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木木(爸妈精读主笔)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富书主播迷路的九尾狐朗读音频 随着2018年高考成绩的陆续发布,各省的高考第一名逐渐出现在公众面前。 湖北省的理科第一名,是一名还未满17岁的少年——郑凌骁,他考出了715分的好成绩,其中数学更是摘取了满分。 郑凌骁 在郑凌骁班主任的眼里,他并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死读书的孩子,他平时一样会玩手机玩微信玩游戏,但是一旦学习起来,就成为一个专注力非常强的人,有着非常高的学习效率。 来自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的学生卓夕聪获得了文科653分的好成绩,在采访中,我们发现这位学霸除了成绩优异、爱好篮球外,还在实外艺术节中担任主持,并自导自演了《赵氏孤儿》舞台剧。 无独有偶,去年江苏省理科高考状元潘慰慈,也同样不是大家传统中认为的苦苦求学的形象,他兴趣广泛,博览群书,并且非常会玩,打球下棋、竹笛吉他、音乐绘画等,都充满了喜爱和乐趣。 在对高考状元的调查中发现,很多的高考状元都是既会玩,又会学,甚至有很多状元还打得一手好游戏。 会玩, 正在拉开孩子的起跑线 前段时间,《极限挑战》节目组来到上海崇明中学“高考冲刺誓师大会”的现场,针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做了一次特别的专题节目。 学生们站在足球场的同一条起跑线上,由《极限挑战》的六位成员依次分别向在场的同学提出一个问题。 如果同学们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就可以前进到下一条线。反之,如果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就只能留在原地,继续等待下一轮问题。 其中一个问题便是:“你父母是否让你持续学习功课以外的一门特长,且目前还保持一定水准?” 在这个问题问出后,只有近一半的同学往前迈步。 未曾想到,孩子会玩,已经成为一种能力的要求,并且,孩子会玩的能力,正一步步拉开孩子的起跑线。 玩, 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 龙应台说“玩,可以说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 8200万的德国人占据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在德国,宪法规定禁止学前教育。 目的在于通过国家介入,禁止对孩子进行过早的知识学习,而让孩子通过充分的玩耍,来留给大脑更多的想象空间,通过玩来学习。 德国人认为大自然才是最好的学校,所以很多的小朋友会参加“森林公园”,他们在森林里,爬树、做冰屋、学会使用工具,在失败后,会在老师的鼓励下重新进行尝试。 在森林里,远离了城市及人工打造,没有车、没有电,只有柔软的土地,他们不用带纸笔上课,而是拿着木匠使用的刀和锯,用双手去触摸世界。 教育学家告诉我们:六岁以下儿童的主要任务不是学习而是玩。 美国儿科学会的研究也表明,自由玩耍会让孩子受益无穷。 比起早早安静地坐在书桌前学习知识,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摸爬滚打其实更有意义。 玩耍,是孩子学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的孩子通过与自然界的接触,逐步认知自然规律;在与玩具的接触中,感受到物体的守恒,增加感官能力和想象力;在与人的接触中,习得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智慧…… 学会玩耍,是孩子向这个世界学习的重要方式。 会玩, 就是让孩子积攒技能点 说起孩子爱玩,我们常常充满排斥。 因为在我们的理念里,认为“玩=玩物丧志”,古人告诉我们“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玩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于是我们常常会对孩子的贪玩如临大敌。 但是,马云在贵州“人工智能”高峰对话上却说道:
根据预测,在未来,算法、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知识领域的那些单纯重复而不需要创造的工作,到那时,很多不涉及人类特有共情和体验的工作,很可能将在这一波智能大潮中失业。 专家认为,未来将会属于那些很会玩的人,因为知识可以在书本上学习,而人类特有的体验和感受,只会从与外界接触的玩耍和活动中获得。 所以,孩子学会玩,也是一种能力,而且是未来世界的刚需。 限制孩子的玩耍, 可能正在限制他的成长 记得在我们家孩子小的时候,有一次跟别的几个孩子在一起拼乐高,其中一位5岁小朋友非常有创造力,他指挥着别的几个小孩分工合作,俨然是一个团队的灵魂人物。 后来,他妈妈来了,不停抱怨说好好的时间都浪费在玩积木上,应该回家做算术题,孩子眼巴巴地望着这些积木,哭着被妈妈拽回了家。 当孩子大了的时候,我们常常抱怨孩子缺乏创造力,思维太教条,可是创造思维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自发形成的,它在孩子的自我想象中萌发,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会发生,在团队的合作中也会相互启发。 会玩的孩子,会在玩耍中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通过玩耍去学会解决问题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很多画家是玩出来的,很多运动员是玩出来的,很多作品也都是玩出来的…… 席慕蓉曾说过:“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生活里没接触过大自然,譬如摸过树的皮、踩过干而脆的落叶,就没办法教他美术。因为,他没第一手接触过美。” 当我们的孩子拆掉家里的钟,研究指针为何会转动; 当他从小花园里兴奋地挖出一条蚯蚓,并递到你的面前; 当他用五颜六色的颜料在家里的雪白墙面上,画了一幅他心目中的星际大战…… 请慢一点指责他们,只要你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此刻在他们的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他们的眼神里满满地都是好奇。 当我们以成年人的标准,限制孩子的玩耍,有可能我们限制的,是孩子更好地成长。 陪玩的父母, 才会给予孩子最好的养育 前段时间,有段视频特别火。 曾是香港歌坛与邓丽君齐名的女歌手陈美龄,在淡出大众视野30年后,61岁的她再次以妈妈的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讲述自己做妈妈的独到智慧。 她的三个儿子,先后进入美国排名第一的斯坦福大学学习。 在谈到教育孩子的理念时,她说,做功课也是一种玩,玩得时候也是学习。 在遇到下雨时,他们会放下自己手上的事情,在公园的水里面放叶子,看谁的叶子跑得最快,妈妈问:“为什么会下雨呢?" 于是孩子会有很多的兴趣去找答案,孩子看得到,感觉得到的东西,学起来特别快。 有时候她在炒菜,孩子跑过来问她一个她不知道的问题,她会关上燃气灶,陪孩子去查询。 当家长陪着孩子玩,是对于孩子最深度地陪伴,在陪玩的过程中,不仅满足了孩子对于世界的探索欲望,同时也满足了孩子对于爱和陪伴的需求。 美国心理治疗专家亚历山大-鲁宏创立的生物动力学心理疗法认为:
而通常是,我们把成年人对生活的焦虑和压力放到了孩子身上,让孩子在孩童时期失去了创造与幻想的机会。 以至于在自己的青年和成年,带来现实与责任的缺失。 在孩子小的时候,好好陪着他去玩吧。 因为,会玩的孩子,在未来会更出色。 作者简介: 沐婉书(木木),富书签约作者,职场妈妈,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心理学及教育学的终身实践者。用最理性的思考,写最走心的文章,疗愈最冲突的内心。本文首发爸妈精读(ID:shenduwenhua),转载请加微信:fushul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