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成诗 这个成语的含义,我们应该都了解,意思是七步内就能完成一首诗。比喻有才气、文思敏捷。成语出处的典故,也都有所耳闻,出自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人曹植为其兄曹丕所逼而七步成诗。 现今流传的曹植《七步诗》的原文是: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但在记载这一事件的最早的书《世说新语·文学》中,其《七步诗》的原文是: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现今流传的版本,真的不是曹植所作吗?接下来我们就一探究竟。 分析 我们可以先从诗歌的韵律角度来考虑。 根据诗歌的体裁来划分,诗分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其根本的不同,就在于近体诗讲求格律工整,押韵十分严格,一般只押偶数句的韵,奇数句可押可不押。根据句数的不同,划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类。其中,四句为绝句,八句是律诗,超过八句为排律。而古体诗却没有这种严格的要求,诗歌的创作都很自由化,随诗人的心情来创作,不求格律。 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再回看这两首诗歌。 今本的《七步诗》正好有四句,第一句的韵脚为“萁”,第二句的韵脚为“泣”,第三句的韵脚为“生”,第四句的韵脚为“急”。除了第三句之外,其余三句的韵脚一致。根据诗歌的押韵情况来看,奇数句一般是可押可不押的。因此可以判断出,今本的《七步诗》的体裁是五言绝句。 原本的《七步诗》呢,有六句话,偶数句的韵脚分别是:“汁”“泣”“急”,可以看出,押韵是不一致的。而且句数也超过了四句,但没有达到八句,因此,可以判断出,原本的《七步诗》不是近体诗,那就应该属于古体诗了。 根据上述的分析,知道了两个版本的《七步诗》体裁不一致,那么到底哪一个版本是真的曹植所创作的呢?我们再来从时间上分析一下。 根据时间来划分古体诗和近体诗,现在的原则一般是:唐代之前的诗歌都属于古体诗,唐代及以后的诗歌大部分都是近体诗。而众所周知,曹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三国时期肯定是在唐代之前的,那么可以判断出,曹植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 因此,根据上述的分析,可以断定,今本流传的《七步诗》是后人所作的,不是曹植自己亲自所写。原本的《七步诗》才是曹植真正的创作。 引申 三曹 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称。因他们父子兄弟间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都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曹操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曹丕擅长诗文辞赋;曹植是创作五言诗的作家。代表作品为《短歌行》(曹操),《燕歌行》(曹丕),《洛神赋》(曹植)。 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曹操的诗歌,极受乐府影响,现存的诗歌全是乐府歌辞。这些诗歌虽用乐府旧题,却不因袭古人诗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缚,却又继承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挽歌,曹操却以之悯时悼乱。《步出东门行》原是感叹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的曲调,曹操却以之抒述一统天下的抱负及北征归来所见的壮景。可见曹操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歌,开启了建安文学的新风,也影响到后来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曹操诗的内容大致有三种: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以及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 曹丕 曹丕(187—226)是中国三国时代第一位杰出的伟大诗人。其《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燕歌行》从“思妇”的角度,反映了东汉末年战乱流离的现状,表达出被迫分离的男女内心的怨愤和惆怅。全诗用词不加雕琢,音节婉约,情致流转,被王夫之盛赞“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 曹植 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曹操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