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绛:蓝布旗袍式的干净

 三清书屋 2018-06-26

本文共2271字丨阅读全文需要2分钟

读完吴学昭《听杨绛谈往事》。

看书名是写杨绛的,读内容却像是杨绛写的。虽然吴学昭不时插话,但是,书中除去一些细节,很多人与事都在杨绛前几本文集中见过。吴不插嘴的时候,文句也是我喜欢的杨绛风格,看来作为谈话记录,基本合格。

但是,读到一半时,见书中说乔治·奥威尔的《1984》和《动物农场》“内容很反动”,不禁骇然。随即又释然——这当然是吴的话而不是杨绛的。

书中杨绛的讲述内容多为第三人称间接引语,但一些“敏感字符”则被放进引号,当为表示“与我无关”。

杨绛其人其文一直给我“干干净净”的感觉。“淡定”这个词用来描述杨绛,真是很恰当——只可惜此词被于丹用滥了,若再拿给杨绛,就唐突了我的偶像。杨绛一直自觉地远离政治与权力,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多年坚持“做一个零”。不能做“零”的时候,也执意站在群众的队伍里。早年在振华分校当过一阵校长,屡次辞职,终获释放,以后再没当官。现在让吴学昭帮她写传,虽曰因为是通家之好,味道也怪怪的。年近一百的杨绛,真是走到人生边上,连一贯保持的“清高”也看破了?

还是不理会杂音,尽量从书中找些有趣的东西吧。最有趣的是写钱钟书父亲钱基博老夫子的内容。钱杨恋爱时,老夫子拆看杨绛写给钱的“情书”,这事以前也读到过,此次再读,还是想笑。他可能根本没有“隐私权”的概念,所以连“偷看”都谈不上,但毕竟怪异,此事老夫子如何操作呢?边读边想象,此老以电视剧《围城》中方遯翁的形象,于无人处拆看情书,颇搞笑。后来钱杨从欧洲回国,钱钟书去了西南联大,杨绛带女儿留在上海,到钱家“当媳妇”的同时,还坚持出去工作。钱基博认为她应该老老实实留在家里,杨绛的抱怨像极了《围城》中孙柔嘉的口气:“我一个堂堂大学生(杨当然该说'留学生’),难道要给你们家当不要钱的老妈子!”

虽然如此,待到钱钟书回上海潜心写作的时候,杨绛也是勇于、甘于做“灶下婢”的,她自己的几个剧本,都在工作和家务的间隙写成。她为人为文的“干净”,不避世俗烟火气,这一点,比林徽因沙龙中的“清贵之气”成本高而别具风味,是木心《上海赋》中所言的“蓝布旗袍”式的干净。

书中还写到,别人说钱钟书有“誉妻癖”,钱并不否认。钱杨之间相互理解与赞赏,在对方眼中同时兼任配偶、情人、朋友,在我心中是最不可疑的佳话之一。此情此意在书中表达得也很“干净”:杨绛引某英国传记作家所言美满婚姻的心态是——1、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2、我娶了她几十年来,从未后悔娶她;3、也从未想要娶别的女人。钱杨就此互相表白,说的是“我和他一样”、“我也一样”。虽是老实近笨拙,但比文艺腔的甜腻情话更厚重。

由此想到,杨绛小说《洗澡》中许彦成与姚宓虽是婚外恋,却典雅得出奇,其中应当有钱杨爱情的影子,许彦成之“痴气”,难道不是取自钱钟书吗?所以读《听杨绛谈往事》,格外关注她对《洗澡》中许姚爱情的态度。施蛰存认为杨笔下这场发乎情止乎礼的爱情过于理想化,吴学昭就此询问杨绛,杨说,许姚最后会怎样,自己也不知道。——这个回答先让我失望,后来又觉得,杨如此回答是自然而然的事。理想主义不过是脆弱主义、短命主义的代名词罢了,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人,也就没有完美无缺的爱,有一些美好的瞬间,已经很幸运。我想象过许姚爱情发展为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那种不朽模式,可是,等张洁写出《无字》,我看到,书中已经充满性别战争,这时的张洁,自己也不相信永恒之爱了吧?

杨绛的聪明之处,就在有节制、留余地。她写许姚诉肺腑一段,此为二人爱的高峰,杨绛却并不直接表现场景,只写旁人眼中一残局,等于是给画面留白,后来又重点写政治运动的情节。许姚如“诉肺腑”之后的宝黛,退到读者视野的边缘,这对许姚爱情来说绝对是好事,如同美人死于盛年,使人不致见其凋落。杨绛可能对许姚太珍爱,所以反而舍不得让他们一直留在聚光灯的中心了。

不管是在《洗澡》中写爱情还是在《干校六记》、《我们仨》中写苦难,杨绛从不呼天抢地声色俱厉。看这些书中她的照片,从幼年到老年,她总是微笑着,不改淡远从容。李渔《闲情偶寄》中写女子美在姿态,所举“避雨”一例,曰众女郊游遇雨,趋亭中躲避,此时最易失态。唯一女独异,她身上已经淋湿,但也并未如众女发足狂奔,只疾步而已,见亭中已为众人挤满,即坦然立于亭外雨中,仍是挺胸昂首,并不缩肩弓背。此段极为细致生动,我边读边把这位独具美态的女子想象成杨绛。美态,来源于自珍自重之心。汉娜·阿伦特曾说,为什么我们不能做恶事?因为那样的话,我们在心里将不能接受这样一个自我。把她的话改写一下:为什么不能在人生的各种波峰波谷中失态?因为那样的话,我们在心里也将厌恶这样一个自我。有一种美来自尊严、气质,“文革”中,昂首走入革命群众

歧视目光中的杨绛,哪怕被剃了阴阳头,还是美的。

眼下这本《听杨绛谈往事》,似乎是引导我回忆这些年读杨绛的感受。现在读杨绛的书,书中的内容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一个走到人生边上的人,以什么样的姿态语气讲述自己。写过了游戏笔墨的《称心如意》、《弄假成真》,写过了似癯实腴的《洗澡》,写过了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干校六记》,写过了至痛无声的《我们仨》,到写《走到人生边上》,已是将跨门槛而对镜自视的时候。原先感觉杨绛笔力不继,现在想来,《走到人生边上》还是比《听杨绛谈往事》好得多,因为是独语而不是对话,所以有静夜的气息;因为好多事都想明白了,所以又有清晨的光影。走到人生边上之后,繁华和苦难都已逝去,此时能坦然自视,能会心而笑,想来杨绛也该对自己很满意吧。

本文来自《人物》2009年第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