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命不息 唱戏不止一张随身携带的“遗嘱卡”——— 莱芜梆子表演艺术家张洪展追记

 悠哉乐哉 2018-06-29
​你因什么而执着自己的梦想?
六十六年砥砺前行,把一生都献给了挚爱的舞台。
你因什么而坚定莱芜讴传承?
十余年的仁爱笃行,每次演出都随身携带“遗嘱卡”。
正如你常说的:是那优美的二胡声,那动听的锣鼓声,那高亢美丽的唱腔,让我痴迷,让我兴奋,让我动情,让我向往。
2018年6月14日晚8点10分,在高庄街道对仙门村的一场控烟为主题的文艺演出中,莱芜梆子演员、老艺术家张洪展倒在了自己一生挚爱的舞台上。带着“我就想知道自己能唱到什么时候”的执着信念,走完了78岁的生命历程。​
其实,就在他倒下的前几天,他还活跃在很多个村庄、社区进行公益演出。家人和同事经常劝他多休息,张洪展回答:“只要群众喜欢听,我就一直唱下去。”
曾一起共事多年的莱芜梆子艺术团团长李长生说:“他把一生都献给了舞台,献给了莱芜梆子的发展。”就在张洪展去世的当天晚上,李长生在整理他的遗物时,从他随身携带的包里发现了两瓶救心丸,上衣口袋里一张身份证、一张医疗卡和一张自制的“小红卡”。
就是这张表面微微泛黄、有点磨损的“小红卡”,正反两面的红色纸上写着同样的43个字:“儿女切记,爹无论和哪家演出团舞台献艺,如出现身体不适或其他情况,不要找对方麻烦,自行处理。父留言。”
“很多年前就听说他有一张‘小红卡’,只是没见过。在同事们眼中,他谦虚好学、可亲可敬,在自己晚年的‘演员梦’里,不想因为自己的意外而给自己一生热爱的戏曲留下半点遗憾。”李长生感慨道。
1940年,张洪展出生于寨里镇前裴王村,自小就迷恋戏曲,梦想成为一名戏曲演员。12岁那年,第一次根随村里的“庄户剧团”登台演出,便一鸣惊人。1964年,张洪展进入莱芜梆子剧团,成为一名正式演员。
张洪展曾在口述自己的从艺路时说道:“我这一辈子,也没干其他什么事,就是热了一辈子戏,唱了一辈子戏,当了一辈子‘戏子’。回想走过的路,虽然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但俺心里是甜的,因为这一生干了俺最愿干的事, 圆了俺打小就想当演员的梦。”
2007年,从莱芜梆子剧团退出后,张洪展却从未离开喜爱的舞台,只要剧团有需要,他总是随叫随到。大约从那时起,受政府支持,莱芜的业余文化逐步步入兴盛和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从城市到镇街,从社区到农村,各地纷纷成立庄户剧团,全市最多时达到了130多家。而此时,名声在外的张洪展也受到了很多业余剧团的邀请。
“和当前很多明星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出场费不同,他从不因为自己是个名角而讲条件,从不谈报酬,很多时候他的‘出场费’就是管顿饭就行。”李长生说道,“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老艺术家对事业的钟情与热爱、对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的不遗余力,不计名、不计利。”
在张洪展的艺术生涯中,荣获过全国群星奖、全国精品工程奖等众多国家级荣誉,先后参加演出古装戏和现代戏50多部,其中参演的《三定桩》《红柳绿柳》《送猪记》等剧目更是家喻户晓。
张洪展有一儿一女,他的大儿子张卫在莱芜梆子剧团做舞美队长。在张卫的印象里,父亲几乎不休息,只要有剧团邀请演出,他就很兴奋地参加,对于这,家人早习以为常。“我们做孩子的都理解,因为唱戏已经融入到他的生命和血脉里。”张卫说。
前些年,因为社会上时有老人讹诈事件被曝出,深知自己身体状况的张洪展每逢家人团聚的时候,总是告诫自己的孩子,如果跟随剧团在外演出,万一发生特殊情况,不能赖人,更不能讹人。
“父亲身上的‘遗嘱卡’,我也是在出事那天才第一次见到。”张卫哽咽道,“从父亲参加业余剧团演出起,每逢家人聚在一起的时候,他总会有意无意地重复着嘱咐我们这些话。”
  张洪展去世前曾留下了3份遗书,最后1份是2015年写的,他希望子女能把他的骨灰撒到海河流水之处。对于这个愿望,张卫很是愧疚:“父亲所有的遗言,我们都遵从了,但唯有这一点我们没有帮他实现,因为我们不想找不到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