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决定律师职业发展的,不只是专业能力,还有构建商业模式的能力

 chialeewei 2018-06-26


律师是满足当事人合法权益最大化的法律职业共同体之一,也是为客户提供专业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在提供专业服务的同时实现法律服务商业化,是包括旷真在内的诸多律所一直在探索的一个问题。

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文章,谈谈律师及至律所该如何在专业之上构建商业模式。


作者:大鱼

来源:大鱼私享会(已获授权)


我身边大部分非律师的朋友,是各种各样的投资人和创业者,“XX 公司的商业模式是XXX”,是我们平时聚会时最常聊起的话题之一。

 

相比之下,我和律师平日的交流中,却很少会聊到这个话题——

 

因为在大部分律师眼里,律师的商业模式很简单:“我是律师,我通过给客户服务,一单一单赚钱,这就是我的商业模式”。

 

这种想法背后反映的思维,是把律师当成一个业务工种,而不是一个商业的主体。

 

但我不这么认为。在我眼里,每一位开始独立执业的律师,本质上都是在进行一次创业——你通过投入自己的技能、资源和时间,做一件可以持续产生回报,并逐渐增长收入的事情。

 

所以除非你永远跟着别人做事,把自己当做一个“埋头干活的人”,否则,每一位律师,都需要认真考虑如何构建自己的商业模式。

 

所以今天的内容,我想围绕“商业模式”这个话题,和你分享我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启发。

 

01

 

周五的时候我发了一张图,说如果你是一名律师,有个投资人给你投资1个亿,你能不能把它变成3个亿。这个问题其实是说,如果有资金支持,你能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自己的业务规模尽可能地扩大。

 

而这件事的底层逻辑在于——

 

只有你建立了一个可控的、可规模化的商业系统,能够形成很明确的投入产出关系,才能说明你建立了自己的商业模式,投资人的钱给你才会有意义。

 

问题发出来之后,很多律师在后台回复,或者私下里和我聊,基本都是下面这些做法——

 

  我会扩大、装修自己的办公室

  我会招募更多 XX 领域的人

  我会建立一个市场部,帮助我拓展客户


甚至律师直接和我说——其实我们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所以只要有了点钱,我们就会直接投出去买楼

 

上面这些回答,既正确,也不正确。正确在于,它们一定会在某些层面上,解决规模扩张的问题;不正确在于,这些做法并不成体系——你很难只靠做某一件事,就能明确地把自己的业务规模扩大。

 

最简单的说明自己商业模式的说法,就四句话——

 

你用什么产品\服务,赚谁的钱,怎么赚,如何赚更多?

 

而这四句话,分别对应了构成商业模式的四个核心要素——

 

用户模式、产品模式、盈利模式、推广模式

 

这四个核心要素之间的关系,是自上而下,层层递进的,每一层都需要搭建单独的体系,最终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可控的系统。

 

我们一点点来讲。

 

02

 

先说用户和产品。

 

用户和产品这两件事,一定要放在一起讲。原因在于,所有商业模式的核心,都可以简单归纳为——为细分用户提供差异化价值。无论你做的是什么业务,最终目的一定是:找一个自己能够覆盖的目标用户群体,并通过构建能力,用产品或者服务,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提供价值。

 

而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单凭自身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来满足整个市场的所有需求,任何一款产品也没有办法解决所有用户的所有需求,因此,就必须在细分群体上有所取舍。

 

所以任何商业模式的起点,一定是一开始就想清楚——

 

你想要服务的客户群体到底是谁?

 

我们为谁服务,为谁提供价值?相应的,就会推导出——谁是我们最重要的客户?

 

我在线下上课时,讲过一个最简单的商业模式——老王在路边摆摊卖西瓜。

 

对于卖西瓜的老王来说,他的产品是西瓜,而在摊位前流动的人群就是他的客户。即使是这些流动的人群,依然是可以被具体定义的——周边居民,周边上班族,偶尔来这里的路人……

 

所以如果老王有足够的商业头脑,他一定会重点考虑、服务那些有机会长期购买的“本地老客户”,而不是“谁来买我的西瓜,谁就是我的客户”。

 

法律服务行业在操作上,当然要复杂很多,但是底层逻辑是类似的。你永远要考虑三个问题——

 

  客户细分:到底谁是我的客户

  客户关系:我和客户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渠道通路:我在哪些渠道上可以获得他们

 

至少有两种面向客户和产品的思路(或者策略)——

 

第一种:你可以专注特定类型的专业业务,然后不停地获取同类客户

 

  在这个策略下,你和客户的关系是一次性的(毕竟法律服务是个低频需求)。

  所以你最重要的资源,应该是那些目标客户聚集的渠道(他们通常会和这类目标客户有更加高频的维系关系)。

  而你需要建立的核心能力,在于能够“提供渠道提供不了的价值”。

 

比如很多做高端业务的法律团队,都会重点维系和律师同行的关系。背后的原因就在于,其他律师有机会成为他的渠道,而他们和别的律师在专业能力上的差异,让他们能够提供这些渠道(其他律师)提供不了的价值;再加上彼此互惠,双方就存在合作可能。

 

第二种:你也可以先专注某种类型的客户,然后扩张业务品类

  在这种策略下,你和客户的关系是长期的,你的重点不在业务,而在客户。

  你最需要建立的核心能力,就是持续维系客户的能力,相对应的,你就需要围绕客户不同维度的法律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来满足他。

  某种意义上,因为你掌握了客户,你就变成了其他人的“渠道”。

 

很多律师做股权、法律顾问、财富管理等业务,本质上就是用一种更加高频的方式,维系和客户的长期关系。然后通过抓住这个客户,挖掘他背后更多层面的需求。

 

这两种策略没有优劣之分,主要看自己的更适合建立哪方面的核心能力。

 

03

 

用户和产品确定之后,第二个关键要素,就是确定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是个讲起来既简单又复杂的事情。往简单了说,所有的盈利模式都是“收入-成本”。但是你的收入到底是用什么方式构成的,在商业世界里却有很多种选择。

 

我们还是拿老王的故事举例——老王在路边摆摊卖西瓜,进价5块,出价8块,他的盈利模式是什么?

 

你很容易想到:差价。所以如果每天有20个人买瓜,那他的盈利就是——

 

20*(8-5)=60元/天

 

某种程度上来说,大部分律师的商业模式就是老王模式——我来一个客户,做一单业务,赚一单钱。

 

这背后的风险在于,如果今天冒出来一个老李,也在这个路边摆摊卖西瓜,在同样的模式下,大家最终竞争的结果一定是价格越来越低。在“差价模式”下,比拼的基本只能是价格。

 

但即使是老王卖瓜,也依然可以通过建立新的盈利模式,改变竞争格局。比如,老王推出会员服务,如果客户花10元/人成为会员,西瓜就可以按成本价出售。这样,他就把自己的盈利模式由赚差价,变成赚会员费。如果他能每天把买瓜的20个客户,转化出10个会员,那他的盈利模式就变成了——

 

10*10=100元/天

 

而会员与老王的联系更紧密,他接下来可以卖给他们毛利更高的水果(比如樱桃),原来用来赚差价的西瓜,变成了他获取会员的成本。

 

电商行业里有个概念叫“引流品”——说的就是一些商家,会通过提供某些特别有价值的低毛利的产品\服务,吸引客户建立长期持续的关系,从而为后续提供更高利润的增值服务带来可能。

 

同样的道理,放在法律服务上也是一样——除了从客户身上赚取每一单的差价之外,有没有可能通过转换盈利模式,从老王模式变成会员模式?

 

事实上,很多律师、机构面向客户提供法律顾问业务,核心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这些客户身上做增值服务,从而最终获得更高收益。因此他可以以成本价格服务客户,在同样的服务水平下,这种策略就会比那些简单提供顾问单位服务的律师更有优势。

 

如果你的模式是“赚差价”,那么你只能通过提供差异化服务(我卖的西瓜没人能卖)来强化自己的竞争优势。但如果客户需要的只是个普通的西瓜,你换了更有差异化的产品,就意味着你可能需要切换自己的客户群体。而如果你还是希望面向这类客户提供服务,那么调整自己的竞争策略,把某些服务当做“引流品”,从赚一次钱,转化为赚长期的钱,也同样有机会形成优势。

 

04

 

解决了用户、产品和盈利模式之后,才会涉及推广模式的问题。

 

不少律师都认同营销很重要,但是营销能产生效果的前提,是先想清楚前面三个关键要素,再有的放矢地进行投入。而所谓模式,就是指要建立一个体系,用更持续的方式触达你的目标客户群,最重要的是,要形成一个客户转化的管道。

 

很多律师都知道要做“营销行为”——比如讲课、写作、出书、开会、投广告……总之,就是尽可能地想办法让更多人知道自己。但极少律师会建立“营销体系”——管理客户从认识、认知、认同到最后形成购买的整个过程。

 

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专注的是“曝光量”,后者专注的是“转化率”。

 

法律服务的特点是决策复杂,所以客户从通过你的营销行为第一次接触到你开始,到最后形成交易机会,到交易达成,往往会经过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你不仅需要让客户“知道你能解决他的什么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管理客户从“产生需求”到“决策购买”的整个周期。

 

搭建一个标准的客户管理体系,都需要至少完成三个方面的工作。

 

1.客户筛选:判断哪些客户是你最终需要重点投入的客户

2.客户跟进:当客户产生需求时,能够持续通过客户管理,增强客户对你的信任

3.交易促成:当客户需要决策购买时,提供独特的购买理由,让客户最终选择你

 

很多律师做的很多营销动作,其实都只是对自己的潜在目标客户建立印象的手段。这个阶段建立联系的客户,并不一定都是你的最终目标客户。前文之所以强调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客户群体,就是为了让你在筛选客户时,更有针对性。

 

而对应到具体的场景,就是当有一个客户过来和你咨询问题时,比起简单地回答或者不回答他,你最需要判断的是:

 

  他是不是你的目标客户?

  他有没有真实的购买力?

  他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不是因为信任还不够?

 

没有购买力的客户,不是你的客户。而如果客户只是信任还不够,那么你不仅需要认真回答他的问题,还需要在后续的跟进中,通过挖掘他的需求,把某些问题放在更早期解决,是强化他对你的信任。

 

而当客户已经足够信任,需要决策购买时,你就需要强化自己的独特优势,给客户一个或者多个“选择你的理由”(我更资深、我更了解你、我是专家、我经验丰富……),帮助他做出最终的购买决策。

 

05

 

商业模式是个无止境的问题,但不论什么商业模式,最终需要具备的构成要素都差不多。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如果给你1个亿,你会怎么花?

 

这个问题并非让你回答出“具体的做法”,而是希望借这个机会,帮助你从整体上梳理自己的商业模式——然后看哪些地方,是通过金钱的投入可以扩张的。

 

  如果你的商业模式选择是做客户,然后做后续的增值服务,那么你就需要把多数的资源都投入在客户获取上——把引流业务(老王的西瓜)的成本尽可能压低;做尽可能多的曝光投放……

  如果你的商业模式选择是做垂直业务,那么你就需要把多数的资源都投入在能力建设上——尽可能地建立自己的专业壁垒,形成别人无法企及的能力差异;尽可能多地和渠道合作,寻找广泛的合作伙伴……

 

而这一切的前提,需要你清楚了解自己的目标客户,并围绕目标客户定义自己的核心业务以及客户关系,明确自己的盈利模式,并建立可控的营销体系。

 

用户模式、产品模式、盈利模式以及推广模式,就是商业模式中最核心的构成要素。

 

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