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入门十八讲(14)徐宜恭/作

 天高云淡zcg 2018-06-25

第十四讲 善用比兴

“赋比兴”是后人对我国最早的诗歌总汇《诗经》艺术表现手法的归纳和总结,也是历代诗人词家所遵循的重要创作方法。

最早解释赋比兴的是后汉的郑众。以后的诗人学者多有诠释,而以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定义为多数人接受。他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物也”。毛泽东十分推崇比、兴手法,他在给陈毅的信中说:“比、兴二法是不能不用的,赋也可以用。”

在讲比、兴之前,先简略地介绍一下什么是“赋”。按照朱熹说的的意思,就是说:诗人在抒发对社会生活的感受时,采取直叙的或白描的手法,直抒胸臆,直论其事,不加曲折。“赋”法是诗人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不仅用于叙事诗,也用于抒情诗。直叙的白描的诗,如果主题鲜明,感情真挚,也可以写出很好的诗。如毛泽东的《西江月·黄洋界》“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个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遁”,没有用比、兴手法,只是铺陈直叙。但由于感情浓烈,形象鲜明,剪裁适当,勾勒合理,有实有虚,有声有色,一幅红军不畏强敌,以逸待劳,众志成城,敌军宵遁的井岗山保卫战图画跃然纸上。

但是,赋法有它的弱点,那就是容易产生平板、芜杂、不精炼、不生动的毛病,即使历史上的大诗人也难于避免。所以历代诗评家主张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写诗,特别推崇“比、兴”二法。

(一)什么是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就是比喻,就是打比方,通过打比方,能以短小的篇幅表现深远的意境,增强诗的艺术感染力。当然,“比法”也不是诗词的专利,其他文体也常用打比方的手法,《寓言》用得就更多,但不同文体的比喻有不同的作用,议论文借喻明理,记述文借喻感人,诗词借喻达情。诗词的比法有多种。

(1)明喻:就是明显的比喻。一看就知道是在打比方,字里行间有“如”、“似”等字样。如杜甫《旅夜书杯》“飘飘何新似?天地一沙鸥”。把自己颠沛流离、飘忽不定的生活比成沙鸥,十分贴切。李煜在《虞美人》词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自己的去国愁思比成一江春水,流不尽,流不断,同样十分形象。再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似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琵琶的乐声更是生动传神,如果不用比喻法,很难想象能把琵琶声描写得如此逼真。

(2)博喻:就是运用几个事物来比喻一个事物,使这件事物突显出来。如苏轼《百步洪》第一首写水波冲泻:“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用七种事物来比喻百步洪水波泻落的迅、猛、快、捷,形象逼真气势磅礴,是任何描写和叙述都不可比拟的。

(3)隐喻(也叫暗喻),是一种本质和内在意义的比喻,诗人不愿或不便于直吐胸臆,借这种隐喻来表达。如张九龄的《感遇》第二首“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表面上看是颂桔,实际上是说自己有耐冷的品质,不求别人提拔。再如苏轼的《花影》:“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表面上看是写花影,实际上是诗人遭贬后对当朝一些小人用事的不满。

古往今来,写诗很少不用比喻的,只不过有人用得精巧、贴切、传神,他的诗就更有诗味,比喻要运用得成功,应掌握以下四点:

(1)通过常见、易懂的事物(喻体)来说明陌生、难懂、抽象的事物(本体)。

(2)有感染力的比喻都是贴切生动的。所谓贴切,就是抓住喻体和本体二者某种相似的特征加以突出。

(3)比喻是有感情色彩的。用于歌颂,大都选用美好的形象作喻体,用于诅咒或谴责,大都选用丑恶的形象作喻体。

(4)比喻要新鲜:诗是艺术创造,要有新鲜比喻才能在人们头脑中形成鲜明深刻的印象。否则,老是重复自己的或别人的比喻就失去了美学价值。

(二)什么是兴?不少人同意朱熹的说法:“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意思是“兴”只是一个“引子”,起个头,把要表达的内容引出来,但是,经过古今学者的深入研究,认为“兴”有两种,一种是只是起个头,“引起所咏之辞”,另一种除了开头,还有暗比的意思,前者叫做“赋而兴”,后者叫做“兴而比”。《秦风·蒹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一首思念和追求自己爱人的情歌。秋天,是容易引起恋人思念的季节,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既渲染了环境气氛,又深化了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这种起兴并无比喻意义是“兴”还是赋,难于辨别,所以称为“赋而兴”。另一种叫“兴而比”。如周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相传睢鸠这种鸟是有一定配偶的,雌鸟不和其他公鸟乱交。用它来起兴,暗比淑女具有贞洁的品德。这是“兴而比”。再如韩愈的《青青水中蒲》“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君今陇上去,我在谁与居”前两句也是发端和比喻,一双鱼就是夫妻两,所以常常是比、兴并称。

不论是“赋而兴”,还是“兴而比”,想象总要有一个起点,联想总要有个契机,这个起点和契机就是“兴”。“兴”是诗的开端,大部分起“兴”与下文意义关联,兼有比喻作用,也有的“兴”与下文并无直接联系,只是发端起情和定韵作用。如“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者即是。

本人也曾用比兴手法写过一些诗词,这里介绍一首《当代闽北诗词联荟萃出版感赋》请大家斧正。

“不死神蛇冻复苏,涅磐老凤已将雏,

九峰清唳传声远,应是山城种碧梧。”

这首诗是第一句:以神蛇起兴(兴而比)毛泽东称传统诗词是一条“打不死的蛇”。我顺着他的意思说神蛇在寒冷的冬天已经冻僵,现在春天气候温暖,蛇缓过气来,这“春天”是指改革开放的春天,也是指传统诗词复苏的春天。第二句:“涅槃老凤已将雏”的老凤是指传统诗词和老诗人,涅磐是佛家语,即“入灭”。和尚尼姑死了叫“涅槃”、“圆寂”,意思是死后重生到极乐世界。老诗人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又新生了,而且还“将雏”,带了下一代。以上二句总的意思是:“闽北诗词联荟萃”是在全国这样的大气候下,老诗人从困惑中走了出来,而且带出一批新诗人。第三句:“九峰清唳传声远”的九峰是指南平九峰山,它是闽北的标志,“唳”是鸟鸣也是凤鸣的声音;“清唳”是化用“雏凤清于老凤声”的意思,传声远,是说凤鸣声音传得远,也是说闽北出了诗词好作品并已编印成册,声誉传得很远。为什么会有凤凰栖息在九峰山上,而且叫出很好听的声音呢?“应是山城种碧梧”,那是这个山城种了很多梧桐树。传说凤凰是要栖息在梧桐树上的,也就是说当地党政领导重视,发扬传统优秀文化,为诗词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梧桐树),所以出了这么多好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