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轻松愉快的语文课,今后可以更多吗?

 老刘tdrhg 2018-06-25

张钧


学习不是一件轻松事,老师也不能是一味地取悦于学生,严格的要求和训练还应当是教学的主流。

浙江卫视的《同一堂课》近来大火。看到这个节目的时候,我生出的第一个念头是:这真的是一堂课吗?

可以说它是,因为有真的课堂和学童,有真的知识讲授;也可以说不是,因为这大约只能是偶尔为之,学校不可能也不敢把一个班级一门功课固定地交给张大春、孟非、冯仑或其他明星,客串的老师们也不可能长久地驻扎在一校。我宁愿把它视为一种讲座,一个游戏。但这并没有影响到我对它的喜爱,因为它确实给学校课堂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流:哟,原来老师可以这样可亲而且渊博,上课可以这样愉快轻松!

在我有限的经历里,确实遇见过可亲且渊博的老师,确实遇见过课堂上的吟唱歌咏。

小学四五年级时的语文老师李井田先生,在我印象里是极和蔼的,他称呼我们这些小孩子“老弟”,说话都是商量的口气。我父亲曾是他的老师,他对我就更客气,课下叫我“师弟”。对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真是受宠若惊。李老师把每个周六下午的语文课改成了朗读课,坐在讲台上为我们读他挑选的小说、散文;学校没有多少书,李老师发动大家每人从家里带一本,建班级图书角,交换着看。于是,我知道了《夜行记》,知道了《黎明的河边》,等等。

高中时,一天8节课4节自习,放学回家通常都在晚上10点后。某个中秋节晚上晚自习,大家都在埋头写作业,语文老师高志岗先生走进来,站上讲台,环顾一周,拍拍巴掌说,今天中秋,同学们辛苦,我给大家唱首歌吧。于是,教室里便飘荡起苏东坡的那首“明月几时有”。我当时就惊呆了,那是我第一次知道,诗也好,词也好,都是可以吟唱的。

几年前的一日,我家娃儿还在上初中,我在家一时兴起,念起了苏东坡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刚念到“竹杖芒鞋轻胜马”,娃儿就接上了:“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很惊奇,这可是我这个中文系学生上到大学才接触到的啊!问他从哪里知道的,他颇得意地说,我们袁老大讲的呀。细问下去,才知道,教他们语文的袁海荣老师讲完课标后,又给他们追加了两首苏词,“莫听穿林打叶声”即是其一。我还听人转述过袁海荣老师在家长会上的“名言”:“学语文跟着我就行了,别给孩子在外边报班。外边培训机构的老师一节课也就是300元左右的价码,他们给我开的价是1000块,但是我不去。你们总不能丢下1000块钱的老师,去找300块的吧?”

但从另一个不能回避的角度讲,学习不是一件轻松事,老师也不能是一味地取悦于学生,严格的要求和训练还应当是教学的主流。在南开大学读书时,叶嘉莹先生给我们上了一个学期的“诗词赏析”。某一次她点评我们的作业,讲内容之前先讲书写规范,说一笔一画不可随意。然后举例,你们有的同学把成功的“成”字这样写。转身在黑板上摹拟了那个“成”字。胡乱地连笔,右边的撇不见了。那是我写的字。当时就十分羞愧。也曾看到有人质疑《同一堂课》是一场秀。我理解可能是包含了对课堂娱乐化的担心和焦虑,这也恰恰是在提醒教学双方:寓教于乐可以,完全的娱乐化则不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