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指导|记叙文写作之线索分明,脉络清晰

 老刘tdrhg 2018-06-25


  许多考生认为在考场上写作议论文比较稳妥,然而,真实情况并非如此,阅卷老师会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篇作文。并且,有些作文题更适合写记叙文。所以,在考场上能够写一篇“稀缺”的记叙文,得分有可能更高。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还是愿意写记叙文的,但没有写的原因多在于:不知该如何叙事,如何安排线索,如何构思结构。本文将告诉大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一、要想写好一篇记叙文,首先要选择一个明确的、合适的线索。


  线索是贯串全文,将材料串联下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连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线索不确定,情节、结构都无从谈起,它是记叙文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


线索有以下几类主要类型:



  ①以实物为线索。有些文章往往是以一个具体的实物贯串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如《项链》。


  ②以事件为线索。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中的事件本身便是线索。如《鸿门宴》。


  ③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有一些散文没有中心事件和具体的故事情节,而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这就是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记叙的线索。


在选择线索时一定要坚持以下两个标准:


  ①与主题密切相关。写文章是为了表达中心,因此文章的线索要为中心服务,要有利于中心的表达。


  ②与文章中材料密切相关。天南海北、古今中外的材料若想要联系起来,组成有机整体,就需要线索与这些材料都有关系。所以写作时需要先确定好文章的线索,以此向外发散思维,搜罗素材。


  二、除线索之外,构思脉络清晰与否也决定着记叙文的成败。


记叙文中常用脉络构思方法:

  

  ①有张有弛,大起大落。所谓“张”,就是用快速流动的笔法,描述扣人心弦的紧张场面;“驰”就是用平缓的笔调描述轻松的内容。一张一弛,使文章跌宕起伏,产生和谐的节奏感。一池春水,风平浪静,纵然有宁静柔和之美,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水面荡漾、荷花摇曳、游鱼沉浮则会给人更多的联想和感受。


  ②曲径通幽,抑扬相生。抑扬写法常用的有“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人们认识事物总有个过程。开始时,因为了解不全,就容易产生误解,等了解深入后就会改变认识。


  如杨朔的《荔枝蜜》,一开始就写自己幼年被蜜蜂螫了一次,于是觉得“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后来知道蜜蜂螫了人,自己也会耗尽生命时,就原谅了它,但感情上还是疙疙瘩瘩的总不舒服。再后来,因为喝了荔枝蜜,并且看到了蜜蜂的辛勤劳动,就开始喜欢并赞扬蜜蜂的精神,最后还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蜜蜂。开头先对蜜蜂抑,继而不写蜜蜂而写荔枝,这似断实连、先抑后扬的写法就构成了一个波折,使文章曲折有致,摇曳生姿,有曲径通幽之美。


  ③对比映衬,突出主旨。对比可辨真伪,明是非,识好坏,促人冷静地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要想全面反映事物,就要涉及事物的两面,并让它们形成鲜明的对照,让人在对照中比较,以便全面认识或分清是非、善恶、美丑。小小说《捎》就是运用这一方法的典型:


  他要出国的消息不胫而走。回到家里,屋里坐满了人。弟弟兴奋地说:“哥,给我捎台收录机!”妹妹是那么激动:“哥,给我捎一套高级化妆品!”他问丈母娘:“妈,您捎什么?”丈母娘嘴都快咧到耳朵根底下,道:“不捎别的,捎台洗衣机就行!”当他问自己的母亲要捎什么时,母亲眼里闪着晶莹的泪光:“不管咋着,把你捎回来就中!”


  文章先写弟弟、妹妹、丈母娘对“我”说的话。最后写母亲对“我”说的话,前后一对比,更加突出了母亲对“我”的爱。对比使得要表现的内容在其他事物的烘托下显得更加突出,醒目,从而成功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旨。


  ④烘云托月,层层铺垫。为了取得较好的表达效果,对要写的人或事先不直说,而是作好种种铺垫,给人以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感觉,与此同时,不惜笔墨,渲染气氛,烘云托月,再入妙境。这种写法,往往具有“山外有山”的表达效果。刘鹗的《老残游记》中“明湖居听书”一节,主要写白妞高超的歌唱艺术,作者作了层层铺垫和渲染。先写听众到场之早、之多,气氛之热烈,使我们感到演唱者技巧肯定不凡;再写琴师的出场令人失望;最后才对白妞的演唱进行精彩描写。这层层铺垫渲染,使白妞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使文章高潮迭起,令人拍案叫绝。



选自:《作文周刊》高二版39期,宗银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