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身份:一个专注于做极致的猪油捞饭并通过1万小时定律锤炼的掌柜 我是叶掌柜,我专注于做极致的猪油捞饭!筋脆的猪油渣,黄澄澄地铺满眼眶;与此同时,那种猪油特有的浓烈香气不可阻挡地冲入鼻子。雪白晶莹的丝苗米冒出的热气,激得葱花香气瞬间升腾。大勺挥舞,秘酱一浇,红绿白金四色交相辉映。 当手中的勺子开始急不可耐地搅拌米饭,口中的唾液已经一发不可收地飞流直下…… (我不信你真忍得住!——掌柜语录一) 人人都爱美食,只是有些人羞于表达,觉得“贪吃”是罪过;更有些人明明经常吃重口味,在外却不断对人说:“我对吃无所谓,清淡健康就行”。 真是这样么? 我相信,每个坚持减肥的可怜人儿,都会在某个深夜,想一款油炸食品想到无法入睡。 (无法激起人“食欲”的“健康饮食”,对我来说毫无意义——掌柜语录二) 但是,我对食物的爱酣畅淋漓。 所以我辞职去开店! 难忘经典我的幼年属于80年代,物资仍相对匮乏。而一碗自家制的“猪油捞饭”便是我日思夜想的醍醐味。 柴火灶,杉木蒸饭桶,大锅熬的肥膘猪油;外婆用大口蓝边碗装饭,酱油猪油一浇,再撒上油渣,一口下去,即使烫掉半截舌头也在所不惜。捧着碗看一集《恐龙特急克塞号》,是视觉与味觉的双重盛宴。 醉心烹饪 成年后醉心烹饪。锅碗瓢盆一响,煎炒烹炸唱和;十来好友围坐,风卷残云而食。买菜洗菜做菜出菜,看着朋友们吃得奋不顾身,满面红光——这种畅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私房菜单中最拿手的,是猪油捞饭。 猪油捞饭溯源 有些人可能从来没吃过猪油捞饭,我讲几句: 1.最早的猪油捞饭《礼记》中周代专供天子之食的“八珍”,其中占头把交椅的“淳熬”, “煎醢加于陆稿上,沃之以膏”,即将肉酱煎熟之后放在米饭上,再浇上猪油。 2.民间的“穷人口味” 北京和广东叫猪油捞饭,其他各省大部称猪油拌饭,台湾称猪油饭,是从前中国南方的经典美味。从前人们生活贫困,不常有肉吃,就用猪油拿来直接食用或入菜。与鱼翅捞饭相比,猪油捞饭就有穷困的意思,类似网友称“香辣、川菜、豆豉等是穷人口味”的感觉。 3.死前必食的美味 蔡澜先生(才子、食神,《舌尖上的中国》总顾问。)撰《死前必食》,列数天下美食,猪油捞饭入选其一。“谷类之中,白米最佳,一碗猪油捞饭,吃了感激流泪”。 “在穷困的年代中,那碗东西是我们的山珍海味。”——《猪油万岁论》 准备开店 开店的初衷很明确——给吃货们极致的猪油捞饭体验。 在富丽堂皇的星级酒店,用精美的瓷器呈上小巧的食材,小口小口地品味——这不是我对猪油捞饭的理解。大碗出菜,大口吞食,这才是酣畅淋漓的饕餮王道。我不屑味精鸡精,更勿论添加剂;食材本身已可提炼出惊人美味,何须多此一举? 油、酱、肉、饭的比例需要数百上千次的微调;秘酱中各种酱汁的品牌、年份、种类、口感甚至发酵时间的选择和比例配比,更是花去我数以万计的工作小时。所谓1万小时定律,在热爱面前,更多的是享受而非煎熬。 开张 熟人都说我爱玩儿,这话不假。既然要开张了,那就要玩些不一样的。 所以除了钻研菜品之外,我试图营造一个和“猪油捞饭”这种经典菜品相匹配的氛围: 1.从小喜欢以“玩儿票”心态舞文弄墨,于是店里到处都是我的涂鸦。从菜单、广告、客户须知到招聘启事,一切都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中西结合,快哉。 进门即见的“食前先拌”,亦是为了让食客享受极致美味体验的“食用指南”。 2.喜欢国文,于是用文言文写了剧本,自己编剧,拍了一条“叶饭猪油捞饭”的教学视频,以国风特有的“复古、唯美”勾得吃货们馋虫乱生,涎垂三尺。 3.向来最喜欢淋漓酣畅的“大胃王比赛”,于是花几个月时间召集民间各路好手,在鼓楼戏台上演了一场“中外大胃王对抗赛”。中外各有一名选手在15分钟内狼吞4斤猪油捞饭,看得围观者直接“我伙呆”。 正式营业后,上门的吃货们出奇地多。到现在已经过了检验新店寿命的“三月之期”了,每天还是老客不断,新客盈门;前些天,因为人多还把我的玻璃门给挤爆了(笑)。 忙吗?当然忙!每天做几百上千份猪油捞饭,还要培训员工,策划活动,联系业务。全月无休。累?开玩笑!做自己如此热爱的事情怎么可能会累? 没错,我就是一个专注于做极致的猪油捞饭并通过1万小时定律锤炼的掌柜,我为大家带来经典而又酣畅淋漓的美味体验,我是人物! |
|
来自: 乐民乐己 > 《猪油拌饭(猪油捞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