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有个包青天,英明神武辨忠奸……” 说起包拯,就想起清官,说起清官,就想起好官,在国人耳熟能详的文学名著中或者影视作品里,清官和好官似乎画上了等号——只要是两袖清风的清官,便一定是个为民做主、救万民于水火的好官。 晚清谴责四大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却独树一帜,作为写“清官”作品里的一道泥石流,它直言清官之恶,告诉世人:“清官”不要钱,要命。 ![]() 《老残游记》是刘鹗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小说,作者刘鹗借游方郎中老残的眼睛,对彼时积贫积弊的封建腐朽社会进行“望闻问切”,描绘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社会风俗画卷。 主人公老残,虽唤“老残”,却不是又老又残,实际上,他是一个三十多岁健全的中年人,“老”源自周边的人对他学识品行的尊敬,“残”则取之他慕于唐朝名僧懒残的自号“补残”。 《老残游记》虽不似《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这般用直笔抨击嘲讽官吏阶级的腐化堕落,却也从侧面刻画揭露了晚清官场的黑暗,其中最为人称道便是它指出了“清官”、“君子”之恶。 ![]() “清官”之恶,恶在哪里? 这还得从《老残游记》里的一桩奇案说起。
![]() 《老残游记》里的刚弼,就是一个刚愎自用的“清官”,自以为天下浊他独清,实际枉顾人命,用百姓的鲜血染红他的头上花翎。刘鹗自评道,“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 贪官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手脚不干净,所以不敢大张旗鼓地为非作歹,清官却自以为不要钱,所以无所不为。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明人张守约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他写到,“做官不要钱,本分何足道。间有不洁者,便谓清官好。官清性多刻,民亦受苦恼。清而复爱民,乃是国之宝。” 清廉,乃是为官的本分,不能在清廉和贤明之间简单粗暴地画上等号。只有清廉又爱民如子的官员,才是真正的良吏。 学国学网&ID:lexueguoxue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平台,关注我们,更多精彩知识早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