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1)中药:大腹皮、甘松、九香虫、刀豆、柿蒂

 陕西西安熊先生 2018-06-26



大 腹 皮   Dafupi  
  《开宝本草》中药:大腹皮、甘松、九香虫、刀豆、柿蒂
  
  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果皮。又名槟榔衣。主产于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冬季至次春采收未成熟的果实,煮后干燥,纵剖两瓣,剥取果皮,习称“大腹皮”;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煮后干燥,剥取果皮,打松,晒干,习称“大腹毛”。生用。
  【性能】 辛,微温。归脾、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 行气宽中,利水消肿。
  【应用】
  1.胃肠气滞,脘腹胀闷,大便不爽。本品辛能行散,主入脾胃经,能行气导滞,为宽中利气之捷药。治食积气滞之脘腹痞胀,嗳气吞酸、大便秘结或泻而不爽,可与山楂、麦芽、枳实等同用;若治湿阻气滞之脘腹胀满,可与藿香、陈皮、厚朴等同用。
  2.水肿胀满,脚气浮肿,小便不利。本品味辛,能开宣肺气而行水消肿。治疗水湿外溢,皮肤水肿,小便不利,可与茯苓皮、五加皮等同用,如五皮饮(《麻科活人全书》);若治脚气肿痛,二便不通,可与桑白皮、木通、牵牛子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4.5~9g。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降逆气,消肌肤中水气浮肿,脚气壅逆,瘴疟痞满,胎气恶阻胀闷。”
  2.《本草经疏》:“方龙谭曰,主一切冷热之气上攻心腹,消上下水肿之气四体虚浮,大肠壅滞之气二便不利,开关膈痰饮之气阻塞不通,能疏通下泄,为畅达脏腑之剂。”
   3.《本经逢原》:“槟榔性沉重,泄有形之积滞,腹皮性轻浮,散无形之滞气。故痞满胀,水气浮肿,脚气壅逆者宜之。惟虚胀禁用,以其能泄真气也。”
  【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本品含槟榔碱、槟榔次碱、α-儿茶素等。
  2.药理作用:本品有兴奋胃肠道平滑肌、促胃肠动力作用,并有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等作用。
  3.临床研究:以黄芪腹皮白术汤治疗妇女妊娠水肿,每日1剂,煎服,治30例,痊愈20例,显效7例,有效率90%(陕西中医,1993,16:249);以羊水汤(黄芩、白术、大腹皮、茯苓、当归等)治疗羊水过多16例,总有效率100%(甘肃中医,1997,1:33)。
  4.不良反应:大腹皮一般情况下使用无明显毒副作用,但曾有大腹皮复方汤剂引起过敏性休克及严重荨麻疹各一例的报道(福建中医药,1989,5:11)。


甘   松   Gansong  
    《本草拾遗》中药:大腹皮、甘松、九香虫、刀豆、柿蒂   
  为败酱科植物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或匙叶甘松N.jatamansi DC.的根及根茎。主产于四川,甘肃、青海等地。春、秋二季采挖,以秋季采为佳。除去残基、根须,晒干或阴干,切段。生用。 
    【性能】辛、甘,温。归脾、胃经。
    【功效】行气止痛,开郁醒脾。  
    【应用】   
  1.脘腹闷胀,疼痛。本品味辛行气,芳香醒脾,性温散寒,故能行气消胀,醒脾开胃,散寒止痛。治寒凝气滞之脘腹胀痛,不思饮食等,可与木香、砂仁、陈皮、厚朴等同用。
  2.思虑伤脾,不思饮食。本品有开郁醒脾、行气消胀之功。治疗气机阻滞之胸闷腹胀,纳呆,可与柴胡、郁金、白豆蔻等同用。 
  3.湿脚气。本品有收湿拔毒之功,可配荷叶、藁本煎汤外洗,治湿脚气,如甘松汤(《普济方》)。
  此外,单用泡汤嗽口,可治牙痛。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泡汤漱口、煎汤洗脚或研末敷患处。
    【古籍摘要】
    1.《开宝本草》:“主恶气,卒心腹痛满,下气。”    .
  2.《本草纲目》:“甘松芳香,甚开脾郁,少加入脾胃药中,甚醒脾气。”
  3.《本草汇言》:“甘松醒脾畅胃之药也。《开宝方》主心腹卒痛,散满下气,皆取香温行散之意。其气芳香,入脾胃药中,大有扶脾顺气,开胃消食之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甘松的根及根茎含马兜铃烯、甘松酮、德比酮、缬草酮、广藿香醇;匙叶甘松的根含呋喃香豆精类化合物甘松素、甘松醇、白芷素、榄香醇、β—桉叶醇、甘松酮、缬草酮等。
  2.药理作用:甘松有镇静、安定作用;所含缬草酮有抗心律不整作用;匙叶甘松能使支气管扩张,甘松提取物对离体平滑肌(大肠、小肠、子宫,支气管)有拮抗组胺、5-羟色胺、乙酰胆碱的作用;有降血压、抗心肌缺血、抗溃疡以及抑菌作用。
  3.临床研究:以甘松100~300g加水适量,水煎去渣,待温后擦洗患处,治疗妊娠浮肿,每日1~2次,效果良好(云南中医杂志,1985,3:封三);以复方甘松汤(甘松、青皮、香附、党参、山楂等)水煎服,治疗高脂血症38例,痊愈26例,总有效率94.2%,平均服药时间4个月(湖南中医药导报,1996,1:41);以甘松整律汤(大荷叶、甘松、玄参、桂枝、党参、甘草)治疗频发性室性早搏35例,总有效率88.6%,无不良反应(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1:32)。

 

九 香 虫 Jiuxiangchong
      《本草纲目》中药:大腹皮、甘松、九香虫、刀豆、柿蒂
   
  为蝽科昆虫九香虫Aspongopus chinensis Dallas的干燥体。主产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 11月至次年3月前捕捉,置容器内,加酒少许将其闷死,取出阴干;或置沸水中烫死,取出干燥。生用,或用文火微炒用。      
    【性能】咸,温。归肝、脾,肾经。
    【功效】理气止痛,温肾助阳。
    【应用】
    1.胸胁、脘腹胀痛。本品气香走窜、温通利膈而有行气止痛之功。治疗肝气郁滞之胸胁胀痛,或肝胃不和之胃脘疼痛,可与香附、延胡索,郁金等同用;若中焦寒凝气滞之胃寒疼痛,可与木香、延胡索、厚朴等同用。
    2.阳痿、腰膝冷痛、尿频。本品有温肾壮阳,助阳起痿之功。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阳痿、腰膝冷痛,可单用炙热嚼服、研末服,或配伍淫羊藿、杜仲、巴戟天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9g。入丸、散剂服,1.5~3g。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主治膈脘滞气,脾肾亏损,壮元阳”。
    2.《本草新编》:“九香虫,虫中之至佳者。入丸、散中以扶衰弱最宜。但不宜入于汤剂。以其性滑,恐动大便耳。九香虫亦兴阳之物,然非人参、白术、巴戟天、肉苁蓉、破故纸之类,亦未见其大效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九香虫油,油中含硬脂酸、棕榈酸、油酸,其臭味来源于醛或酮,还含蛋白质、甲壳质等。
  2.药理作用:九香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并有促进机体新陈代谢作用。
  3.临床研究:以活体九香虫腹腔内容物均匀涂布血管瘤上,每日3~4次,外治血管瘤,连用数日可愈(江苏中医,1996,6:24);将九香虫用火焙焦研面,与鸡蛋搅匀,在用芝麻油煎鸡蛋食用,治疗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21例,总有效率100%(河南中医学院学报,1979,4:66);用九香虫、广木香等制成止痛灵,临床用于胃肠疼痛、胆绞痛等,止痛效果良好(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0,3:157);以溃疡汤(以九香虫为主,加补骨脂、五味子、白术、三七、肉豆蔻),用治溃疡性慢性结肠炎,其疗效显著,总有效率高达87%(陕西中医,1999,4:168)。另有用九香虫复方治疗老年萎缩性胃炎等。


刀  豆  Daodou   
   《救荒本草》中药:大腹皮、甘松、九香虫、刀豆、柿蒂
    
    为豆科植物刀豆Canavalia gladiata (Jacq.) DC.的成熟种子。主产于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秋季种子成熟时采收莢果,剥取种子,晒干。生用。
    【性能】甘,温。归胃、肾经。
    【功效】降气止呃,温肾助阳。   
    【应用】
  1.呃逆,呕吐。本品甘温暖胃,性主沉降,能温中和胃、降气止呃。可与丁香、柿蒂等同用,治中焦虚寒之呕吐、呃逆。
  2.肾虚腰痛。本品甘温,入肾经而能温肾助阳。可单用治肾阳虚腰痛,如《重庆草药》所载单方,以刀豆二粒,包于猪腰内烧熟食,或配杜仲、桑寄生、牛膝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6~9g。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温中下气,利肠胃,止呃逆,益肾补元。”“主治胸脘滞气,脾肾亏损,壮元阳。”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尿素酶、血球凝集素、刀豆氨酸以及淀粉、蛋白质、脂肪等。
  2.药理作用:刀豆中所含伴刀豆球蛋白A与核糖、腺嘌呤协同有促进缺血后心功能不全恢复的作用;伴刀豆球蛋白有抗肿瘤作用;左旋刀豆氨酸可抑制Lee流感病毒的繁殖,在组织培养中抑制作用更强。
  3.临床研究:取新鲜猪肾1对,洗净去膜,每肾塞入1个刀豆,微火炖熟,放盐少许,早晚空腹连汤各服1个,治疗肾虚遗尿、尿频,轻者2~4天,重者4~8天取效(浙江中药杂志,1986,6:276);以刀豆壳15、羌活、防风各9、水煎服,治疗落枕63例,痊愈61例,均1~3剂痊愈(新中医,1992,11:26)。
  4.不良反应:曾有报道,食用刀豆引起36人发生中毒,临床症状主要为急性胃肠炎(恶心、腹胀、腹痛、呕吐),病程2—3天,无死亡。刀豆所含皂素、植物血球疑集素、胰蛋白酶抑制物等为有毒成分,100℃即能破坏,本次中毒时因烹饪温度不够、时间过短所致。一旦发生中毒可采用及早主动呕吐、洗胃等,据病情可服用复方樟脑酐、阿托品、颠茄、维生素B或中成药等,重者静滴10%葡萄糖及维生素C以促进排泄毒物,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


柿 蒂   Shidi  
     《本草拾遗》 中药:大腹皮、甘松、九香虫、刀豆、柿蒂

   为柿树科植物柿Diospyros kaki Thunb的干燥宿萼。主产于四川、广东、广西、 福建等地。秋、冬二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或食用时收集,洗净、晒干。生用。
   【性能】 苦、涩,平。归胃经。
   【功效】 降气止呃。
   【应用】呃逆证。本品味苦降泄,专入胃经,善降胃气而止呃逆,为止呃要药。因其性平和,故凡胃气上逆所致各种呃逆均可以应用。治胃寒呃逆,常配丁香、生姜等同用,如柿蒂汤(《济生方》);若治虚寒呃逆,常与人参、丁香同用,如丁香柿蒂汤(《症因脉治》);胃热呃逆,可配伍黄连、竹茹等同用;痰浊内阻之呃逆,配伍半夏、陈皮、厚朴等同用;若命门火衰,元气暴脱,上逆作呃,则须配伍附子、人参、丁香等。
    【用法用量】煎服,4.5~9g。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古方单用柿蒂煮汁饮之,取其苦温能降逆气也。《济生》柿蒂散加以丁香、生姜之辛热,以开痰散郁,盖从治之法,而昔人常用之收效矣。”
  2.《本草求真》:“柿蒂味苦性平,虽与丁香同为止呃之味,然一辛热一苦平,合用兼得寒热兼济之妙。”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鞣质、羟基三萜酸、葡萄糖、果糖及中性脂肪油等。
  2.药理作用:本品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其提取物能对抗氯仿诱发的小鼠室颤、乌头碱和氯化钡所致大鼠心律失常、哇巴因引起豚鼠室性心律失常;本品有镇静作用;尚有一定抗生育作用。 
    3.临床研究:以柿蒂复方可用来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呃逆,如:大剂量柿蒂(50~100g)煎汤口服,治疗顽固性呃逆17例,治疗时间最短2天,最长1周,均治愈(中医药学报,1999,5:27);芦根柿蒂散(芦根30g、柿蒂15g、姜竹茹15g切碎研为细末)胶囊治疗热型呃逆38例,痊愈36例,总有效率94%(适宜诊疗技术,2000,3:18);以柿蒂粉外敷脐部,治疗新生儿脐炎35例,全部治愈,平均治愈时间为5.5天(山西中医,1997,5:5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