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土植物|莕菜:诗经中的第一草

 cxag 2018-06-25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在《诗经》的首篇作品中,它曾被窈窕淑女涉水采摘。而随着《关雎》的传唱,它成了寓意爱情之草。如今,人们多见之不识其名,或闻名而不知其貌。但作为水生观赏植物的它,依然以那点点鹅黄的花,临风摇曳;以那条条青碧的茎,参差逐波,绵亘着千年的风情。 

▲湖中成片盛开的荇菜(图片:@辰山帮看君)

1
黄花绿叶 碧水窈窕

莕菜(Nymphoides peltata),又名荇菜、金莲子、水镜草,是睡菜科(原为龙胆科)莕菜属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李时珍称莕菜因“叶颇似杏”而得名。清代园艺学家陈淏子在《花镜》中称之为:“凫葵”和“金莲花”。

▲荇菜的花朵特写,可以看到花瓣边缘呈流苏状撕裂,花朵形似睡莲,因而英文名为Fringed Water-lily (图片:Flickr


莕菜的叶片呈卵圆形,上表面亮绿,下表面带紫,基部心形,浮于水面。这与睡莲的叶片极为相似,故在民间多称之为“水荷叶”。莕菜具根茎,呈圆柱形,沉于水中,多有分枝。长枝横走匍匐于水底,短枝从长枝的节处分出。其花序伞形簇生于叶腋,花冠黄色,呈辐射状,具5深裂,裂片边缘成须状。蒴果椭圆形,不开裂。种子圆形,扁平状且边缘有刚毛。

▲荇菜的叶片尤如微缩版的睡莲叶子(图片:@辰山帮看君)


莕菜原产于中国,它通常群生于池沼、湖泊、沟渠、河流等平稳水域,在我国大部分省区均产。因其适应性强和繁殖力旺盛,在全球的热带和温带地区都有它的踪迹。莕菜每于初春返青,花期长达半年之久,并在秋季结果。其叶片小巧别致形似睡莲,花多且色泽鲜黄,既可用种子繁殖,又能分化不定芽繁殖。

▲荇菜手绘(图片:Wilde bloemen)


身为野蔬的莕菜,是最早进入文学作品而传世的第一草。它的根、茎、嫩叶均可食,口感滑嫩柔软。早在先秦时期,曾被先民作为野蔬食用。随着时间的流逝,它慢慢地淡出了国人的食谱,隐匿于山川江河,鲜有人去采撷。直到成为园林绿化中点缀水景、美化水面的水生植物,才重新现身于繁华都市。

2
古人是如何食用这种美味佳蔬呢?

三国时期吴国学者陆玑考释了《诗经》中的草木鸟兽,并撰写了我国最早的关于动植物的专著《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他在书中记载了莕菜的性状及食法:“荇,一名接余。白茎,叶紫赤色,正圆、径寸余,浮在水上,根在水底,茎与水深浅等。大如钗股,上青下白。鬻其白茎,以苦酒浸之,脆美,可案酒。”以酸味的酢来浸泡莕菜的嫩茎,脆嫩鲜美,是极好的下酒菜。唐代药学家苏敬在《唐本草》亦有食用莕菜的记载:“荇菜生水中,叶如青而茎涩,根甚长,江南人多食之。”

▲荇菜(图片:@辰山帮看君)

莕菜多生于清水缭绕的水乡,尤其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算得上是少见的特种蔬菜。晚唐诗人唐彦谦在炎炎夏日去水乡访友时,受到朋友的殷勤款待。他在诗中写道:“春盘擘紫虾,冰鲤斫银鲙。荷梗白玉香,荇菜青丝脆。腊酒击泥封,罗列总新味。移席临湖滨,对此有佳趣。”主人盛情待客,席间佐酒佳肴,有河虾、生鱼片、藕带等美食,更有一道罕见的凉拌莕菜丝,令他印象深刻。

▲荇菜(图片:@辰山帮看君)

明代文学家陈继儒,祖籍华亭(今上海松江),他撰写的《岩栖幽事》中写有家乡食用莕菜之法:“吾乡荇菜,烂煮之,其味如蜜,名曰荇酥,郡志不载,遂为渔人野夫所食。俟秋明水清时,载菊泛泖,脍鲈涛橙,并试前法,同与莼丝荐酒。”将莕菜烂煮,称之为荇酥,风味如蜜甘甜,想来馥郁非常。

▲荇菜图片:fauneflore-massifcentral.fr)

由于莕菜茎叶清香滑嫩,又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有机酸等物质,食法与诸多野菜相似。多以茎叶清炒,或辅以佐料凉拌,观之青翠悦目,食之爽口怡人。如今一些水乡仍有采食莕菜的习惯,或入米粥煮食,或腌制成咸菜,或配鸡蛋清炒。然而最好吃的做法,应是夏季的莕菜花绿豆粥,粳米软糯,绿豆酥烂,花香味甜,清热解暑又止渴,别具水乡的韵味。

▲荇菜花朵图片:Pinterest)

并非因《诗经》的曲调古老,而疏远了我们与草木的情缘。尽管山长水远,莕菜仍从遥远的西周流传至今。它无惧人情的寡淡,它涤尽岁月的尘埃,于荣枯代谢之中弥见其新。一日,我与它在喧嚣的景区偶遇,碧叶连连,黄花点点,这窈窕的黄花青莕自带一种静谧悠远,在它面前,仿佛连时间都已静止下来。


文:江南蝶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