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系列:伯禽的使命

 恶猪王520 2018-06-26

来自上下五千年 07:11

点击上方收听音频


上期我们讲到周公以德服人,在春秋的篇章里留下了许多的佳话。而他的大儿子伯禽,下定决心继承父亲的衣钵,到鲁国做一个贤明的君主。


周公的大儿子伯禽在受封鲁君之前,曾任周朝的大祝之官。大祝又称春官宗伯,是中国古代的官名,西周的时候开始设立,它属于六卿之一,主要的职责就是掌管“邦礼”,也就是管理一个国家的礼治,在当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管理岗位。换句话说,周王朝所有的祭祀活动都由大祝说了算。由此可见,伯禽的专业知识和为人之贤德,确有过人之处。


伯禽到了鲁国之后,没过多久,周王朝便出了一件大事。周武王死后,他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见周成王年幼,纲纪不稳便萌生了篡位夺权之心,但是又忌惮周公的威望,于是采取了自古以来广为使用的办法。也许您已经猜到了这是什么办法,没错,它就是谣言!又是可怕的谣言……

他们制定好计划后,开始散播谣言,说周公刚愎自用独揽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广布党羽培植亲近之人,大有自立为君之心。并且在谣言取得一定成绩后,联络了商纣王的后代武庚和商王朝的贵族旧部,发动了“三监之乱”。企图一举除掉周公旦另立新君。与此同时,原在东北角落里看热闹的淮夷、徐戎等蛮夷部落也借机发动战乱,想趁机捞得一杯羹。


在这里我要和大家解释一下,西周灭商之后,东方的一些部族并没有马上归顺周王朝,而是拭目以待的态度。因此周朝最初实行的分封制,一个最重要的目的便是“以藩屏周”,借助邦国的力量来开疆辟土,拱卫周朝的权利。故而伯禽被封于鲁国后,鲁国便代表了周王室,担负起镇服这些蛮夷的使命。



话说回来,眼看着周王室陷入险境,周公被视为了眼中钉,肉中刺,伯禽哪里还能坐得住呢?当下二话不说,马上调集兵马,直奔这些蛮夷而来。心里想,正愁没借口收拾你们这些蛮夷呢,这下倒好,自己送上门来了。想在老虎头上拔毛?就凭你们一群跳梁小丑怕还没有这个资格。


不过话虽如此,但是想要靠鲁国之力平定叛乱还是远远不够的。好在周王室还有另一个坚强的后盾,他就是赫赫有名的齐太公吕尚,也就是我们老百姓所称的姜子牙。于是,灭掉商纣的全明星阵容再一次出现了:周公坐镇京都,太公运筹帷幄,而伯禽则冲锋陷阵。三方左呼右应,配合默契,经过两年的战斗,终于平定了这场忤逆的叛乱。


姜子牙

(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中国著名历史人物,商末周初人。


平息叛乱后的伯禽,并未居功自傲而是回到了鲁国,继续他的“文治”。伯禽一心想把周礼融入到鲁国的政治文化中,为此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改革当地的风俗礼仪。等到想起来向父亲汇报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三年之久。看到父亲很不理解的样子,伯禽小声地辩解道,寻常百姓的父母去世还要守丧三年呢。可见周礼在伯禽的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了。


说到此不由得发出感叹,往往因为过于的执着而变得偏执,忘了变通。其实真正有智慧的人从来不会拘泥于表面功夫。当初姜子牙去齐国赴任,只干了五个月就跑回去向周公汇报,说自己顺应当地民俗,简化了君臣之礼,所以干起活来得心应手。两下相比,周公不由得长叹,看来鲁国以后要归附于齐国了!言下之意,你伯禽治理国家条条框框太多,怎么留得住人心呢?凡事讲究个度,过了这个度,好事也就变成了坏事了。


我们不得不佩服周公的远见卓识,事物的本质往往不在表象,而在致用。文化不能被灵活应用,这种文化就是一种教条的形式。就如同现在的国学热,穿汉服唐装是表,心中没有尊师重道之情,没有对自然的敬畏,蒙蔽了纯善之心,文化不过是一次掩盖内心自卑的手段罢了。看到身边有很多朋友手带佛珠,或紫檀或蜜蜡,但心中无慈悲,学佛又有何用呢?只会口若悬河,大谈结缘了某位高僧或是沉迷于教理之中罢了。



再说伯禽,在他的治理下,鲁国自此一跃成为“礼仪之邦”,政治和经济也有了很崭新的改变。但是繁文缛节的形式也随之传承了下来。一直到公元前817年,鲁国发生了一件大事,而这件事情之后导致了鲁国的礼制崩塌


到底是什么事情给鲁国带来了如此的动荡呢?我们明天接着说。春秋大义闻古知新,感谢您的关注,我们明天再见。


——     明天再见     ——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闻古知新(ID:wenguzhixin2017)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责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