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本细读 | 实践策略(三)互文参照,彰显深层的诗意

 剽悍前行 2018-06-26


 

文本诗意如何开掘?我觉得基本的、有效的方法就是文本细读。在我看来,文本细读是方法,文本诗意是目的。让文本细读指向文本诗意,在文本细读中开掘文本诗意,使文本细读成为文本诗意的实现过程,这是诗意语文走向实践的重要策略。


互文参照,彰显深层的诗意

互文参照,就是拿两个以上的文本互为印证、互相阐释,用谭学纯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要“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


面对多重话语,你要潜下心来,进行各种方式的比较,什么横向的比较,纵向的比较,类比等等,在比较的过程中去参究、印证不同文本所拥有的不同色彩、不同质感、不同情调,从而彰显文本各自深层的诗意。


举个例子,比如说这两首古诗:




这两首诗,你把它们搁在一块儿细读,让两首诗成为各自的背景、各自的阐释,那么,跟你一首一首、互不搭界的细读,对于诗意的开掘和把握是有深度和力度上的区别的。


比如,《题临安邸》写了一种人,“游人”。何谓“游人”?请注意,“游人”非“游客”,此处的“游人”特指南宋小朝廷的那些达官贵人。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也写了一种人,“遗民”。何谓“遗民”?显然是指被南宋王朝遗留、遗忘乃至遗弃在中原一带的北宋子民。


这是两种人,一种人的状态用诗中的字眼来说就是“醉”,这个“醉”不是我们常讲的“沉醉”、“陶醉”。面对这个“醉”字,你会看到腐朽的、没落的达官贵人们的种种丑态。


比如烂醉如泥、纸醉金迷、醉生梦死。另一种人的状态,也用诗中的字眼来说就是“泪”,泪湿衣衫、血泪斑斑、欲哭无泪。两种人,两种生活,两个世界。这种比照,是红与黑的比照、血与火的映照、战争与和平的参照。


但这只是一种表象的、表面的互文关系,深层的互文又在哪里呢?细读之,你一定明白,两种人有着明显的因果联系。


第一,游人与遗民本是一国之人,如今,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第二,游人本该救遗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是,游人已醉、北定空望。第三,遗民无时无刻不在企盼游人的到来,可怜,泪尽胡尘、永无尽头。于是,两首诗的因果互文,得以充分彰显。


然而,文本的深层诗意似乎并未到此为止。你看,“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一年过去了,遗民们翘首企盼王师来收复故土。但是,没有。五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五十年过去了,黑发人都熬成白发人了,王师还是没有来。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王师没有来。


王师在哪里?这是遗民的呼唤,也是诗人的呼唤!你再看,“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问问那个无道昏君,西湖歌舞几时休?问问那些奸臣小人,西湖歌舞几时休?问问那帮无能王师,西湖歌舞几时休?替白发苍苍的老人们问一问,西湖歌舞几时休?替骨瘦如柴的孩子们问一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一个“望”,望出的是诗人的忧国忧民;那么,一个“问”,问出的难道不是诗人的忧国忧民吗?为黎民而忧、为社稷而忧、先天下之忧而忧,这正是文本的深层诗意所在。


在这里,互文参照更多的是在一个共时空的横向线索上展开,当然,互文的展开方式肯定不止于此。它还可以是跨时空的纵向展开,超时空的联想展开等等。


我觉得,互文关系的建立,并非在于要比出一个谁高谁低、孰优孰劣。事实上,文本总是以各自的个性和特色跻身于文字的丛林,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意义和价值。互文的深层意蕴在于,各自为镜,从而各自成为更具个性的各自。


这是文本的生态,亦是文本的深层诗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