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小建带大家回顾 老上海都晓得的一处地方 曾经的上海港散粮、散糖装卸专业码头 咦?怎么大变样了? 外面怎么多了一条“飞龙”? 这个民生码头的地标:8万吨筒仓 曾经是亚洲最大的粮仓—— “远东第一流”的仓储建筑 也是民生码头中最具震撼力的工业遗产 8万吨筒仓旧照 随着黄浦江岸线产业转型、工业外迁, 8万吨筒仓也在历史的洪流中 逐渐褪去它原有的仓储功能, 退出了历史舞台。 26年前, 正是上海建工下属 上海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 承建了8万吨级筒仓及其配套的土建工程。 26年后, 上海市第一建筑公司与上海市第三建筑公司合并, 成立了新的上海建工一建集团, 重新承担起了筒仓改造的任务! 8万吨筒仓改造工程 将保留原有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 并赋予新的艺术活力。 这一改造工程究竟有哪些奥秘? 跟随小小建,一同探寻吧! 探秘之旅 作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重要工业遗产,8万吨筒仓改造工程由地上8层(工作楼)及2层(筒仓和仓上建筑)组成,建筑面积约13000平方米。 改造不是简单的“换层皮”,而是要保留工业时代的刚硬之美和拙朴气息,延续和保护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使其在新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中获得新的价值和意义。 肯定有附近的市民已经发现,筒仓室外加装了6台室外自动扶梯!! 为了让扶梯美观适用,更贴合筒仓独特、新颖的建筑风格,使人们在参展的同时还能欣赏到北侧黄浦江以及整个民生码头的壮丽景观,设计师在悬扶梯下部设计了艺术不锈钢板。 艺术不锈钢板表面的肌理材质,为镜面不锈钢且云纹的形式,无法批量机械化施工,不锈钢板的拼缝处理要求极高。 项目团队经反复研究讨论,对这几台扶梯进行了仔细勘察、研究,对悬扶梯下部的尺寸进行了二次测量定位放线,保证加工尺寸的准确率,并录入数据进行精确加工。 而表面随机云纹效果,通过工厂每块钢板的敲打成型并人工打磨每条接缝,尽量保证镜面不锈钢在工厂内加工完成,减少不锈钢的现场加工,保证整块艺术不锈钢板的整体性效果。 同时对下部分的装饰板进行尺寸深化,及时调整板面,保证了不锈钢板的加工和安装可行性。 长约150米的扶梯将原来各自独立的筒仓连通,成为了一个整体。走在这像飞龙一般的观光扶梯上,颇有漫步云端之感~ 右手边是黄埔滨江沿岸画卷↘ 左手边,窗外风景这边独好↘ 从进场施工后,项目部根据实地筒仓原有风貌及设计师要求,制定最佳改建方案,最大化保留筒仓原始风貌,并对内部布局重新进行分配调整。 筒仓顶部平台变化 项目部本着文物修缮必须坚持“修旧如旧”原则,在改造中既突出其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要让古貌焕发新颜。 筒仓散粮口变化 项目副经理正在讲解整个筒仓改造工程的难点↘ 项目部别出心裁的利用原有高达39米的筒仓,将其改造成了直通顶层的电梯。 从钢结构到电梯完工,仅仅一个月时间。 匠心筑造,使建筑成为一种艺术。 细节决定品质, 8万吨筒仓改造工程的难度正是在这儿! 就拿看似简单的筒仓外窗改造为例, 既要考虑建筑此次展示用途, 又要保留钢窗样貌。 施工伊始,项目部便进行讨论分析, 为筒仓外窗改造“量身定制”施工方案。 对于变形严重的钢窗结构, 进行分单元拆除, 仔细复核原窗尺寸, 制作成单元窗框。 在油灰膏的填嵌上 也进行了不同品种的样板施工, 最终选定了颜色材质相仿的 油灰膏进行大面积施工, 在不破坏原钢窗风格基础上, 保持了钢窗原有的“风貌”。 据介绍 项目部花费了大力气找来会油灰膏的老匠人 言传身教,老带新 又让这快失传的工艺得到了传承 同时,项目团队还采用高新技术 占领历史文物与文物保护建筑修缮 专业领域的制高点! 如采用测量机器人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通过测量机器人的追踪功能和360度全方位棱镜的配合,对测量点进行实时自动的捕捉,进行实时且精确的测量和放样,并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措施来确保文物保护建筑和历史保护建筑的安全性和建筑修复方案的合理性。 面对城市建设的加速,“修旧如旧”的城市更新项目更能展现建筑之魅力,唤醒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 ![]() |
|