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表白, 往往三两句话便能直叩心灵, 一个“痴”字全在诗里了。 这样满含深情的诗, 又有几个人能拒绝呢? 丨先秦丨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越人歌》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国风·周南<关雎>》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国风·卫风<木瓜>》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国风·邶风<击鼓>》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国风·郑风<女曰鸡鸣>》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国风·王风<采葛>》 丨汉代丨 山无陵,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汉代乐府《上邪》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汉代乐府《孔雀东南飞》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汉代乐府《白头吟》 丨唐代丨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唐·李白《秋风词》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唐·白居易《长恨歌》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唐·冯延巳《长命女》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唐·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唐·温庭筠《添声杨柳枝辞》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唐·顾敻《诉衷情》 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 ——唐·卢仝《有所思》 丨宋代丨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宋·范成大《车遥遥篇》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永《凤栖梧》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宋·李之仪《卜算子》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宋·张先《千秋岁·数声鶗鴂》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宋·李冠《蝶恋花》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宋·晏几道《鹧鸪天三首其一》 丨金代丨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金·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丨元代丨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元·徐再思《折桂令·春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元·关汉卿《南吕·四块玉》 丨清丨 忍把千金酬一笑?毕竟相思,不似相逢好。 ——清·邵瑞彭《蝶恋花·十二楼前生碧草》
《定情诗》繁钦 ·······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 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 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 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 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 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 何以结愁悲?白绢双中衣。 ······ 信物第一:臂钏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 “绾臂双金环”即指臂钏,是一种套在上臂的环形首饰,特别适合于上臂滚圆修长的女性,能够表现女性上臂丰满浑圆的魅力。 西汉以后,佩戴臂环之风盛行,臂环的样式很多,有自由伸缩型的,这种臂环可以根据手臂的粗细调节环的大小。 初唐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都清晰地描绘了手戴臂钏的女子形象。而且,不仅仅限于宫廷贵族,在平民百姓中也十分流行。 信物第二:戒指 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 “约指一双银”指的即为戒指,而且是成对出现的。戒指在古代多称为“指环”,而“戒指”之名的出现,则是元代的事情。 相传,戒指原本起源于古代宫廷,女性戴戒指是用以记事。戒指是一种“禁戒”、“戒止”的标志。当时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在后宫被皇上看上者,宦官就记下她陪伴君王的日期,并在她右手上戴一枚银戒指作为记号。当后妃妊娠,告知宦官,就给戴一枚金戒指在左手上,以示戒身。由于嫔妃都将戴上戒指视为荣耀,这种习俗便流传开来,到了东汉时期民间已经非常普遍。 戒指传至民间,其作用就不仅是简单的装饰品了。男女互爱,互相赠送,山盟海誓,以此为证。 信物第三:耳饰 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 “耳中双明珠”指的就是耳饰,一簪一珥,可伴一生,耳饰在古人审美观念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唐代张籍《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所说的“明珠”指代的就是耳环,也透露了耳环的确作为定情物在唐代出现,接受与否便成就了悲欢离合。不过耳环在唐代并不流行,唐代妇女几乎都不戴耳坠。 唐代以前,耳饰只在少数民族中存在。宋代妇女喜戴耳环,不喜戴耳坠。明清时期是耳饰发展形制最为鼎盛的时期,明代耳环大多以金银横压出花形,然后在花瓣或花叶部位镶嵌各种宝石,有的还在花蕊中间镶嵌上一颗珍珠,这便是诗中所谓的“明珠”了。 信物第四:香囊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香囊是古代汉族劳动妇女创造的一种民间刺绣工艺品。古时又称香包、香缨、香袋、香球、佩伟、荷包等,因为香囊是随身之物,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以表衷情。 香囊一般系于腰间或肘后之下的腰带上,也有的系于床帐或车辇上。由于奇特香料多来自外国的贡品,朝廷还把香囊作为赏赐之物。制作各式香囊,曾是古代人们生活中最为平常的事。尤其是在文化繁盛的中原,香囊是生活用品之一,却也正因人之必需,而逐渐演绎成世人表情达意的一个道具,从而具有了丰富而含蓄的内涵。 信物第五:跳脱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跳脱即为手镯、腕钏,古人将腕间风流称之为“跳脱”的确别具一格。 北宋的计有功所著《唐诗纪事》中有个故事,唐文宗有一天考问群臣:“古诗里有‘轻衫衬跳脱’句,你们有谁知道“跳脱”是什么东西?”大家都答不上来。文宗告诉他们:“跳脱即今之腕钏也。” 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常见女子以手镯相赠恋人的情节。梁陶弘景在《真浩》中记述了仙女萼绿华曾赠羊权金和玉的跳脱。蒲松龄《聊斋志异·白于玉》中写书生吴生偶入仙境与一个紫衣仙女欢好,临别时,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钏送给吴生留念。 信物第六:美玉 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 “罗缨”是古代女子出嫁时系于腰间的彩色丝带,用来说明已有婚配,《诗经》里有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用彩色丝带系上一块美玉,更是定情佳品了。清代闻人倓在《古诗笺》中把“美玉缀罗缨”解释为“以玉缀缨,向恩情之结。”古代女子为心仪之人的佩玉结缀罗缨,已是心意昭昭。 信物第七:同心结 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 “素缕连双针”所指即为同心结,它是古人表达情感的信物,所谓“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将那丝丝缕缕的锦带编成连环回文式的同心结来赠与对方,绵绵思恋与万千情愫也都蕴含其中。 同心结在古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表达了对白头偕老、永结同心的爱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同心结除了定情,还用到了婚礼中。北宋的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新娘迎娶到男家时,两家各出一根彩段绾成同心结,男女各执一头,相牵而行,拜谒祖先,然后夫妻对拜。“牵巾”则是以同心结相牵。 信物第八:簪子 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 '金薄画搔头'即是簪子。通常妇女喜欢在发髻上插饰金、银、珠玉、玛瑙、珊瑚等名贵材料制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压鬓簪、凤头簪、龙头簪等。簪子的种类虽然繁多,但在选择时还要根据每个人的条件和身份来定。 相传颇得汉武帝宠爱的李夫人,便是以玉簪搔头的风姿迷倒武帝,而宫人竞相以簪搔头,搔头的称呼就此流传下来。簪钗作为定情物,是古代最常见的,只因男女相会,唯有此物最解风情。 信物第九:钗 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 簪钗虽同为发饰,不过钗显然比簪更加复杂,簪在古时为男女皆用,而钗只为女性使用,钗为珠翠和金银合制成花朵或其他造型的发钿,连缀着固定发髻的双股或多股长针,使用时安插在双鬓。 钗不仅是一种饰物,它还是一种寄情的表物。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辛弃疾词《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即在表述这种离情,纳兰性德词中“宝钗拢各两分心,定缘何事湿兰襟”也饱含与自己所爱分离的痛楚。 信物第十:服饰 纨素三条裙,白绢双中衣 无论是“三条裙”或是“双中衣”,指代的都是古代妇女的服饰,服饰作为贴身之物,用来作定情之物,自然是诚意满满。宽泛一点,手帕、团扇等女子随身携带之物也可算于此列。 白绢和纨素则是服饰的材质,这些作为定情信物的衣服显然不是粗布或者葛衣。中国古代女性在服饰上更加喜欢创造一种含而不露的美,这种创造具有极大的装饰性、整体性和轻柔飘逸的美学效果。其独特的格调和风韵,代表着东方女性所特有的审美理想。 采葛>女曰鸡鸣>击鼓>木瓜>关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