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的疗效。方法:辨证分风寒湿痹、气滞血瘀、肾阳虚及久病劳损4型施治。结果:痊愈145例,有效4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7.67%。结论: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腰椎骨质增生有一定疗效。 【关键词】 腰椎骨质增生/中医药疗法;气滞血瘀 腰椎骨质增生多见于中老年人,笔者自2000年以来运用中药辨证治疗200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 辨证分型 2.1 风寒湿痹型 腰部疼痛酸重,转侧不便,痛时腰背拘挛难以屈伸,有时发麻牵连下肢,遇阴雨天加剧,身重。苔白,脉浮涩。治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止痛。药用:独活15g,桑寄生15g,熟地20g,牛膝15g,杜仲15g,当归10g,白芍20g,川芎10g,党参12g,茯苓20g,细辛6g,秦艽10g,防风10g,桂枝1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2.2 气滞血瘀型 腰部疼痛,活动受限,转侧不利,痛有定处,夜间尤甚,发时痛如针刺,得温不解,疼痛可向下肢放射,部分病人有外伤史,睡眠差,纳食不佳,大便干,舌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治以活血化瘀、壮腰补肾。药用:川芎12g,当归9g,赤芍15g,熟地30g,延胡索15g,姜黄12g,狗脊12g,杜仲15g,骨碎补12g,肉苁蓉12g,川牛膝15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2.3 肾阳虚型 腰膝酸软疼痛,绵绵不断,久坐、久立、久卧尤甚,每因劳累或遇风寒加重,兼见少腹拘紧,面色白光白,四肢不温,乏力头昏,大便稀溏,夜尿多,舌淡,脉沉细无力。治以温补肾阳,养血活血。药用:熟地30g,山药15g,枸杞子12g,山萸肉12g,菟丝子12g,杜仲12g,鹿角胶10g,当归10g,附子9g(先煎),肉桂6g,鸡血藤20g,乳香12g,没药12g。水煎服,每日1剂。 2.4 久病劳损型 劳累后腰部酸楚疼痛,四肢倦怠,腰部俯仰活动后更甚,按摩及温熨或休息可缓解,日久可兼疲乏懒言,表热自汗,纳少,苔薄白,脉细缓。治以益气养血,补肾壮骨,活络止痛。药用:黄芪30g,补骨脂15g,骨碎补12g,菟丝子12g,狗脊12g,续断12g,川芎12g,当归9g,白芍18g,鸡血藤20g,熟地黄30g,葛根20g。水煎服,每日1剂。 3 疗效标准与结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活动自如,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活动自如,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但长时间活动时仍稍感不适;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不能参加体力劳动。 3.2 治疗结果 经3个疗程治疗后,痊愈145例,占81.67%;有效8例,占16%;无效7例,占2.33%;总有效率97.67%。 4 小结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