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提升课堂教学“立体化”的三个路径,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晨昏之痕 2018-06-26


课堂教学语言“立体化”,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呈现出多样性、多层性的特点,教师通过这样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生活、成长的场所。“立体化”教学语言使得课堂上师生的生存状态也“立体化”了:全方位呈现、全方位参与、全方位互动,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高质、高效。


1

课前相关材料的准备

 

首先,教师应搜集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资料。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些例子”,在课堂上,教师就是要运用这些例子使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能力。教材中的内容是极为有限的,但它所涉及的方面却很广。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否则就成为只能见到一小片天的“井底之蛙”。教师应该把有助于学习关键知识的材料尽量找来,然后再发掘、提炼这些材料。教师掌握了丰富的材料,又在整理材料方面下功夫,他们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对所讲的内容了如指掌、运用自如。


以一位语文教师为例,他应找到课文作者的资料,以增进对作者的了解;他也应找到课文相关背景的资料,以更好地把握作者意图,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他还应找一些对课文分析、评论的资料,从而拓展、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语文教师只有对课文有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浅出,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奇妙境地,从而更透彻地领悟文章。

 

其次,教师应搜集相关的学科知识材料。教材为教师进行学科教学提供了多重可能。学科教学离不开学科知识的学习,教师借助教材把学科知识融入其中,使得学科知识更亲切可感,更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把握。如果脱离相关支撑性内容,单纯地进行学科知识教学,那么课堂可能会枯燥乏味,教学效果肯定好不了。哪些学科知识才是合适的?如何把学科知识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如何让学科知识更好地呈现出来?这些都是教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最后,教师还应搜集拓展性的内容资料。教材所承载的知识是大多数学生都要掌握的,是最低的要求。如果仅仅满足于这个要求,那么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就可能“吃不饱”,而且这也不利于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每堂课教师都要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针对教材的内容安排拓展性的知识。这样的安排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层次性,照顾了学生的差异性。

 

另外,为了教学上的方便,教师还应准备一些用于“穿针引线”的材料,如相关人物的故事、与课堂知识有关的趣闻等。这些材料犹如烹饪时的味精,教师的恰当运用能让学生感觉更加津津有味。诚如蒙妮所言,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游戏等均可引入课堂,随心所欲,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2

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

 

首先,课堂教学语言应力求多样化。没有人喜欢单一的语言表达形式,课堂教学更是如此,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意志力有待加强的学生。课堂教学语言如此重要,以至于决定了学生对这门课的态度和行为。教师只有尽力使自己的语言多样化,不断地给予学生新鲜的语言刺激,才能使学生保持对教学的兴趣。“教师通过优美的音色、音质、音高、音强、音调、节奏、气息、语速等因素的协调,让学生听课感到赏心悦目如沐春风,心旷神怡美不胜收,从而产生极大的快乐愉悦舒心。”


教师可以通过变换表达句式使语言多样化,比如,陈述句与疑问句的搭配、祈使句与感叹句的搭配等。在使用不同句式时,语调应根据语境的变化而改变:有的是降调,有的是升调,有的是前升后降。句式的变化和语调的变化结合在一起,将使教学语言富有色彩,从而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吸引力。教师也可以通过变换表达内容使语言多样化。教师表达的内容既可以是通俗易懂的,如同日常生活一般普通,也可以是富含哲理的,需要学生细心思索才能有所领悟;教师既可以介绍严谨的学科知识,也可以补充趣味内容。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向学生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这正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这样的教学语言像磁石一般自始至终牵动着学生的心。教师只有通过多样化的语言,才能在课堂编织出一个立体化的心灵沟通的网络,为高效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其次,课堂教学语言应饱含激情。好的语言往往是情与理的有机融合。如果课堂教学语言是冷冰冰的,缺乏情感的润色,那么它对于学生来说很可能就是面目可憎的、不受欢迎的,教师的引导也就很难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这几乎宣告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失败。“声音只有通过把一种情感纳入它里面去又由它共鸣出来,才能成为真正的意味深长的表现。”情感是教学语言题中应有之义,是教师与学生有效沟通的重要保证。教学语言需要激情。


教学语言饱含激情,将使语言更动听、更有味,从而更容易入耳、入心;教学语言饱含激情,将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吸引到教学中;教学语言饱含激情,能引发学生无限的想象,从而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李阳的“疯狂英语”之所以火遍大江南北,原因就在于富于激情的主讲教师感染了学习者,使在有限的学习空间里人数众多的学习者激情四射,场面自然就有点“疯狂”了。在激情的引领下,学习者全身心地投入英语学习中,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这种现象已为心理学研究所证实。当然,并非所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有那么强烈的激情,因为这涉及教师的个性问题。有的教师比较理性、内敛,他就不适合这种表达形式。但是,无论哪种类型的教师,都应在教学中调动自己的情感因素,使自己的语言含情,以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最后,课堂教学语言应富有启发性。课堂教学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在信息技术较落后、信息闭塞的年代,教师在课堂上花主要精力向学生传授知识,这可以理解。在当代,如果教师还是一味地给学生讲知识,那么他就落伍了,因为教师讲的所谓知识学生可能早已熟知。学生借助互联网就能做到这点。即使是未知的领域,学生只要上网一查,就能一目了然。


所以,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的作用正从传授知识转向如何获取知识、如何对知识进行鉴别、如何运用知识,甚至是如何实现知识的创新。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不是为了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富有启发性的,应向学生提供相关线索,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案。教师“动情的一句话使学生易感的心灵受到了触动,引发了继续探究的冲动”。教师说话时的语气也有讲究,不要一味地使用陈述、祈使语气,也要使用提问、质疑的语气,以激发学生的思考。



 

3

课后教学语言的反思

 

首先,反思课堂上说错之处。教师在课堂上肯定得说不少话。一些细小的口误,可以忽略不计(当然,不出现这些错误更好),但是,教学中的核心概念是不能出错的,这是原则问题。核心概念的表述要严谨、准确、精练,不可含糊不清,更不能谬误百出。介于这两种情况之间的错误是教师需要经常关注,并力求今后少犯甚至不犯的。比如,一位语文教师在分析字词时把一个易混淆的字音读错了,或者在讲课文时把某个作者、某个地名记错了。偶尔出现这样的错误,学生可以理解,如果经常出现,学生就可能对教师产生一些负面评价。追求教学语言的准确,既是确保教师在学生心目中良好形象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让学生在教学上对教师保持信赖感的前提。缺少了这些,教学将很难顺利进行。教师可以让学生反馈课堂上教师的口误,也可以自己发现其中的一些口误,并把它们醒目地记下来,反复纠正,避免再犯。

 

其次,反思课堂上没说透之处。教学内容有深浅之分,这些内容该如何呈现给学生,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相同的教学内容,有的教师钻研得很深,讲得很透,有的只是停留在表面。虽然前者对于教学更有利,但在教学中教师并不一定要讲得那么深,这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做出安排。另外,教师能不能深入浅出地讲也很重要。如果能让全体学生都深入地认识、掌握教学内容,又何乐而不为呢?“因此,教师传授知识时,要设法以恰当的语言方式把有关的概念、定义、规律、范畴等给学生讲述清楚,分析透彻,为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认识能力创造条件。”教师在课后应经常反思自己的讲授,问一问这堂课有没有把重点知识讲透,没有讲透的原因在哪里,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怎么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把握能力。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教师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增强了,课堂教学语言的“立体化”就有了更好的保障。

 

最后,反思课堂上说过头之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一时脑热,说了一些过于主观的话,其准确性就值得推敲。教师有时为了在学生中引起反应,故意夸大其词,就是如此。其实,这样的话还是少说为好。虽然从短期来看,夸大其词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能够赢得一些学生的喝彩,但是,久而久之,教师会被学生视为夸夸其谈的人,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就会打折扣。教学中的大多数概念是有其明确边界的,谁也不能随意夸大或缩小。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准确地表述。即使想在课堂上造成一定的“轰动”效应,也不能肆意妄为。

 



责任编辑:蓝海黎


本文来源:教育文摘周报。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