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摄影师在大城市有哪些线索可拍?

 如歌行板11 2018-06-26

中国摄影报专栏:


     大城市我们有哪些线索可拍?


                                                安光系 


也许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多了几年的摄影经历,总是有人发照片给我看。


安光系 摄


太多太多的人发给我跟大城市有关的照片。雄伟的建筑、日出或日落城市风光、高架上川流不息的车灯、一排人身着白色大褂在立着东方明珠的黄浦江边打太极拳、新天地的衣着光鲜的职业女性等,都成了人们去拍摄的对象。


在我看来,多数人拿镜头去表达的是赞美之情。人们对城市的喜爱、膜拜,在这些镜头里一览无余。他们在他们在用光影的形式表达,以图片呈现的方式,制造幻象,来满足人们某些并未实现的幻想。人们想通过相机,来征服城市。


但细细想想,这些照片都还是有些浅了。


我们该如何讲述一个大都会城市的故事?我们该如何是用文字、图片抑或是电影或其它文化载体来表现大城市?我们该关注一座城市的哪些方面?今天没事儿,想跟大家理一理我们在城市里可拍的线索。




                    一 


显然,光拍城市的风光是不够的。


什么是大都市?它和普通的小乡村有什么样的区别?不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去拍城市就没有意义。


在英国的大学里读书,两位同时上课的老师给了一个初略的概念: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他们认为可以叫做大都会城市。当年在上海媒体工作,我所在在的报纸有一叠本地新闻,名字就叫“大都会”。 我家居住的不远处,就有一条地铁线,叫“大都会线”。这条地铁线最早建立于它最早于1863年开始使用,是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线。


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们,和生活在小镇里的人们,有什么样的区别?


安光系 摄


在小乡村或小镇生活,周围的人似乎都在关心你或在乎你。而如果在大城市生活,没有人关心你。即使是住在一个楼道里,也许彼此并不相识。就发生在我身上的经历来讲,我在上海居住了八年,换过四五次居所,楼上楼下所认识的邻居,总共只有三个。


大城市人数如此之多,是什么东西驱使人们聚在一起?依靠什么样的文化,才能管理如此多的人们?


也许回复第一个答案,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资本。也只有经济作为才能把一个城市里的人们,直接或间接、有形或无形地联系在一起。也只有规则和制度,才能将大城市的人们,管理得井井有条。与之相反,在小城市生活,靠的是人际关系,西方人称之为脸对脸的人际关系。人们对某一个人的信任,不是来自于广告或电视本身,而是出自于自己熟悉的人“了解那个人”。 城里人相信钱,乡村人相信人。


小城市人们愿意交往。大城市人们多数很孤独。所以,你去地铁上看看,人人都在看手机或处于一种半休息状态。大城市人们的交往,多来自于社会上的聚会。而小城市人们生活,则是通过走亲戚或到朋友家里喝酒的方式来实现。


如果要拍大都市,除了所谓的城市景观,现在倒有几条线可以去走:人们的规则和文化;大城市人的孤独和交往;人们的交通;交通工具里的面孔等等。


大城市里的信任关系,也应当成为摄影师值得拍摄的一个选题。在我长大的乡村,在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一家人如果包饺子,都会给邻居其他孩子端去一些。这些邻里关系,在大城市是如何处理的?人们如何建立信任关系?合同?比如锁?过马路时协警拉的线?



                      二


大都会城市之所以能成为超级大的城市,它的构建元素是什么?


安光系 摄


课堂上,老师曾给出了几个要素:1)超过100万的人口。2)有现代化的生活方式。3)多元文化。4)人口流动性强。5)在一个国家或地区里扮演着重要的经济地位。


楼高?人多?交通?很明显区别于别处的城市文化?当地人的饮食文化?哪些潜在的为人所认同但并没有讲出来的文化?


城市和自然的关系如何?高楼多吗?公园多吗?人们在高楼和公园里的生活方式?人们如何逃避大都市?大城市的后遗症是什么?


多年来,我很喜欢英国BBC里一个栏目《逃往乡村》。 那些在伦敦工作了一辈子的老人们,很多人会选择在退休后,把城市里的房子卖掉,选择在英国的乡村里生活。这个栏目为不同的人提供选房建议,主持人陪着这些人一起去看房。除了能帮这些人买房外,这个栏目更多的是在满足很多人实现“乡村梦想”


生活在城市里,灰尘、噪音和光源污染,钢筋水泥堆砌起来的高楼让很多大人孩子不愿意下楼,因而形成很多潜在的抑郁倾向,也许都能成为摄影师去关注的话题。儿童医院里的多动症和抑郁症病房、一些心里诊所也许都值得关注。城市里的边缘人群,有的选择返乡,有的选择留下,他们的生活,他们孩子的生活,也同样值得摄影师关注。



大都会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卫星城的发展。作为一个处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小镇,如何变化?它和大城市有什么样的区别?它和乡村有什么样的区别?


大都会城市的文化景观都有哪些?商场?酒吧?新科技的出现,对一些传统的文化或通讯交流方式有哪些冲击?比如书报亭?比如有了手机地图之后的问路现象?


就变化而言,大城市永远是变化最快的地方。这些城市变化最快的有哪些地方?如城市面貌?一些如菜场或商场的公共空间


生活在大城市,永远让我们更有智慧。这是好的一方面。摄影人该如何表现这个角度? 


生活在大城市,也会让我们内心会承受一些无形的压力。这些压力从何而来?表现在什么地方?人们缓解压力的方式是什么?歌厅唱歌?酒吧喝酒?外出旅游?呆在家里?我们该如何拍摄?


每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都是一个大选题。很多年听一位在上海从事摄影评论朋友的讲座,他说上海人的家值得拍。很多年前,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们伤痕累累,惟有自己的家里,能让不少人找到安全感。所以,上海人的家,就应该是一个大选题。如果有时间,也推荐去看胡杨的《上海人家》。 他就是把这一个角度,做到了极致。


生活在大城市,似乎每天都在接触和见陌生人。如何来用摄影的方式,来表现与新人交往这个角度?


正如前面我们所提到的,在大城市里生活,即使是在同一个的楼道里,也许人们见面,就是点个头。甚至很多邻居都相互不认识。它所带来的好处,是让人们有精神上的自由。所带来的坏处,是道德退化。当年去长春报社讲课,一位副总编哥们儿跟我开玩笑说,他居住的楼上,底楼的老太太很执情,经常给他送西瓜。有了人情味,就缺少了自由。他曾跟我开玩笑说:“在这样的地方生活,想犯个错误都难。”


这是实情。


没着资本这条线去走,也许也可以拍出无数个大选题。大城市里人们的交往,一条暗线就是经济或钱。你去一个地方买牛奶,售货员并不是相信你本人才给你的牛奶,他或她相信的是你手里的钱。细想一下,不就是这个道理吗?大城市相处,钱成了最重要的信任凭证。没有这个凭证,寸步难行。摄影该如何表达?


就经济交易方式而言,其实也出现了许多变化。比如,现在人们几乎都在用卡,并不象以前那样直接用钱。夏天回国时在上海、北京小住,发现买个包子,都可以用微信支付。



其实,大城市还有它的另一面。比如,底层人包括乞讨者和外来务工者的生存空间,也都应该成为摄影师所关注的对象。当然,从相反的角度来讲,那些成功者的生存或空间,也同样值得关注。


自然正在不停歇地被人们修改。大城市尤其明显。大城市永远看不到边界,它们的扩张永无止境。自然和非自然的关系,不停在大都市里改变。


包括我们自己在内,是如何从一个最初自然纯洁的人,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如果这是一个选题,我们该如何表达?当我们住进大城市的那一时刻,我们就开始与此前的自己不同,慢慢变成了另一个人。我们个人出现的这些变化,我们的生活空间诸如卧室、工作空间甚至车上或身上所携带的小配件,也许会有所变化。


每个艺术家都想以自己的方式,抓住这些改变。艺术家和摄影师抓住世界的方式不同:画家用笔,摄影师用相机。但都是在表达对这个社会的理解。


画家与摄影师不同,除了在用笔复制世界,他们还往往多了一份对世界的理解。很多年前,我问过画家老石这个问题。他想了一下,回答我说:“画家的每一次笔动,也是他或她的心在动。”“画跟摄影最大的区别,应该是他更多的精神体现在作品里。”


这并不意味着,摄影师的照片里没有精神体现。老石的观点,其实是在提醒作为摄影师的我们,除了光影技巧,还需要对社会的理解。


摄影师还在用相机书写历史。历史的书写,是人们想控制过去的一种具体表现。


面对每天生活的这座对城市,你不能光拍它的光影,也不能光拍它的风景。你得有一双穿透力的眼睛,看到它的优势,看到它的问题所在,看到它的历史变化,看到它的未来趋势。只有想的更多,才能拍出不一样的内容来。


2017年10月20日草于伦敦威斯敏斯特大学哈罗校区,为《中国摄影报》而作 



作者简介:安光系, 现暂居伦敦,为国内多家媒体专栏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