,或野菊花煎浓汁清洗患处,或蒲公英也可。患者可以根据自己采药的方便选择使用。 (3)渗液较多者用0.1%利凡诺溶液,用纱布浸湿后,敷于患处,每日2次。 (4)脓痂较重者,以软化痂皮为主。搽5%白降汞软膏或5%硫磺软膏,每日2~3次。 (5)脓疱可用消毒针头挑破,用药棉吸去脓液,除净疱壁,再涂2%龙胆紫药水。 (6)脓疱已经干燥、结痂时,用3%四环素软膏或多邦软膏外涂患处,每日2次。 3.偏方: (1)金银花15克,生甘草6克。水煎,代茶饮。 (2)黄连6克,黄芩10克,紫花地丁15克,蒲公英15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生草6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3)黄芪10克,党参10克,丹皮10克,竹叶6克,蚤休10克,黄芩10克,紫花地丁10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脓疱疮预防与护理: 1.锻炼身体,应勤洗手、洗澡、勤换衣服,保持皮肤清洁卫生。皮肤皱折处宜常扑粉,积极治疗各种瘙痒性皮肤病。不要接触有脓疱患者的衣服和用具,注意隔离患者。 2.流行期间,可服清凉饮料,如金银花茶、绿豆甘草水等。饮食上,保证合理的营养,特别要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尽量少吃鱼、鸡、牛、羊肉等“发物”,以防病情加重或诱发本病。 3.注意防止过度疲劳和出汗过多,多饮水,以有利于毒素的排泄。 4.避免皮肤长期潮湿,因为细菌在干燥皮肤上不易繁殖和穿透角质层,而潮湿时易侵入,注意保护皮肤免遭伤害,对小伤口应及时消毒处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