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俞穴的主病和临床运用的一般规律

 wyfx100 2018-06-26

       五俞穴的主病规律,分别见载于《灵枢-寿夭刚柔》、《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以及《难经》中。如“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这说明脏病取脏经的荥穴、俞穴;腑病取足三阳经上的六腑合穴,筋骨有病可适当配合脏经的经穴同治。又如“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这是五变合于五俞的应用规律。

        后来《难经》在《内经》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五俞的主病是:“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此五脏六腑井荥俞经合所主病也。”这是因为阴井属木,内应肝脏,若肝气郁结则脾土受邪,故现心下满,可取治于井。荥属火,内应心脏,若心火亢炎,必现身热诸疾,可取治于荥。俞属土,内应脾脏,脾主四肢,喜燥恶湿,所以当脾失健运则四肢沉重微肿,可取治于俞。经属金内应肺脏,外合皮毛而司呼吸,所以当表邪传肺,发生寒热咳嗽时,可取治于经。合属水,内应肾脏,肾开窍于二阴,所以当肾脏失常则病逆气而泄,可取治于合。

       由此可见《难经》所说的五俞主病,多指阴经五俞穴。根据上述原则,结合临床实践证明:

       井穴:主治中风卒倒,不省人事,咽痛,癫狂,一切急性热病。施用泻法,使之出血,有清热开窍,恢复神志之效。如临床常点刺少商出血治疗咽喉肿痛,水谷难下,有消肿止痛之效;艾灸大敦可迅速控制癫痫发作;点刺中冲可恢复卒然昏倒之中风闭症及休克、晕针诸疾。考井穴之所以有清热开窍,恢复神志的功能,乃因五脏之所藏者,精神气血魂魄也,故曰“取之于井”即是这个道理。

       另外根据《灵枢-终始》、《卫气失常》等篇,运用并穴,还可在经络盛满,血脉郁闭的情况下,所谓“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如是者不开,则血脉闭塞,气无所行,流淫于中,五藏内伤”之时,泻井穴出血,可收急救泻热之效。其次当邪客于络,可适用缪刺之时,亦可取各经井穴疗之。

       荥穴:主治一切热性疾病,如疟疾时冷时热,可刺小肠经前谷穴;掌中发热可刺心包经劳宫;外感肺热,发生咳喘颊赤,可刺肺经鱼际,总凡各经热病初起,病变于色者,皆可取其荥穴疗之,所以说荥主身热。

       俞穴:主治一切肢节疼痛时好时犯的各种疼痛疾病,有通经活络,散瘀止痛之效。如风湿腕、肩、背痛可取小肠经后溪;上肢内侧痹痛,可取大陵、太渊;下肢痹痛,可取太冲、太溪疗之,这是根据“病时间时甚者,取之俞”的原则所决定的。

       经穴:除主治肺经受邪引起的寒热咳喘外,根据“病变于音者,取之于经”的原则,凡各经病变累及某一脏器时,即可取该经之经穴疗之,可调整其偏盛,纠正其失调。如肺经失调,症见寒热喘咳,可取本经经穴经渠疗之。又如脾脉上连舌本,散舌下,所以本经所发生的舌本强痛,可取本经经穴商丘疗之。再如三焦火盛,症见胁痛目赤,大便不通者,可刺泻本经经穴支沟疗之,有清三焦之热,通腑降逆之效。

       合穴:根据“合主逆气而泄”及“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的原则,体会出合穴主治一切胃肠疾病及一切慢性疾病,有健脾强胃,扶正培元,祛邪防病之效。如足三里可治一切胃肠疾病;曲池可治肠病;阴陵泉有利尿的作用;少海可治心脏疾病,尺泽可治肺经疾病。

        这里还要说明一点,就是阳经的荥穴、俞穴在临床应用时,还可根据“荥俞洽外经’的原则,用于治疗本经所过之处的外部经脉疾病,正如《灵枢-五乱》篇中所说:“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阳荥输。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阳明、少阳之荥输”,这就是“荥俞治外经”的具体体现。

       其次根据《灵枢-本输》篇“六府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说明阴经和阳经,其经脉原气对脏府的作用有所不同。因为阴经的合穴,其经气深入内脏,故可治本脏病,而手三阳的合穴,由于脉气不直接作用于本府,故不主本府的疾患;足三阳经的合穴,手三阳经的下输穴,是阳经脉气别入内府的地方,因此这些经穴是治疗本腑的要穴,所谓“邪在府,取之合”。

       综上所述,说明五俞各穴与脏腑有密切关系,是脏腑病的主要施术点,临床只要针对病情,恰当施术,就可以消除固疾,纠治由病理变化所产生的十二经病变,促使受害的经脉恢复平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