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影像方志》山西卷方山篇解说文稿

 李磊明 2018-06-28

引言

山是这里的图腾。整个县域,处在群山环抱之中。

西汉初年,马铃叮咚,一个又一个疲惫的马队,从北向南来到这里,在这里休养生息、发展壮大,建都立国。这里成为民族融合的核心地带。

清朝初年,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学子,骑着一头瘦驴,带着两个家童,在大山之间的一条泥泞小路上踽踽前行,他就是后来享誉古今的清官廉吏于成龙。

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都梦想着有一天能走出大山,摆脱山的束缚。从这里走出去的人们,都对养育自己的穷乡僻壤倍加珍惜、眷恋。

这个山中之县,名叫方山。

 地名记,人物记,名胜记,民居记,美食记,当代记,后记

地名记

“地有方山,赤洪水出焉,故以名县。”

这是明代洪武版的《太原志》,对方山县名的记载。

从省城太原,走太(原)佳(县)高速,方山县高速口所在的村庄,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积翠村。积翠村原名方山村,是原来的方山县城所在地,断断续续的古城墙遗址,昭示了古方山县城在存在。

方山县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中段西侧。现在的方山县城圪洞镇,因为位于方山县地理疆域的中心地带,1971年恢复建县时,选为新址。

“智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灭之。休数年,使人请地于韩,(韩)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一于智伯。又使人请地于魏,(魏)致万家之邑一于智伯。又使人之赵,请蔡、皋狼之地。赵襄子弗与。”

                    《战国策﹒赵策》

这大概是史书上对方山县疆域的最早记载了。当时的皋狼所管辖的地域,要比现在的方山县大得多。现在方山县的大部和临县、离石的一部,都是当时的皋狼所管辖的地盘。

“孟增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

                    《史记》

孟增是赵氏之祖,皋狼是周成王分给他的封地。春秋后期,晋国被赵、韩、魏、智伯、范、中行六家大夫所控制,智伯联合赵、韩、魏三家,灭掉范氏和中行氏两家。然后凭借自己强大的实力,向韩、魏、赵索要土地。向赵家索要的,就是皋狼之地。

当时的皋狼,称为皋狼邑。西汉时设为皋狼县,属于西河郡。

这里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左国城遗址,位于方山县的第三大镇——峪口镇的南村。距今天的吕梁市政府所在地,约有25公里。距今天的方山县城,约有23公里。

同期左国城研究者薛奴成

这个遗址由内外相套的四座城池组成。四座城池就是四段历史。最里面的最小的城池,是春秋时期的皋狼邑。第二座城池是西汉时期的皋狼县。第三座城池是南单于庭左国城。最大的一座城是刘渊建立的汉国国都左国城。

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上崛起的一个强悍的民族,西汉时分为两支。一支被汉武帝打败,逃往东欧,这是北匈奴。另一支归服汉朝,内迁中原,这是南匈双。公元140年,南匈奴占领了皋狼县,将南单于庭迁到了皋狼县城。

“今离石左国城,即单于所迁庭也。”

                  《晋书﹒刘元海》

南单于庭迁到皋狼县以后,发展很快。曹操为控制南匈奴的发展,将南匈奴分为前后左中右五部,其中左部势力最强,他们在皋狼县城的基础上建成了左国城。当时,左国城内主要有五个少数民族,他们是匈奴、鲜卑、羯、氐、羌,史称“五胡”。左国城是五胡的核心基地。

公元304年的一天,左国城内旌旗猎猎、鼓声阵阵,南匈奴首领刘渊聚集了五万精兵,在这里发动起义。从此,开启了五个少数民族轮流杀伐、民不聊生的黑暗时代。刘渊建立的政权,国号为汉。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这个政权的国都就是左国城。

同期左国城研究者薛奴成

刘渊字元海,是南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的后裔。汉高祖刘邦为了拉拢冒顿单于,将一名宗室公主嫁给他,并与他约为兄弟,冒顿单于的子孙被赐予刘姓。刘渊登帝后,尊封三国时期的蜀汉皇帝刘禅为永怀皇帝,国号为汉。现在,方山县大武镇的刘姓,都称自己是刘渊的后代。

这段历史,史书上称作"五胡十六国"时期。左国城作为南匈奴的首脑机关,五胡的核心基地,汉赵国都,前后辉煌400多年。他们学儒家文化,与汉族通婚,在民族融合史上产生了里程碑式的意义。

400年后,南匈奴完全汉化,成为汉民族的一部分。隋炀帝大业3年(公元607年),县城北移到积翠山下的方山村,县名也改为方山县,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

特效:方山位置图及重要信息

县名:吕梁市方山县

面积:1434平方公里

人口:14.5

民族苗等33

特产:野生菌、沙棘、土豆、小杂粮

 人物记

清明时节,草长莺飞,位于峪口镇横泉村的一代廉吏于成龙墓园,正在举办清明祭扫活动。方山县的官员、横泉村的村民和来堡村的百姓,都自发地来到这里,祭扫这位忠君爱民的清官廉吏。

距离于成龙墓园十公里的来堡村,于成龙的后人,也在于家家祠祭奠着他们不平凡的祖先。于成龙故居的旁边,方山县的一位企业家投资修建了于成龙廉政文化园,被省里命名为山西省廉政教育基地。清正廉洁的于成龙,通过影视艺术和实景展示,从历史深处走进了世道人心,走到了我们身边。

这座坐北朝南的院落,是于成龙出生和生长的地方。从1617年出生,到1661年入仕,于成龙有4年时间,在太原崇善寺上学,有6年时间,在离石安国寺读书。其余35年时间,都在这里过着并不宽裕的耕读生活。 

公元1661年,45岁的于成龙接到任命,出任广西罗城县知县。这是于成龙真正意义上的人生起点,对他的家人来说,却是一次前途未卜的远行。家人不舍,一直向西送了十里,来到通往永宁州府的交通枢纽一一方山县峪口镇。于成龙泣别父母,向东面的家乡作了一个长揖,向南面的左国城遗址行了一个注目礼,绕城向南而去。

那时的罗城,荒凉落后,盗贼横行。老百姓不敢在城内居住,纷纷避居山谷,城里只有6户居民。于成龙来罗城治理了三年,县城变得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1667年,于成龙被两广总督举荐为广西省唯一卓异,升任四川合州知州。

采访:于成龙廉政文化园修建者高林清

清代有一个制度,吏部要定期考核官吏。文官三年,武官五年,政绩突出、才能优异者称为卓异。卓异推选十分严格,总督才有推荐权,一个省也就一个两个。于成龙为官23年,三次被举为“卓异”,这在整个清朝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罗城百姓至今怀念于知县,城中的主干道命名为于成龙大道,罗城广场塑了于成龙雕像,罗城公园建了清瑞祠,于成龙当年亲手栽下的两棵大榕树,无言地诉说着当地百姓对于成龙的怀念。 

 从山西东出太行,古代有八条通道,世称太行八陉,井陉是其中之一。四百多年前的一个仲春时节,官道上驶来一辆马车拉着的官轿,轿内坐着于成龙。

这里是晋冀两省的分界处,从这里东出山西,乡关万里,归程无期。于成龙感怀身世,写了一首七言律诗:

行行复过井陉口,白发皤皤非旧颜。

回首粤川多壮志,劳心闽楚少余闲。

钦承帝命巡畿辅,新沐皇恩出固关。

四十年前经熟路,于今一别到三山。

这一年,是公元1682年,诗中提及的广东、四川、福建、湖北,都是于成龙曾经任职的地方。于成龙离开家乡已经21年了,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返回故乡,是康熙皇帝特意恩准他归葬母亲的。21年的宦海风云和鞠躬尽瘁,他用多壮志、少余闲一带而过,只留下于今一别到三山的满腹乡愁和满头的萧萧白发,在旷野里逆风飘舞。

似乎有一种预感,马车绝尘而去。

两年以后,于成龙在南京的两江总督任上,端坐而逝。

采访:于成龙廉政文化园修建者高林清

于成龙病逝以后,同僚察看他的遗物,仅有几升盐米,一床布被,一件袍服,两条靴带,还有就是几十册书籍。江南百姓听到后悲痛难忍,泣不成声。

康熙皇帝亲自撰写碑文,称他为天下廉吏第一,赐予他高行清粹的金字匾额,谥其为清端

20年后,于成龙的长孙于准担任了贵州巡抚,成为于氏家族的又一名一品大员。他很好地继承了祖父的清廉遗风,康熙皇帝称赞他恺泽三吴滋化雨,节旄再世继清风。"

这座离吕梁市区不远的唐代寺院安国寺,至今完整保存着于成龙读书楼、于清端公祠、于中丞公生祠和莱公别墅等与于成龙、于准有关的建筑。

方山人以他的质朴和憨厚,养育了一代廉吏。从方山走出的一代廉吏,以他的清廉刚毅,活在了世世代代人们心中。 

名胜记

从于成龙的老家来堡村往东走大约不到5公里,就到了中国著名的道教胜地北武当山。北武当山是吕梁山的明珠,人称“三晋第一名山”。

这里是北武当山的主峰香炉峰金顶。于成龙在家时经常上山,在这里与道士们习武论道。这里的道士们延续了当年的文化传承,道乐和武术表演是这里常规的文化展示项目。

 “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

这是《永宁州志》里记载的一句话。意思是说,远古时期,洪水泛滥,鲧用堵的办法治水,形成了高原悬湖,大禹登上吕梁山,观察山势地形,选定在今天柳林县的孟门一带,凿龙门疏河道,这是大禹治水的开始。

由于年代久远,大禹治水的伟业已成神话,但从北武当山道庙的来龙去脉,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神话的雪泥鸿爪。

北武当山又名真武山,是方山先民供奉水神、求雨祈福的地方。相传禹为了祭父,将鲧封为水神,在北武当山上建玄天庙供奉,称为玄武大帝。宋大中祥符年间,宋真宗赵恒为避圣祖名讳,改玄武真武,俗称真武大帝。

玄武是道教之神,玄武的起源也是道教的起源。

同期:方山县道教协会会长杨登嵘

这是北武当山72景中最著名的景点——龟蛇斗智。这个是龟,这个是蛇。相传神龟和青蛇不安心修道,在这里麈战七七四十九天,被正好返回的真武大帝点化。“龟蛇”虎视,峭立崖畔,感觉经风一吹,就会坠落。我考察过全国众多的道教名山,大自然造就的如此神奇的龟蛇石,只有我们北武当山一处。

中国古代文化中有四大神兽,分别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玄武亦称玄冥,龟蛇合体,为水神。龟蛇石是水神的象征,是道教的标志性景观。

北武当山道庙始建于上古时代,鼎盛于唐。史书记载,唐代北武当山主道场,有住山道士80多人,在家道士1000多人。遇到法事,上山的各方道士可达800余人。由于历史久远,几经毁损,特别是清康熙59年正月初四天火焚山,各殿、庙、碑文、石刻损毁殆尽。后来几经修复、增建,规模还是远不如前。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北武当山作为中国道教名山,作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北武当山,已经成为方山文化旅游的核心名片。

民居记   

同期:小学生朗读赵氏祖训

敦孝悌,睦宗族。

力本业,慎交游。

和兄弟,训子弟。

尚勤俭,戒争讼。

遵法律,禁非为。

这是张家塔村在原址上修复的赵家祠堂,供奉着赵家从赵山开始的十代祖先。主持修复祠堂的这位先生,叫赵卫平,是赵家敦厚堂三门十二世孙,致力于张家塔民居保护和赵氏文化传承。这本250多页的《赵氏宗谱》,就是这些年赵卫平和村民们比较满意的成果。

同期:张家塔赵氏敦厚堂三门十二世孙赵卫平

这本《赵氏宗谱》的编撰,从动议、收集资料,到成书,前后花了十来年时间。2013年家谱完成后,我就开始筹划修复祠堂。说实话,这些都是小工程。保护村里的这些民居,才是萦绕在我心头的梦。

张家塔村是赵家的祖居地。清朝顺治初年,临县赵家塔村有一个很有名气的风水先生叫赵山。他发现张家塔是块风水宝地,便举家迁往。经过四世至八世,清代康熙年间到民国,修建了36个四合院、四座城门、三座庙宇、一座梦楼、一座祠堂、一座寺院,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落。

张家塔村,是中国传统古村落,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

同期:张家塔赵氏敦厚堂三门十二世孙赵卫平

张家塔民居是一座山沟里的城堡。这里是南门,原来上面还有城楼,城楼里可住人,也放有防御武器。这样的城门,有东南西北四座,全部依山势筑墙合围。如果发现情况异常,四大城门立即关闭,外来者便无法进村,因此当时张家塔被人们称为“私家皇城”。

在村里的中心位置,原来还有一座宝塔形的三层建筑,叫梦楼。与四大城门相呼应,是村中的瞭望中心和信息传递中心。如有敌情,更夫鸣锣,村民从梦中惊醒,立即穿衣迎战,梦楼由此得名。

张家塔民居的主体,是36座这样的四合院。每个院都是砖瓦石木结构,布局呈轴对称。北为正窑,东西两侧为侧窑,南为马棚、厕所,正窑上还有楼阁。全村院落依山就势,参差错落。各院落之间以甬道贯通,如遇突发事件,便于互相接应和支持。

同期:张家塔赵氏敦厚堂三门十二世孙赵卫平

这是我家的祖院。我们小时候,经常从这里进去,通过这里的暗道,从这里就出来了。咱们看看这个窑洞,这里一个门,这里一个门,这里还有一个门,这些都是过去联通甬道的门。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中国古代最牛的人防工程,但我知道,在这个村里,你可以不出院、不走门,到达36个院子的任何一个院子。

张家塔民居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水道构思十分巧妙,有明有暗,干支分明,户户连通,贯穿全村。

同期:张家塔赵氏敦厚堂三门十二世孙赵卫平

每个院落都有水道四条。这里一条,这里一条,这里一条,汇聚到这里,又从这里流出去,汇入这一条。这里是明道,这里是暗道。你看这里落差高的地方,有意做成这样,减少冲涮力度。这里是村中最大的出水暗道,过去可以通行212吉普车,所以绝无洪涝隐患。

当时的张家塔村出了很多名人,所以虽是民居建筑,却有很深的文化底蕴。每个院落大门上的木雕、彩绘,都讲究精细,字匾也体现出大家风范。

大门进去是照壁或屏风,体现了古人门户不相对的居住理念,上面的图案或文字,寄托着一家人的人生向往和精神追求。正窑的屋檐,与下面的高台相对,既挡日又挡雨。细雨濛濛中,一家人在屋檐下把酒桑麻、下棋聊天,恰似一幅闲适的民间风俗画。

人们说,站在对面山上眺望全村,张家塔民居的造型,像一个倒过来的字。

张家塔村距离方山县城和峪口镇都有20公里,处于深山环抱之中,比来堡村更为偏僻。然而,来堡村和张家塔村一东一西,一官一商,遥相呼应,在大约相同的时代,创造着各自的传奇。

张家塔赵家与来堡村于家也有交往。乾隆年间,时任翰林院庶吉士的于成龙曾孙于大檀,给张家塔的“敦厚堂”送来一块自己亲自写的匾额。这块“敦厚家风”的木匾,历二百年风雨,至今还高悬在赵家的门楣上,诉说着赵于两家绵延不绝的情谊。

三百年来,迁入张家塔的赵家子孙,走出山去经商,赚钱回来修窑。惦记的不仅是张家塔的风水,更有那剪不断的故乡情怀。

美食记

人的一生,最难以忘怀的,是味蕾的记忆。

在方山民间,有一种奇特的美食,几乎人人都爱吃,会做的人却不多。大家都知道叫什么,而为什么这么叫、名字应该怎么写,人们大多不太清楚。

包装上“食”字旁加一个“恶”字。

这是方山人为这种美食新造的一个字,字典里没有,电脑上打不出来。但这种美食,在方山却非常流行,家里,食堂,饭店,宾馆,并随着外出的方山人走向市里、省城。

这是方山县城郊一个普通的家庭。王大妈一早起来,准备各种食材,准备为我们手工作恶。

先把土豆去皮,洗净,上锅蒸熟。

用家用河捞机,把熟土豆压成泥,如此循环三次。

按一比一的比例放入粉面,和好。

最后按个人爱好放入佐料,上锅再蒸一个小时。

只放油、盐、味精、葱末的,是素恶

另加肉泥的,是浑恶。

还可加胡罗卜泥、绿色蔬菜泥做成彩恶。

以恶为原料,经过炒、煎、炖、煮,一桌香味扑鼻、色味俱佳的恶全席摆在了我们面前。

这是西红柿炒恶,这是方山烩菜,这是辣酱醮恶。恶,是这些菜品的主要成份。

方山人的贫困,方山人的聪明,方山人的豁达与幽默,在这小小的恶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相传,清朝康熙年间,方山有一秀才,要接待一位远道而来的朋友。无奈家境贫寒,没有好肉好菜,只能用当地出产的土豆变换花样。他苦思冥想多日,亲自设计调配,做出了一桌丰盛的土豆宴,让在场的朋友赞不绝口。其中有道新菜,晶莹剔透,滑溜可口,连本村的陪客都没见过。他向大家介绍了做法,朋友们都竖起了大姆指,说:你真 

在方山土话中,是厉害、有本事的意思,不料一传十、十传百,慢慢变成了这一美食的名字。

这是一家小型的方山恶机械加工作坊,各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标准,以保证产品的风味和质量。分散于各地的方山人,十分怀念故乡的味道,他们经常去方山人开的餐馆,只为吃上一餐正宗美味的方山“恶”。

走出大山的方山人,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寻找故乡的美味,就是寻找故乡的记忆。

当代记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方山县是吕梁山区集中连片的深度贫困县之一,到处是山。贫瘠、干旱、靠天吃饭、交通不便,是吕梁山深处贫困山村的真实写照。贫困村民为了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的日子,一直在努力着、奋斗着、憧憬着。

这个离峪口镇30多里山路的小村庄,有一个非常诗意的名字,花果山。

花果山上无花果,刘奴平一家是这里的原住民。

同期:花果山村民、移民搬迁户刘奴平

这是我家的旧窑洞,破破烂烂,住在里面非常危险。我家一家四口,两个孩子在外上学,老伴有病。我种几亩山坡地,农闲时吹吹唢呐,赚不了几个钱,生活非常困难。

这是峪口镇的移民搬迁小区。走进这个小区,如果没有人向你介绍,任你如何想象,也不可能想到,这是峪口镇为8个偏僻山村的三百多户贫困户建设的移民小区。

六层的楼高,是方山县一般商品房的层高。每栋楼的楼顶,都建有光伏电站。院子里的空地上,种着中草药。光伏电站和中草药的收入,作为小区集体收入,贴补小区物业。

同期:采访花果山村民、移民搬迁户刘奴平

你这个房子有多大面积?

84平方米。

买这套房子你花了多少钱?

一万多。

装修花了多少钱?

大概有3几万吧。

花果山上的贫困户,能住上小区里又好又便宜的搬迁房,多亏了这个中等偏瘦的壮年汉子。他是峪口村的主任。当镇里让他承担这8个村的移民搬迁任务时,他很发愁。峪口人多地少,本村的发展都受土地资源的限制,哪来的土地建这么多的移民搬迁房?

同期:方山县峪口镇峪口村主任崔林照

没有地皮,我们就想办法往高发展,向高度要效益。其他地方的移民搬迁房大多是平房,我们盖成小高层。还要降低建筑成本,让大家都能搬得起。

搬得起还要住得起,这就需要给大家创造就业门路。崔林照四处活动,引进资金,在小区建起了服装加工厂,承接服装定制。服装加工厂的工人,都是小区的贫困户。

同期:采访服装厂工人

你是这个小区的吗?

是的。

你们都是吗?

都是。

你们一个月能赚多少钱?

大概一千多吧。

一个人一个月一千多的工资,就能保证一个四口之家在现行标准下稳定脱贫。这个小区的模式,已成为山西移民搬迁的样板。全省各地的人们,纷纷来这里取经学习,省里也在这里召开了几次现场会,推广这里的经验。

这个中年汉子,还要为搬迁和稳定更多的人不断筹划。

精准扶贫,在路上也在心里。

后记

廉吏故里,贫困山区,正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2014126日,阳光灿烂。一架从北京起飞的大型客机,在吕梁机场缓缓降落,40分钟后,又从吕梁机场腾空起飞。吕梁人民乘飞机飞出吕梁山的梦想,化为了现实。

吕梁机场,吕梁山上唯一的机场,山西省唯一的山顶机场,就在方山县的南大门大武镇大武村。

 方山大武,作为吕梁新区的一部分,已成为航空、高速、高铁互通互连的新的立体交通枢纽。被山围着的方山人,将从大武出发,走出大山,走向美好的未来。

随着环城公路和旅游环路的开通,美丽的方山,将迎来各方游客。在文化旅游的发展中,方山将摆脱贫困,涅槃重生。

结束语   

廉吏故里,左国遗址,岁月沧桑凭浩叹;

道教圣地,吕梁新区,盛世华章赞和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