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洪武时期的瓷器特征,该如何鉴定?

 惠训书院 2018-06-29

洪武,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使用的年号,时间为1368年-1398年。明洪武年间,实行了较开明的经济政策,鼓励生产发展,社会迅速从元末战乱中恢复,人口迅速增加,经济快速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朱元璋于洪武二年(见景德镇《青花瓷器》一书)就在景德镇成立了御窑厂,并开始烧造注明皇帝年款的宫廷瓷器。洪武瓷器继承了元代青花特点,发展迅速,为景德镇瓷器在明清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一、洪武瓷器特征

洪武瓷器,土质细腻,胎体很薄,釉分青、白二色,以纯素者为佳。

据记载,洪武窑有大龙缸窑、青窑、色窑、风火窑、匣窑等二十座。洪武年间军事上需要以瓷器换马匹用于战争,又要用瓷器扩大贸易和安抚邻邦。御窑厂烧出器型硕大的青花釉里红大盘、大碗、大罐,素朴雄浑粗豪而不失民族文化风韵,形成了洪武官窑的独特风格。

二、洪武瓷器的鉴定
洪武瓷器的鉴定重点是要正确辨别与元瓷的不同,并注意不要和其后的永宣瓷相混淆:

1.造型特征

洪武瓷的造型,多少带有元枢府瓷古朴浑厚的遗风,或折腰,或器心留有叠烧的垫饼痕迹,中腰以下胎体渐厚重,而尤以民窑为甚。

2.胎体特征

胎土因淘炼粗细之差,胎质表现不一。以官窑器物而论,瓷化程度较高,因而坚质细白,稍有厚重感。民窑器物则因火力不足,有类似浆胎的现象,胎体断面呈土黄色,但大多数仍为略含杂质的浅灰白色。

3.釉面特征

釉面呈青白色,为元、明两代瓷的共同点,只是青白程度各朝略有差异。

常见的洪武民窑瓷器,有的胎体淘炼不精,胎质呈白或灰白色,经厚润的青白釉汁映衬,釉面显示出较明代其他各朝更加深的青灰色或灰白色;而官窑器釉面虽也为青白色,却较民窑器白润肥厚,有的釉面伴有细碎无色的自然开片纹,玻璃化程度高,色泽清雅,柔和悦目。一般底足刷有白釉浆,薄处泛黄,厚处呈乳白或青色,光泽感不强。有器足与器身釉面色调不一的怪现象,究其原因,或者是器足受火向背不同,熔融时产生变异,或者是底足涂了不同的釉料所致。

4.图案纹饰

洪武时所绘菊花呈扁椭圆形,折枝或缠枝莲叶纹大都呈螺丝状,而常见的元代缠枝莲叶纹则为葫芦形;同时元代叶形较大,为大花大叶,至洪武时则明显缩小。

瓷器上那种一面青花绘画,另一面模印凸花的两面装饰手法,是明代洪武窑对元代枢府窑模印凸花技术的承袭和演变。一些民窑器物的绘画也和元代纹饰一样,多用莲瓣纹图案。元代的莲瓣内常书八宝之类,而洪武时多绘团花图案。民窑青花器纹饰,创造了“一笔点画”,用笔简练、纯熟,以描写自然为主,大笔写意,着意渲染。青花色调比较稳定,很少有流散现象。但发色并不浓重,趋于清淡,能较好的衬托出纹饰画意。

5.底足特征

底足中心乳钉状突起,是元代器足遗风。这种器足的处理,在当时处于主流地位,成为明显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兴起各种型制的圈足,种类繁多。另外,民窑青花碗一类,则底面无釉,圈足高深,有的挖足过肩,残留有削痕及同心圆跳刀痕。元明两代瓷器的砂底,露胎处均可见星黑点状或大片的火石红斑。其形成原因有两种:一为胎体本身含有铁质,经窑火烧结转为氧化铁而呈现红色;另一为工匠着意旧刷而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