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记| 轵城到底有多厉害?!看完惊呆了!

 主播晓峰 2018-06-29

时光如白驹过隙,

世事如白云苍狗。

曾经贵为中国历史上

第一个朝代夏朝都城的原城,

慢慢地衰落了,

渐渐从人们的视野里、

从济源这片土地上消失,

变为深埋地下的一件件鹿角、石刀、陶片……

伴随着原的衰落,

春秋时期,

当原已经变成一个小小的“邑”的时候,

济源大地上又诞生了一座城市。

这就是

济源历史上

第二座颇具影响力的城……

出东轵城村再往东,

走了没多远,

记者就看到一道长满了蒿草的田埂。

这段如今看起来不起眼的田埂,

2000多年前却是高大雄伟的城墙。

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轵国故城。

这段城墙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

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的由来,

要从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说起。

轵城的诞生——晋文公出阳民

记者每次用拼音输入法打“轵”字,

都要不停地向后翻半天,

不由得感慨这个字实在是太生僻了。

翻开字典,

发现“轵”是指车轴端或车厢西边的栏木。

这样一个字,

怎么会成为一个城市的名字呢?

由來

公元前635年,因为春秋五霸之首的晋文公拥立有功,周襄王便把阳樊、温、原(曾经夏王朝的都城,春秋时期已成为一个小小的“邑”)、攒茅四邑封给晋文公。其中,阳樊和原在济源境内。

威风凛凛的晋文公率领军队来到阳樊准备接收城池时,遇到了麻烦。性格刚烈的阳樊人紧闭城门,准备誓死抵抗。

阳樊人不服晋国是有缘由的:阳樊原本是归周王室直接管辖的,现在却突然要降一级,变为诸侯管辖之地!对于春秋五霸之首的晋文公来说,攻下小小的阳樊易如反掌,可是,他决定“以德服人”——只围不打,劝阳樊的老百姓归附。然而,晋文公“以德服人”的战略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局势一下子僵了起来。

关键时刻,阳樊大夫苍葛出面了。他以周襄王“赐地非赐百姓”为由,说愿交出城池,但要把城里的百姓带走。不愿失信于天下的晋文公答应了。就这样,苍葛带着阳樊的百姓,一直退出10公里以外,在今天轵城这地方停了下来。他害怕晋文公改变主意,就想出了一个防御的办法:用战车防卫,车与车相依,轵与轵相连,作为临时的防护屏障。随后,他率领百姓开始筑城。就这样,一个新的城市——轵城诞生了。

这一事件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晋文公出阳民

也是轵城的由来。

轵城的巅峰——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

如今的轵城,

只是我市的一个镇,

而当初的轵城,

曾被称为“轵国”。

公元前4世纪中期,韩、赵、魏“三家分晋”,轵城归韩。韩景侯在位期间,韩国都城(今河南禹州)多次迁移。在此期间,轵城作为韩国的都城,曾进行过大规模营建。

魏惠王在位时,韩国使者计息出使魏国。经过谈判,魏国以鹿城换来了轵城。轵城经过魏国的经营,慢慢变得繁荣起来,在战国中期已发展成为富甲一方的大都市。据《盐铁论·通有篇》载:“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魏之温、轵,韩之荥阳,齐之临淄,楚之宛丘,郑之阳翟,三川之二周,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

西汉初年,轵城属司隶部河内郡,并设盐铁官。盐铁业是古代国家财税收入的两大支柱,盐铁官的设置,说明当时轵城在国家财税方面占据着重要地位,商业经济非常发达。此时的轵城,无论是版图、城市规模还是人口数量,都达到了顶峰。

公元前187年,吕后将汉惠帝之子刘朝封在轵国,并在轵国兴建宫殿,设祖庙,即轵侯焚修香院(被认为是大明寺始建年代)

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封大将军薄昭为轵侯。薄昭是汉文帝的舅舅,曾亲自迎立文帝于代郡(文帝为代王),为文帝继位立下了汗马功劳。文帝封其为轵侯,当时轵城在西汉王朝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轵城的衰落——济水文化逐渐兴起

发源于济源的济水,

造就了辉煌灿烂、源远流长的济水文化。

可是,

就在济水文化逐渐兴起之时,

轵城却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面对历史的选择,

轵城只能是一声轻叹。

我国对于四渎的祭祀,大概形成于秦朝。当时,各地专门修建了祭祀四渎的祠庙。经过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隋唐时期,祭祀济水已成为国家大事,成为国家礼仪的重要内容。每逢遭遇战争、政权更迭、皇室成员生死或者天下大旱,皇帝都要向济水祷告。隋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颁诏在济水源头修建济渎庙。隋开皇十六年(596年),隋文帝将轵县北部划出,设立济源县,与轵县同属河内郡。朝廷在距济渎庙不远的地方建立城池,并设立济源县,一为祭祀方便,二为提升济水的地位。行政区划的变迁成为轵城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

唐贞观元年(627年),

轵县并入济源县。

此后,

由于行政区域的变化,

轵城的地位明显下降,

曾经繁华一时的“天下名都”

逐渐变成了村镇。

天下名都虽去 灿烂文化留存

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已经远去,

轵城灿烂的文化却永远留存了下来。

市文物局的专家告诉记者,轵国故城自春秋战国,历秦汉至唐,跨越了奴隶制和封建制两种社会形态,历时1260余年,对研究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产力水平以及古代城池的选址、布局、构筑方法、构筑水平等具有重要价值。

轵国故城总面积达326万平方米,现存的遗迹主要有城墙遗址、制陶作坊遗址、护城河遗址、大明寺、关帝庙、聂政墓、钟公四冢、西留养遗址等。故城城墙保存最好的是外廓城的东、南两面城墙。西、北两面地面墙体保存较少。

文物考古人员在轵国故城遗址出土了丰富的文物。

市博物馆现存有从中王村出土的一批战国时期的布币。这些布币不仅有轵国生产的,也有来自当时全国各地的,有十几种之多。这是因为当时小国林立,各国生产各国的钱币。作为商品交流的媒介物,这些布币集中在轵国故城遗址出土,说明当时这里是商品交易的集中地。

文物考古人员曾在轵国故城遗址出土过一件文物——陶风车。这个陶风车看上去其貌不扬,却改写了中国农业史。此前中国有记载的用风车扬谷出现在北宋,而陶风车的出土则说明,早在西汉时期,轵国的人们就已经在使用风车扬谷了。

陶风车的出土,

将我国

使用风车的历史往前推到汉代,

提前了1000多年。

声明

原创文章谢绝媒体转载。

来源:济源日报 林勇 冯军

编辑:张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