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说因为被委以重任的邓禹西征不利,连吃败仗,刘秀无奈只得临阵换将,其时的偏将军冯异便接替邓禹进取关中。
“原先,三辅地区就遭受王莽、更始帝的交替践踏,灾难深重,今又加上赤眉、延岑的轮番暴行,白骨遍野、生灵涂炭,老百姓甚至没有地方诉苦。将军此行就是为了讨伐逆贼,安抚众生,对那些投降的营寨,只能是摧毁营寨,遣散部众,擒拿贼首送到洛阳,使其不能再聚众作乱。出征并不单纯是攻城略地,最重要的是平息叛乱、安抚百姓。所以你一定要对将领们勤加约束,不能像贼寇一样烧杀掳掠,常常告诫自己不给百姓造成更大痛苦!”很是亲民爱民的刘秀,亲自送好基友冯异到了河南,并对他语重心长地告诫道。
对于领导的殷切期望,也很是忠君爱民的冯异当然是叩头响应。他接受进军命令之后,便率军向西进发,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军威广播,很多盗贼望风披靡,纷纷投降。
此时的三辅地区,由于连年战乱,饥荒严重,甚至于发展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城郭全空。有幸活着的只能筑起营寨自保,坚壁清野。赤眉军眼看抢不到东西,面临饿死的境地,又只好领兵东归觅食,虽然其时还有二十余万部众,但一路上大家纷纷逃散,实力大减。
期间,冯异的西路军与赤眉军在华阴、湖县一带遭遇,相持两月有余,交锋达数十次,赤眉军也曾有五千余人前来投降。
接下来,便到了我们要重点表一表的崤底之战,这一役冯异重创了赤眉军,也就是冯异假扮赤眉军打赤眉军的那次颇有想象力的“战争杰作”,事后刘秀表扬他“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成语出处)的那次。
话说冯异带着刘秀赐予的七尺尚方宝剑,威风凛凛地受命西征,一路布施威信,从者无数。
当冯异和东归觅食的赤眉军在华阴一线相持对抗之时,恰好西征无功而返的邓禹与车骑将军邓弘有点颓废地应刘秀安排引兵东归,也到达了华阴,与冯异的部队会师。看到我军阵容强大,很想军事翻身的邓禹,立即要求与冯异联合进攻赤眉军。
然而,老天又一次让邓禹大失所望,一黑到底。
因为很想用一场久违的胜仗证明自己的邓禹,越想胜利却越是失败,这回还是改写不了败局,他的部将车骑将军邓弘抢先攻击赤眉军,反被多次打败过他们的赤眉军击溃,可谓是落花流水的那种惨败,不知是不是士兵们也有了“恐赤症”,反正就是赢不了,神了。
看到邓弘兵败如山倒,无奈邓禹、冯异只得亲率主力加以驰援,逼迫赤眉军后退,解了燃眉之急。
然后,看到没有胜算的冯异,好心劝说邓禹暂且收兵。
然而心浮气躁又求胜心切的邓禹却脑子拎不清地贪功追击,被实力同样强大的赤眉军在回溪(今河南宜阳西北)反戈一击,打得大败,士卒们死伤无数,纷纷逃散,可谓是溃不成军,甚至于作为主帅的邓禹只带了24骑仓皇逃回宜阳,狼狈不堪的样子,一味冲动的惩罚也。
此战还累及冯异弃马狂奔,只带几个人徒步走回溪阪(今河南渑池县南),逃回营寨,才捡回一条小命。
那是建武三年(公元27年)春,春寒料峭的时候。
从前线狼狈败归的冯异,并没有多大沮丧,反正胜败乃兵家常事,不争一时一地的得失。所以他此时最想迅速做好的工作就是收拢散兵,坚壁清野,整军再战。
很快,很有凝聚力的大树将军,通过收集溃卒以及投奔而来的当地地主武装,一下子又聚拢了数万大军,果然是坐树不言十分厉害的“人气王”。
有了如此人气,冯异也有了与赤眉军决一死战的底气。不久,冯异军与赤眉军复战于崤底(今河南渑池礼庄寨),并一举击溃了强大的敌军。
此役,大战双方都倾巢而出,战况惨烈,一直战到太阳偏西之时。
战前冯异先设下伏兵,为了迷惑敌军,浑身是计的冯异先选精壮之士穿上赤眉军军服,假扮赤眉军,伏于道旁,然后纵兵大战,等到赤眉军筋疲力尽之时,让伏兵杀出,凶猛地砍向赤眉军,这“自己人打自己人”,什么对什么嘛,连电影桥段都没这么神奇,于是难辨真假的赤眉军立马惊惶失措,阵脚大乱,也只能兵败如山倒,被冯异迫降了八万余人,可谓是振奋人心的大捷。
崤底大捷之后,心花怒放的刘秀,即刻下诏嘉许冯异,在这份叫《劳冯异诏》中,刘秀如此点赞冯异:“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大意就是说冯异先在回溪受挫,后在渑池获胜。正所谓在日出的东方吃了败仗,却在日落的西边打了胜仗,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于是成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便典出于此,喻指“在这里失败了,却在那边得到了胜利。”
刘秀还真是不折不扣的“成语帝”,出口成章也,连诏书语言都如此精彩,如其精彩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