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万年】之三百四拾九:艺术大家魏长生,清代将秦腔艺术推向顶峰的花旦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陕西这方沃土地,不仅孕育了古老璀璨的古代文明,也孕育了丰富灿烂的秦地文化,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秦腔——就是在这里孕育诞生的。清代中叶,一大批优秀的秦腔戏曲艺术家脱颖而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魏长生。

清代乾隆嘉庆时期,秦腔逐渐走向成熟,在西安形成了著名的“三十六班”,其中如保符班、江东班、双寨班、锦绣班等都享有盛名。同时,这一时期的秦腔开始向全国传播。清乾隆年间,名冠南北的秦腔艺术大家魏长生,曾经三度进京演出,把秦腔艺术推向了顶峰,使之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光芒四射。

在魏长生所年处的清朝中叶,戏曲艺术有“花雅之争”,是指乾隆年间,被称为“雅部”的昆腔和被称为“花部”的其他地方戏曲剧种之间的竟争。明清时期,昆腔曾以间律、乐词优美而广受喜爱。但是清朝中叶后,昆腔逐渐衰落,地方戏曲兴起。

乾隆年间,北京先有京腔与昆腔争胜,后有以魏长生为代表的秦腔的冲击,最后又出现了徽班进京。在长期竞争中,昆剧终于败北。但“花部”和“雅部”在相互竞争的同时,也相互吸取精华,不断创新进步,促进了中国戏剧艺术的快速发展。

魏长生,因排行第三,人称“魏三”,四川人,家境贫寒,为讨生活,13岁来西安学戏,后成长为清乾隆时期著名的秦腔旦角演员。公元1775年,乾隆四十年,他率领秦腔戏班首次进京演出。由于戏班行当整齐,基本功扎实,演出剧目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魏长生开始初露头角。

四年后,魏长生再次入京,他演出的《滚楼》一剧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技压群芳,轰动一时。当时社会上掀起一股“魏长生热”,上至王公贵族、文人雅士、商人富豪,下至市井小民,贩夫走卒,很多人都成为他的忠实观众,与今天的公知“大V”一样,也是有“粉丝”的人。

魏长生的秦腔演出,让当时北京其他声腔剧种遭受冷落,艺人们纷纷改唱秦腔,北京城中一时形成了秦腔一枝独秀的局面。誉满京华之后,魏长生又先后南下杨州、苏州,在那里同样以高超的技艺掀起秦腔艺术高潮,秦腔大有席卷梨园之势。

杨州甚至出现了“至处笙箫,尽唱魏三之句”的热烈场面,人称“海外咸知有魏三,清游名播大江南。”公元1800年,清嘉庆五年,魏长生第三次献艺北京。尽管已经57岁,但舞台上声容如旧,风韵弥佳,武功更是炉火纯青,随后便留在京师继续演出。

公元1802年,清嘉庆七年,魏长生在京演完《背娃进府》后由于体力不支,气断声绝,倒在台上。从此,他卧床不起,不久便病死于北京,告别了他毕生热爱的秦腔演艺事业。这种为艺术献身的精神,赢得了当世和后世的广泛尊敬。

魏长生之所以在秦腔艺术上赢得巨大的成功,在于他表演做功细腻,唱词通谷易懂,腔调清新动听。同时,他还勇于创新,在40多年的舞台生涯中,他在秦腔的唱腔、表演艺术以至化妆上,都有不少革新和创造,使秦腔艺术保持清新和活力。

魏长生一生活跃于秦腔舞台上,用自己毕生的热情与信念,铺就了秦腔艺术的成长之路,推动秦腔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他不仅对秦腔发展史,而且对中国戏曲史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

................................................

自然于道,自觉于法,自在于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