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时期的秦腔艺术家魏长生,有怎样的传奇人生?

 CITSLINC66 2021-02-22

魏长生(1744——1802),字婉卿,因排行老三,世称魏三。四川金堂人。十三岁随舅父卫保全来西安某卷烟铺当学徒,因与邻居之的学徒打架,逃出到蒲城大荔间之船社渡,入某戏班学戏。乾隆三十九年(1774)随班经同川转入北京演出。当时京城正时尚昆弋高腔,该秦腔班因实座不佳,遂返回西安。刻苦钻研数年后,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再度入京,参加北京的双庆班。学业创见《滚楼》一剧的主角黄赛花,轰动京城。观者日至千人,使京城六大班顿为减色,由于秦腔的剧目和表演使人耳目一新,士大夫亦为心碎。一时间使应变腔旧本置之高阁,六大班几无人过问或疏散去,艺人们纷纷投秦腔班觅食。

说起魏长生这个人,确实是挺传奇的,当年由他领导的秦腔剧团,到北京演出,一时之间让当时风头正盛的京腔无人问津,纷纷跑去听秦腔,这也是花雅之争的第二个阶段。

魏长生是四川人,因为排行第三,又被人称为魏三,是清朝乾隆时期的秦腔旦角演员。由于幼年家贫,全靠母亲做点手工活维持生活。在他十岁左右的时候,母亲辞世,他只好四处流浪。在流浪期间,他学习过川戏,但是技艺一般。

清朝时期的秦腔艺术家魏长生,有怎样的传奇人生?

在学艺期间,他为了生计,参加了当时的江湖组织“口国噜子”,就是类似于丐帮的一种帮派,清代地理学家严如煜《三省边防备览》介绍:'川中膏沃,易于存活,各省无业之民,聚集其间,结为朋党。其头目必才技过人,众共推之。择长林深谷,人迹不到之处,操习拳棒刀铳各艺,故其艺颇精。'

后来魏长生跟随着口国噜子里面的江湖艺人流浪到陕西西安,开始学习秦腔。在西安他与别人打架斗殴伤了人,畏罪潜逃,逃到了同州,又加入了同州梆子剧团,开始学习同州梆子。

清朝时期的秦腔艺术家魏长生,有怎样的传奇人生?

由于他有些川戏、秦腔基础,再加上流浪多年,有些不一般的见识,他在梆子剧团学的特别快。很快,魏长生的演技就在梆子剧团脱颖而出,开始具有了一定的名气。成名以后,魏长生继而再次学习秦腔,并且创造出了以胡琴为主伴奏、月琴为辅伴奏的“西秦腔”,并且改进了西秦腔的行当和程式,使其具有一定的规模性和专业性。

清朝时期的秦腔艺术家魏长生,有怎样的传奇人生?

乾隆三十九年,魏长生携着秦腔剧团,强势入驻京城,很快秦腔就受到了京城群众的好评,当时极其受宠的京腔六大名班,竟然门可罗雀,大伙儿都去听秦腔了。而还挂着官戏之名的昆曲,群众对其甚至“歌闻昆曲,辄哄然散去”。

但是由于秦腔当时受到官戏的压制,再加上当时秦腔的剧目多为男女情事,戏词中的确存在着低俗的字眼,被清廷禁演,被迫离开京城。

秦腔遭清廷禁止后,乾隆四十八年(1783)魏长生由北京至扬州演出,又轰动杨州。“演戏一出,赠以千金”。随后在苏、浙白完赣旅演出长达八年之久。后又回四川成都演出。嘉庆六年(1801)复至北京,他和他的弟子的演出同样受到北京观众的欢迎。翌年夏季,演出他的名剧秦腔《背娃进府》,下场后瘁死于后台。为秦腔艺术贡献了他最后的精力。

魏长生一生所到之处,他的秦腔艺术对当地戏曲部产生了一定影响。据说秦腔的踩跷和旦角“贻片子”的化桩、术都是他的创造,对后来的戏曲发展多有贡献。魏长生兼青衣、花旦、武旦、彩旦于一身,能戏甚多,如《背娃进府》的表大嫂,《香莲串》的秦香莲,《滚楼》的黄赛花《烤火》的尹碧莲,《卖胭脂》的王桂英,《庆顶珠》的肖碧莲,《铁三缘》的陈秀英,《富春楼》的陈三两等都是他常演的角色。

清朝时期的秦腔艺术家魏长生,有怎样的传奇人生?

魏长生当时在清朝名气扬名天下,连国外也听过他的名头,清朝官员小铁笛道人在《日下看花记》中记载:“海外咸知有魏三,清游名博大江南”。近代日本戏曲史家青木正儿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一书中将魏长生称颂为'旦色界辟一新纪元的天才,得写实之妙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