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水乡的船舫(下)

 苏迷 2011-08-18


马祖铭  薛峰
  大网船
  大网船又称撒网船,船似弯弯的眉月,头小,中间大,船头船尾均上翘,古代文人称它为“一叶扁舟,飘泊天涯海角”。
  渔家有句俗语:“十网九空,一网成功”。在这摇晃的扁舟上撒网捕鱼很不容易,通常由男人操作,叉开八字形双足,站立在船头上,一百八十度的大旋转,说时迟,那时快,渔网飞撒入水,像一只大金钟罩在2米开外的河面上。不久,便将手中绳头收将起来,只见网中的鲫鱼、白鱼、鳊鱼在挣扎,可见其功底深厚。元代有一首《渔父》的诗为后人称绝,“夫前撒网如飞轮,妇后摇橹青衣裙。全家托命烟波里,扁舟为屋鸥为邻”。诗中的飞轮、扁舟、橹声、青衫、湖鸥、烟波组成了一幅生动鲜明的捕鱼作业场景图。
  小网船
  船形如柳叶,船身狭长仅5米,中间最宽处仅供两人挨肩相坐,船首船尾不足尺宽,略微翘,前舱口铺横板,舱下储养鲜鱼,中舱为渔家宿处,后舱为炊膳之地,舱棚顶盖上盖以竹蔑,避雨遮阳,有木桨两把,以桨推进。
  鸬鹚船
  俗话说:“渔家有三宝,渔船、渔网、鸬鹚鸟”。我国用鸬鹚捕鱼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鸬鹚形体如鹰,羽毛铁青色,俗称鱼鹰,嘴巴长,略呈弯钩状,善于水中潜游,有捕鱼绝技,故苏州地区用鸬鹚捕鱼较为普遍。
  鸬鹚捕鱼的小木船像一艘独木船,吃水极浅,船小灵活,小河小浜常见其踪影,渔夫操纵小舟漂摇河面,根据水位流速、日光反射来寻找水下鱼群,鸬鹚停躲在船的甲板上,只要渔夫手中竹竿在空中一扬,十几只鸬鹚就会扑扑地跳下水,只见浪花四溅,一会儿,鸬鹚先后浮出水面,嘴里叨着一条条鲜蹦活跳的鱼高高举起,渔夫便用手在它们颈部轻轻一捋,鲜鱼滑落在船舱中。为保护渔业资源,现已明令禁止此种捕鱼方式。
  放鸭船
  是水乡农村放鸭的专用小木船,船头略小微翘,船尾方形,像被人锯断了的半截木船,船小灵活,稳定极差,左右摇动,一般人不敢上船,全船只能容纳一、二人,无橹无舵,只靠两把木桨双手推动向前,有的船只连木桨都不备仅有竹篙划水前进。船头有饲料舱,放着少量的米糠、麸皮等物,供鸭食用,鸭船不远行,日出夜归。
  菱桶
  菱是江南特产,北方少见。苏州盛产水红菱、和尚菱、馄饨菱、小白菱、乌菱、沙角菱等。重阳节前后是采菱季节,一边唱着采菱歌;“云淡淡,天青青,九月霜降日日晴,请大婶,叫嫂嫂,划只菱桶去采菱,采好头伐采二伐,采罢鲜菱回家门”(注:“伐”在吴语中等于“次”,头伐即第一次)
  少女、绿叶、红菱、碧波、歌声融为一体,构成一幅美丽江南水景图。
  乌篷船
  船黑,篷黑,桨黑,行速迅快。有趣的是船工戴的毡帽也是乌黑的。这是浙江绍兴地区流行的水上交通工具,扁舟一叶,两头尖,中间大,结构灵巧,不用摇橹,却用脚踩或木桨手划推进,为农家赶集、捕鱼、出工之用。在建国初,苏州古城内有时也能看到,这是绍兴人来苏州贩卖五香大头菜、绍兴乳腐、咸大蒜头,荡漾在水巷河浜中。
  水船
  苏州城内旧时有大小茶馆水灶六十余家,大的每户一船,小的二、三户雇一船,将城外大河的河水(以胥江水为主)运往城内,由挑夫将一担一担水倒入大水缸中,再用明矾澄清,供居民饮用。建国初自来水尚未普及,故水船常穿行于水巷小浜之中。
  扒螺蛳船
  江南有句谚语:“清明螺,抵只鹅”,螺蛳是营养价值高,价格低廉,味道鲜美的荤菜。一些酒友喜欢用它过酒,嘴上一吮,抿酒一口,快乐如神仙。
  扒螺蛳船的活动范围多见于小河溪中,它是一种首尾方形的小木船,分为前后中三舱,舱浅灵活,用竹篾包裹成圆棚,船尾挂着爿固定的小木桨代替舵叶掌握航向。前舱储存螺蛳,船头上放只半桌大小的木盘,深不足半尺。这种船都为夫妻船,整天漂泊在水面上,男人立船头上将网袋竿沉入河底,左手熟练地趴着,不一会便将沉甸甸的袋竿提上来,用力地摇动几下,弃掉袋中的泥水,便将袋中的螺蛳等杂物倒入木盘中,女人坐在木盘旁耐心地拣剔后,将螺蛳蚬子拿到市场去出售,成为他们的经济来源。
  砻糠船
  明清时期,苏州有很多作坊,凡纺织、造纸、缫丝、榨油、制革、酿酒、炼染等行业均有炉子。江南缺煤,因此普遍利用各地乡镇的碾米厂剩余的砻糠为燃料,运输的船叫“砻糠船”。常往来于乡镇和城市之间,也有的为茶馆、水灶、面店、豆腐店、浴室及小作坊送砻糠的,此船在晚清至民国初为鼎盛时期,抗战时期减少,解放后五十年代末才被淘汰。
  砻糠船是木质船,船头作方形,浅舱平底吃水仅0.5米之下,统舱,装运时将木杆竖插在插口上,木杆内再用芦席或竹篾垫围在舱口四周,然后把砻糠倒入舱内,一艘可载三至五吨,船首撑篙,后艄摇橹,带缆定篙靠岸后,便用畚箕将砻糠装进两只大箩筐,用扁担挑进作坊或店铺,深受买家欢迎!
  酒船
  该船专门装运老酒,大的约8吨位,小的为5吨至6吨,大多停泊在阊门外吊桥一带,在乐坊和南码头有两爿运输行专门介绍装酒业务的,有的从苏州运往上海,有的从渡村、浦庄、潢泾将酒运到苏州城里。
  石灰船
  石灰是大众的建筑材料,在我国传统建筑中用途广泛,需求量大。运输石灰的木船造型特殊,设备讲究,一艘载货十吨以上,最大的船为二十吨,船体为流线型,舱深而狭长,船舱板高,以防浪花灌入舱内,后艄置有一橹,靠人力摇橹前进,顺风竖桅张帆,船速疾快。其特点是船的密封性能好,防渗水功能强,如遇到雨天,要覆盖油布,切忌雨淋受潮。建国后公路畅通,多用汽车装运,该船被淘汰。
  无底船
  凡是船舫总是有船底,才能装卸载人。这里介绍一种古代特殊的战船为无底船。它是一种百余吨的木船,船体宽大,其特点是中舱不装船底板,在两舷设活动站板,上下能翻动,下翻入水,上翻站人,站板的上下翻动由人控制,中间设立主桅杆,桅顶高挂战旗,前后也插上各种战旗,诱敌上船,当敌人纷纷跳上站板后,下翻溺水致命。
  南宋期间,抗金名将韩世忠的水军在黄天荡跟金兵交战曾用此船,淹死不少金兵。
  拳船
  拳船是由两艘或多艘农船组合而成的,船体平稳,艄后用几支大橹推进,船中拳台有高台平台之分,平台是船面上铺设横板,上面搭有架子,多一丈见方,左右设威武架,架上搁有长短兵器刀枪剑戟,船头扎“双龙戏珠”的彩牌楼,打拳人身穿对襟衣衫,阔皮带紧束,表演武术,还有舞钢叉,高竿杂技等,最精彩的是表演者从三只高桌相叠的上面连翻几个跟头轻轻地落在平板上。
  每逢庙会,江南水乡各路拳船汇聚,以武会友,大显神通,成为独特的民俗风情,两岸成千上万的观众仰首垫足观看,个个拍手叫好。
  摆渡船
  苏州地区凡是遇河面宽阔,又地处水陆交汇处,造桥费用太大,为了解决路面通行,常设渡口,摆渡行人。摆渡船大小不等,其特点是底方而平,吃水浅,航行稳,统舱不分前后,舱中有长条木板供人坐歇,船两侧附设护卫栏杆,以图安全。上世纪七十年代元和塘的桐江泾还有摆渡船方便人们来往。
  罛船
  “罛”,大网也,即大网船。为我国淡水捕捞中最大的渔船。因船上竖桅杆七根,挂篷帆七扇,渔民俗称“七扇子”。据《太湖备考》载:太湖渔船,大小不等,人都以船为家,父子相承,妻女同载,以水面作生涯……不能傍岸,不能入港,篙橹不能撑摇,专暴风行船。六级顺风时,时速可达20公里,不亚于客轮速度,在逆风中按“之”字形疾速向前。船长26米,宽5米,船头高近3米,载重60吨,可抗风力7—9级,当湖面8级风时,仍可照常捕鱼。
  捕鱼时联四船为一带,两船牵大绳前导以驱石,两船牵网随之,常在太湖西北深处,东南水浅不至,其住泊无定所,止则下锚湖中,三大桅杆竖不眠,这种渔船系南宋岳家军战船演化而成,细看仍有古战船的痕迹,如舱堂宽、船帮高,人站舱堂内船帮齐胸高,可代盾牌,攻战时可弯腰行走,船头有隆起的箭板,渔民中自称是岳家军的后裔,普遍崇信岳飞。平台山禹王庙中有专门供奉岳飞、韩世忠的塑像,大船的渔民每年都要去祭祀。据《湖雅》书记载:“罛船”可种菜,前舱可教书,船尾系小舢板,上岸入市卖鱼购物往返,船以捕银鱼、梅鲚鱼、白虾等为主。故有“太湖大船捕小鱼”的说法。
  太湖中的七桅渔船,包括五桅渔船,大多集中在光福冲山地区的渔业村,近年来由于太湖水产资源及捕捞作业的变化,七桅渔船在二十世纪末退出太湖捕捞的历史舞台,目前只存三艘,作为古船在风景区供人观赏,其中一只停泊在东山啟园的太湖中,在太湖的访古旅游中名闻遐尔。
  古时水乡泽国以舟楫为舆马。据清代的《太湖备考》记载,苏州打造木船的传统基地有胥口的下场湾,西山的东村,五龙桥的蠡墅和光福的铜坑等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